情感传播视角下电影创作的魔幻呈现策略浅析——以《七号房的礼物》为例
2018-01-25黄慧敏
黄慧敏
情感传播视角下电影创作的魔幻呈现策略浅析——以《七号房的礼物》为例
黄慧敏
(南京林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
韩国电影一直以情感诉求为噱头和卖点占领着电影市场,凡是近些年所出的优秀电影,如《阳光姐妹淘》《素媛》等都是依托于情感的宣泄来刺激大众泪腺从而获得超高口碑,笔者将以《七号房的礼物》为例,从情感传播视角下谈电影创作的表现主义及魔幻现实的融合。
情感传播;魔幻;真实
情感的传播是具有多面性的,它往往可以引起人们的共鸣,从而折射出社会事实,聚焦社会冲突。在传播的过程中,人是其重要载体,是有情感的生命体,受外界环境影响或自身有情感需要发泄时,自然而然会通过哭,笑,皱眉等方式表达出来,再将个人承载的情绪传播出去。
电影《七号房的礼物》在韩国一上映便成为了一个重磅催泪弹,优秀的电影不是让你在电影院声泪俱下,而是让你从电影院出来后依旧能细细思考它所带给你的更广阔的深意。可以说这部带有魔幻色彩的影片使得一个幽默的故事里夹杂着各种复杂的情感,也因此让观众在体验故事的同时衍生出更多的情绪。
一、 情感传播视角下表现主义风格的魔幻呈现
《七号房的礼物》讲述了一个智障父亲龙九和聪慧女儿艺胜一开始相依为命,最终痛苦分离的故事。一天,龙九撞见自己曾想要买给艺胜的书包被警察局长的女儿买走,因而与局长发生了争执,几天后,警察局长的女儿好心带着龙九去买书包,却在途中不幸身亡。龙九被盛怒之下的局长不顾真相诬告入狱进入七号房。此后住在七号房的狱友们与龙九、艺胜发生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笑中带泪的故事。
《七号房的礼物》采用了倒叙的方式,艺胜在片头集合各种不同职业的人到法庭上,缓缓讲述当年父亲的案子,随着艺胜对案件的叙述引出当年案件的可疑处,一环套一环,使观众在观看影片时情绪会被不自觉的带入到剧情中。
不同于我们所理解的冤枉入狱、严刑拷打的监狱生活,导演在处理影片时运用了一种非常魔幻的风格来拍摄。从外部呈现来看,影片的色调呈一种暖黄色,监狱墙壁的颜色以及装饰和摆设非常的温暖。黄色的墙体,铺满地板的房间里摆放着盆栽、棋盘、挂式日历,墙壁上还画着各种鲜艳的色彩,因此让观众感觉这整个是一魔幻的世界。尤其是当艺胜到七号房里生活后,影片里当龙九和艺胜每晚相拥而眠时,屋顶甚至还出现了满天繁星和皎洁的明月,这与监狱所代表的情绪完全是背道而驰的。从内在剧情的发展来看,将一个小女孩两次送入监狱和智障父亲以及狱友生活的设定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但因为导演的魔幻处理,如通过学校举办活动以及后面保安队长的帮助,使艺胜能够顺利的进入监狱与父亲度过最后一段时光就显得非常自然了。龙九和艺胜的故事是主线,其他错综复杂的旁支也同样充满着神奇的色彩。
龙九的狱友们热情、真诚、聪明、狡黠,一次又一次帮助龙九和艺胜化解危机,最后还帮助龙九查清真相。他们中的人曾因为参加黑社会、诈骗等一系列犯罪而入狱,但却都有一颗善良的心。为狱友的孩子取名、教狱友大哥认字、用反光卡片帮助大家侦查……一次又一次用仅有的能力保护着艺胜和龙九的幸福,冷冰冰的监狱反而成为了人世最温暖的港湾。当龙九为了保护艺胜,接受了警察局长的威胁认罪后,狱友们团结“作案”制作热气球帮助龙九和艺胜逃走,听者觉得不可思议,看者却湿了眼眶。艺胜和龙九被送上明亮的热气球后,艺胜和龙九两个像什么都不知道的孩子高兴地欢呼,和地面的人们打招呼,和站岗把守的保安打招呼,现实与魔幻不可思议地结合在了一起。最后当龙九和艺胜分别时,魔幻的画面一下子被打破,只剩下面对现实的残酷。
镜头语言的使用,能够让电影呈现出完整而连续的画面,并且能够根据电影本身的叙事需求发挥出不同的功能[1]。《七号房的礼物》就是运用镜头的故事化使情感通过层层递进、延伸,将人与人的关系紧密融合在一起,增添了情感的附加。电影通过讲故事来表现人物的内在情感,加大戏剧张力,再将情绪渲染至观众心中,使观众在观看电影时就会被不自觉地带入情境中,引发共鸣。
二、 人性对比的魔幻呈现
电影像是一面多棱镜,创作者通过它表达出的情感渗透进观众内心,引发不同层次的折射,使观众更在观看影片时能够和剧情里的人物情感产生一种共鸣情感。在电影《七号房里的礼物》中有着多处的人性对比,它丰富了人物的情感表达,间接将情感的不同层面展现在荧幕上,让影片更具情感冲击。
(一) 父亲形象的对比
片中出现了四个父亲,龙九、警察局长、保安科长和狱友,这里主要做对比的是龙九与警察局长两种父亲的形象。
龙九,智力不过是六岁的儿童,独自带着一个女儿相依为命,虽然生活清苦,却自得其乐,毫不设防,毫无攻击力。为了给女儿买一个美少女书包,天天数着自己微薄的工资,期待着攒到钱的那一天,对女儿的爱是绝对无私。片中对龙九在出事前的生活没有进行过多的描述,但在后面的剧情发展中,龙九和狱友、科长等人的相处里仍然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一根筋,不遵守“成人守则”的“小孩子”。如龙九始终告诉艺胜到监狱里的都是坏人,这其实是孩童式思维,因为哪怕是面对“坏人”,成年人都会顾及到周遭的环境说违心话,而龙九却没有,后面大家为了帮助龙九无奈教他说一些“假话”,龙九在实话与违心中同样纠结了很久。再比如龙九始终没有记恨过科长,如果说前面几点是因为他智力不够的缘故,那么不计前嫌到火场救科长则是源于龙九善良的性格了。
