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融合的负效应及其对策研究

2018-01-25介铎霖

今传媒 2018年6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媒介受众

介铎霖



媒介融合的负效应及其对策研究

介铎霖

(武汉理工大学 文法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媒介融合这一观念自提出之时就备受关注,时至今日已发展成为媒体的趋势。随着现代信息社会的到来,媒介专业主义的加强,对于媒介融合这一发展趋势,其正面效应毋庸置疑,在当前各媒体争相进行媒介融合时,探究其负效应就显得尤为重要。对媒介融合的概念和实际案例进行研究,得出了媒介融合带来的负效应,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就今后该如何有效利用媒介融合提出建议,从而使媒介理论知识更好的运用于实践。

媒介融合;负效应;应对措施

随着现代信息社会的到来,媒介技术的发展速度呈现出不可阻挡的上升趋势,传统媒体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新媒体的形式层见迭出,媒介融合虽然对媒介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但同时也存在着各种弊端,一些媒体是否是根据自身条件而进行的融合,还是一味的单纯追逐热潮,在这种背景下,思考研究媒介融合的负面效应就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不同学者对媒介融合的理解是不同的,学者们对于媒介融合的把握是有差别的,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媒介融合更像是在描述我们已经看到的,而不是我们将会见到的”[1]。笔者通过研究,针对媒介融合产生的负效应,对媒介融合如此定义:媒介融合就是指在经济利益和信息消费需求的驱动下进行的内容融合、技术融合、渠道融合、终端融合和产业融合,是不同传媒产业不断进行资源和社会话语重组的动态化过程。

一、 媒介融合的负效应

(一) “形式主义”导致媒体盲目融合

“形式主义”意味着只做表面功夫,对形式而非内容的看重。运用在新闻传播领域,在“形式主义”的驱动下,媒体无非都是追逐媒介融合的热潮,仅仅是为了融合而融合,看重融合的形式而非内容,融合之后的媒介试图融合多种媒介的优势,并且在利益诱惑的驱动下,为了盈利而任意打造新媒体的“跟风产品”,却忘记了自身的先天优势和资源,形式主义大过于内容至上。以报纸二维码为例,阿里巴巴的“码上淘”业务属于传统媒体+电商的融合方式,将二维码放置传统报纸之上,通过“扫一扫”便可以直接购买商品或享受服务,但这种融合使报纸仅是打广告,在内容上并没有任何改变,并且这一过程中,传统媒体并没有学到有关新媒体的技术,最错误的是传统媒体牺牲了自身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占据大量版面为淘宝做广告,对今后的发展可以说是弊大于利。

(二) 渠道融合导致“全媒体记者”角色冲突

媒介融合的时代下,过去单一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逐渐被代替,跨媒介的新闻报道成为一种常态,信息开始通过由不同媒介构成的渠道进行传播,像报纸与网络的融合,电视与报纸、网络的融合等。为了应对媒介融合带来的高强度的任务,记者的工作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全媒体记者”这一概念也应运而生。西方起初对“全媒体记者”有着“背包记者”的叫法,意为集采、写、摄、录、编、网络技能运用及现代设备操作等多种能力于一身的全能人才。国内第一批全媒体记者可以追溯到2006年,自此以后,《宁波日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等纷纷成立全媒体新闻部、组建全媒体记者团队,四川日报的“全媒体滚动播报”、湖南日报以“全媒体播报平台”方式发布滚动新闻,这些新闻来源全都来自于记者24小时不间断的搜集数据并提供多媒体新闻。

从实践可以看出,全媒体记者建设效果好的大多是一些比较先进的报业,但也出现了“全媒体记者”的滥用乱象,鉴于相当多的学者对“全媒体记者”的理解仅停留在“全能”上,国内很多报业集团都是有针对性的培养这种“全媒体记者”,比如设立全媒体记者岗位,高薪酬招聘集文字、摄像、视频、主持、多媒体技术于一身的“全能”记者。然而,对全媒体记者的期望过高,并没有看到如设想般的出色任务,同时全媒体记者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运作模式不恰当都使得这一设想被重新审视。

(三) 机器新闻等技术融合导致人文情怀的缺失

人工智能技术的渗透对新闻传播的生产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目前“机器新闻写作”是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领域的主要发展。对于追求工作效率的人来说,光靠人工运作很难完成高强度的工作,基于算法的机器新闻能够完成新闻的写作、编排、发布等具体任务,使新闻工作者能够更专心的完成本职工作,而不用费时间处理数据。Google新闻就是一个由计算机生成的新闻网站,可以根据用户选择的用户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相关新闻的筛选与发布。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全行业的渗透,机器新闻作为人工智能在传媒业的一种应用越来越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关注。技术的融合使工作效率越来越高,解放了新闻工作者,实现了客观公正,但机器新闻仅能根据算法和模板生成固定的内容,无法创作出个性化、有故事情节的内容,无法为不同的信息赋予不同的情感色彩。数据新闻更多体现的是规律性的变化和趋势,但受众在了解直观数据的同时也更关注人性,这往往比一些图表和数据更能打动人心。

(四) 终端融合导致内容同质化

终端融合的逻辑起点是广大受众对获取信息便捷化的需求,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出现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载体形式,为用户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只要有网络,随时随地都可以接受到信息,音频、视频与终端的不断融合,形成“内容+终端”的新型发展模式。对于内容生产者来说,不同端的特性存在差异,应根据差异性来选择与制作内容,但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不同终端上看到的内容类似,同一个用户,可能通过不同的终端收看的是同一内容。媒体本应利用移动终端融合满足受众的不同需求,但目前的现状是传统媒体的内容只是粘贴复制到新媒体上,内容不换仅换了格式而已,造成同质化现象严重。

(五) 产业融合导致媒体利益冲突

在中国现行的媒介体制中,各个媒介组织的负责人实行行政负责制,这无形中为媒介组织的重组和整合造成了巨大的困难,融合后的小团体意识依然存在,融合还可能打破原来的利益平衡格局,不同的团体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事件的认知和做法不尽相同,若一味的我行我素,加深彼此间冲突和矛盾,对媒介集团的运作效率只会构成了极大的消极影响,只有各个子媒介间真正发生化学反应,对新的媒介集团有一种归属感,集团内部各媒介成员间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才能提升,才能很好的推进集团组织战略的实施[2]。

二、 应对措施

(一) 切勿跟风,结合实际

抱有“形式主义”心态的媒体注定没有长远的路可走,沉浸在媒介融合的热潮而忽略了自身存在意义的媒体也注定会被淘汰。媒体在正确认识自身发展情况之后,再决定是否该融合新技术、创造新的传播形式,从近几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现状来看,融合后的传统媒体缺乏严谨的盈利模式,照搬原有的模式以及随意模仿成功的案例都不可行,由于传统媒体长期以来形成的希望融合新媒体的思维,其融合后的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再加上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差异,融合之路显得更为艰难,因此媒体切勿跟风盲目融合。

(二) 正确培养“全媒体记者”

全媒体记者固然重要,但却不能一味追求“全”,而忽略了“专”。陈国权曾在《新媒体拯救报业?》断言道;“全媒体记者绝对不可能,也不应该是一种常态”。这个断言未免有些不妥,但可以意识到能说出这样的断言,定是看到了全媒体记者的不足以及带来的负面效果。前面提到全媒体记者普遍出现报道质量下降的现象,记者在一线采访后写出的稿子同时供给多家媒体,同质的内容根本无法满足受众的需求。并不是说全媒体记者就要具备一切该有的技能,而是说全媒体记者应该形成多媒体思维,在突发事件中能够迅速作出反应并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在技术上达到标准后,也应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认真钻研专业领域的内容;思想上要有创新意识,要主动适应不同媒体的不同要求。在全媒体时代,海量信息已经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受众更需要的是对某一事件的深入挖掘得出的真相,要先成为一名专业记者,而后再谈论向全媒体记者转型。