龙九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智力缺陷”成人,而另一位父亲则是身居高位,拥有至上权利的警察局长。影片中并没有交代警察局长是否知道自己的女儿并非被龙九杀害,但根据剧情的发展,也曾提到民众要求尽快破案和警察局长的施压,警察们草草做了伪造的认罪书,所以笔者认为局长应该是知情的,但他用艺胜的生命威胁龙九“认罪”,用一个父亲对女儿的爱来进行威胁,他已经经历过一次的痛却还要龙九再承受。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部影片中,导演并没有将警察局长作为反面人物进行塑造,一个父亲对另一个父亲非理智的“报复”在处理时进行了淡化,更多地从“温情”的角度出发,这也是导演对于人性复杂表现的处理,人世间,并非是“黑白”界限分明,人性也并不能用一两句话可以说清楚的。
(二) “好”与“坏”的对比
人们常常会因为“固有印象”产生情感“不公平”,如在孩子的世界里,监狱里的是坏人,警察局的都是好人,流浪汉是坏人,幼儿园里的老师是好人,世界总是被人们用这样的方式切割着,但随着我们的长大,我们发现,原来,这个世界存在着很多不那么清楚的界限,不能仅凭“好”“坏”二字来分辨。
通过对近年来引爆网络舆论的相关事件进行分析总结,可以发现大部分事件都是通过对原型的征用,从而激活了其中的情感能量,把一起起普通的事件演变为具有广泛社会争议的网络舆论事件[2]。每个人都有其坏与好的一面,因为人性是极其复杂,会纠结会挣扎会成功会失败,每一个因素都可能使你在做决定时“不分善恶”。如同上文笔者提到的警察局长,爱着女儿的他是“好人”,陷害威胁龙九的他却是一个“坏人”,如何去定义他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在影片中最直接的对立面其实警察代表的正义群体和监狱里的犯人,一个代表正义的地方却罔顾王法冤枉无辜的人,一个代表邪恶的地方却聚集着一些善良热血的人。
可以说这是电影主题中最想表达的一点,它将人们固有印象中的情绪打破,呈现出新的人物和情节,强化了电影中的情感,造成情感冲击力。强化情绪的表现使其升华,最终使得电影以极强的情感感染到观众,产生共鸣。
三、 情感传播中的事实与真相
影片中曾出现了大量媒体拍摄民众愤怒的画面,结合当下,这是非常值得思考的地方。笔者在观看影片时想起了时下的一系列热点问题,认为值得探讨一二。
当下人们对于孩子的安全,尤其在疑似性侵这样恶性事件上的容忍度是非常低的,一方面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事,但一方面,社会结构紧张催生出了以负面为主的社会情感体验,在当前社会条件下,“情感”在其中起到了极端重要的作用[3]。我们发现,大多的民众容易被煽动导致情绪化,尤其是在经过媒体的过分渲染后,人们往往不看事实真相,反倒是希望事实朝向自己所认定的方向发展。此时,媒体的作用,应当是将事实真实地报道出来,不断地挖掘出事实真相,而不是混淆视听,随大流写报道,观众想看什么写什么,这从本质上脱离了“事实”。真实的世界需要每个人去不断发出疑问,而不是看见什么就盖棺定论。自媒体给了人们发声的平台,给了媒体更多选择的空间,如果可以一切以事实为基础引导人们思考,社会上的很多矛盾也许可以变得更缓和一些。或者有更多像龙九这样被冤枉的人能获得公平的判决。
从表面上看只是对我们常常只看故事情节的悲情描述,但实际上,是通过激发和强化参与主体的同情心,建立集体情感,进而实现对客体的围剿和镇压[4]。因此我们是否要审视自己,不能人云亦云,不能被舆论情感导向带动着,要有自己的判断。如果一味主观臆断,不关心如何寻找事件的真相,那么我们或许可能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有自己的判断,在感情冲击的第一时间冷静思考。
四、 结语
《七号房的礼物》无疑是一部优秀的情感传递电影,暖色的黄气球象征着希望,象征着美好,导演在处理这部充满人性挣扎的影片时所运用的手法非常独到,让人们在泪水与欢笑交织中感悟到最两难的情感,使得该片不仅有欣赏价值还具有现实意义。优秀的电影不仅是在讲述一个喜闻乐见的故事,也是通过丰富的情感将故事的核心传递给观众。当情感通过传播,形成一定的效应时,电影也就成功了。
[1] 王英杰.从《哈利·波特》谈魔幻电影叙事特点[J].电影文学,2016(23).
[2] 蒋晓丽,何飞.情感传播的原型沉淀[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39(5):12-15.
[3] 陈相雨,丁柏铨.抗争性网络集群行为的情感逻辑及其治理[J].中州学刊,2018(2).
[4] 陈相雨,张卫.网络集群行为动员:场域、策略极其风险[J].江海学刊,2016(6):226-233.
[责任编辑:传馨]
2018-04-25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互联网+’背景下江苏高校应用型文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研究”(C-c/2016/01/12);南京林业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研究”。
黄慧敏,女,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广播电视研究。
G222.3
A
1672-8122(2018)06-01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