(三) “人机”协作,突显人的价值

机器新闻是如今一大热潮,因其精确的算法技术以及代替人工的操作,使其越来越受到新闻记者的追捧。一篇自动生产的新闻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流程:获取数据、分析数据、提炼观点、格式和结构、发布。最初的机器新闻主要应用于财经、体育赛事、天气预报等领域,慢慢的在新闻领域也开始大展拳脚。虽然机器新闻具备低成本、时效性高、为私人订制新闻提供可能等优势,但机器新闻存在的局限就在于其技术的不足使得新闻稿件缺失一定的价值性和人情味。我们应该正确认识人与机器的关系,并完美融合人与机器的合作,我们要深挖数据背后隐藏的深层次的内容,记者要在此方面多下功夫,一些社会热点事件和深度报道还需记者亲自上阵,将更多精力放在“人”上。

(四) 坚定“内容为王”理念

社会越来越多元化,传播渠道也越来越多样化,由全媒体记者传递出来的信息也日益同质化,而互联网时代的受众对于媒体内容的要求也逐渐严格,过于一致的内容满足不了受众的需求,或者说比如传统媒体想利用新媒体来提高自身的知名度,但却忽视了内容的个性化,网络版和报纸版的内容完全就是复制粘贴,只改变了媒介载体和格式而已,没有考虑到不同媒体的受众特点。在同质化现象如此严重的情况下,媒体若想脱颖而出,首先要个性化,多一些独立报道事件,利用人才、资源优势,从全方面视角来解析最受受众关注的新闻,避免“一人原创、百人抄袭”的现象发生;其次树立权威,用值得反复推敲的内容新闻赢得受众的信赖。例如《南方周末》的微信公众号“南都有数”就是利用数据挖掘新闻真相,对事件表达出最深层次的看法,用最具说服力的新闻吸引受众。

(五) 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

融合媒介的经营方式必然发生了改变,与传统单一的媒介的经营方式存在很大差异,现阶段,我国媒介融合在管理制度上还没有明确的规定。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与不同媒介进行分工合作,推进媒体集团内部的管理体制,促进资源的合理整合,最重要的是通过利益的合理分配,从而促进分工的专业化,一个整合了所有媒体的大媒体,应当根据新的平台特点制定出相应的经营管理制度,让经营管理机制真正适应融合媒介平台的发展需要。

美国媒介综合集团建立的“坦帕新闻中心”将《坦帕论坛报》、网站 Tampa Bay Online、电视台 WFLA-TV 一起搬入办公,虽然有各自的运作机制,但实行资源共享。三个不同平台的合作必然会有利益冲突,为了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新闻中心制定了一系列的合作形式,在不伤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这种处理方式减少了不同媒体之间的摩擦与冲突,在相互包容的文化交流中彼此共同成长。目前来看,媒介融合将带来的是载体的“先合后分”的局面,各个子媒体先融合为一个大的集团,将各种媒介产品都集中起来,然后再通过不同的终端传播出去,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媒介产品的单一化,同时也加强了彼此之间的合作,减少不必要的冲突。

三、 结语

推进媒介融合发展,是党中央为强化主流言论、宣扬思想文化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媒介融合是传媒领域的一场重大的变革,给媒体产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媒体的发展促进了资源的整合,对于媒介融合产生的负面效应,我们可以积极寻求解决方法,使风险降到最小。但同时也要看到,媒介融合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我们对于媒介融合的认识还不够深刻,还存在疑惑的、等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坚持贯彻党中央发布的法规政策,顺应时代的潮流,增强自身素质,稳中求进,能够在媒介融合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1] 费加罗·斯托索尔诘问“媒介融合”双重性走向融合.

[2] 魏如飞.探析泛媒体时代媒介融合的弊端[J].西部广播电视,2015(4).

[责任编辑:思涵]

2018-05-02

介铎霖,女,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营销传播研究。

G206

A

1672-8122(2018)06-0042-03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媒介受众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书,最优雅的媒介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传统媒体创新发展方向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坍塌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