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影响研究

2018-01-25湖南民族职业学院

艺术家 2018年1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导向职业

□郭 杰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

广大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艺术设计类人才,涉及的设计范围比较广泛,如平面设计、服装设计、家居设计、室内装修设计等都。虽然高校培养人才也考虑到学生将来毕业之后需要踏入社会,需要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促进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有效性是广大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但是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所以需要认清形势,结合教学现状,促进教学改革工作的顺利实施。

一、以就业为导向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现状

(一)缺乏设计实践性教学

广大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进行艺术设计时大部分不是独立完成的,而是以团队的形式开展艺术设计。这样的设计模式就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将学到的艺术设计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这样的实践训练对学生而言非常有帮助[1]。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开展艺术实践教学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严重影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职业水平的提升,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很难对学生开展系统性的职能能力的培养,大部分是以模型实践或者重复实践的方式进行,虽然也为学生提供理论一些艺术实践的机会,但是缺乏针对性,收效甚微。

(二)高校学生缺乏足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

艺术设计本身就需要灵感及创意的支持,当然艺术设计能力也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很多艺术设计岗位在招聘人才时都会考察应聘者的艺术设计创意,所以创意也是学生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2]。但是,分析现阶段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过分地为了设计而设计,没有将艺术设计与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导致学生对艺术设计的理解出现偏差,艺术设计的范围也比较小,设计出来的作品毫无新意,没有内涵。再加上很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比较陈旧枯燥,限制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在毕业之后学生很难适应艺术设计类的工作,从而阻碍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3]。

(三)教学过程与职业需要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目前,很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与职业需要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过分重视艺术设计理论教学,考查学生学习好坏的时候也以掌握艺术设计理论的情况作为评判标准,这与艺术设计专业本身就不相符。这样的教学过程限制了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影响了在艺术实践中对灵感的激发,严重制约了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健康发展。

二、促进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创新的关键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现阶段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重点与社会就业要求严重脱轨,不仅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就业发展,也影响着艺术设计教学的发展。所以,要想实现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就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改善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另一方面,准确地把握就业能力,这也是解决教学适应性问题的关键。

(一)借助“订单式培养模式”将就业与岗位绑定在一起

促进教学与就业接轨,必须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不仅需要模拟艺术设计的真实岗位,还需要考虑工作中一些复杂性较强及综合性较强的工作,促进对学生职业锻炼的有效性。

(二)做好学与工的有效交替

做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新型人才的培养工作,需要满足以下两个基本要求:一是需要重点培养学生适应不同岗位需求的职业能力;二是需要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重视职业道德的教育。

三、促进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策略

(一)借助有效的项目教学,促进教学实践工作的顺利开展

促进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有效性,首先需要借助有效的项目教学,促进艺术设计教学实践工作的顺利开展。将艺术设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理论促进实践,借助实践验证理论的正确性,使理论和实践两者相互促进。开展艺术设计教学,需要将传统的教学理念概念,与重视艺术设计的教学内容及设计项目有机地结合起来,重视学生在完成设计工作的同时对整个过程的体验,掌握艺术设计的基本思路及遇到问题时如何更快更好地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渗透职业素养,可以让学生自由地分小组模拟艺术设计类企业进行人才选拔的现场,促进个性化设计与商业化设计的有效融合,促进两者平衡发展。整个模拟过程需要将企业对具体的岗位标准进行划分,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标准化的实践场地,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二)借助生态式教育,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生态式教育是一种改变现有的各种知识之间存在生态失调的状态,促进各个专业知识之间、个性风格之间生态关系教育模式的实现。选择该种教育模式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以就业为导向促进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需要教师明确生态式教育的内涵。首先,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及艺术设计天赋;其次,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的发挥,结合学生自身的个性特点,选择适合的设计方向。只有尊重了学生的特点,才能激发学生艺术设计创意的出现,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以就业为导向的艺术设计的学习中,促进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借助“贴近就业”教学模式,促进就业模式的合理开发

促进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有效改革,需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切不可一味地讲授,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是需要从对职业环境的适应能力入手,促进教学模式的创新,开展的教学模式需要与就业密切结合。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变迁,想要促进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更加明确艺术设计工作的价值所在,就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有具体的规划,需要各大高校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艺术设计覆盖比较全面的实习岗位,如室内设计、平面设计、服装设计、园林设计等,满足不同学生的就业展望。同时,高校方还需要促进学习模式的创新,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开放性的学习空间。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学生选择最佳的工作模拟方式,增强学生对艺术设计就业的认识,逐渐适应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要,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能能够真正有效地结合自身对社会就业形势的理解及自己明确的职业规划,有效地进行学习,促进综合艺术设计素养的提升[4]。

(四)借助“创新型”教育模式,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

以就业为导向促进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改革,主要的实施者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所以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改革,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提供更有利的支持,需要促进广大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能够明确以就业为导向促进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从而真正从学生发展及今后就业的角度出发,促进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5]。

(五)借助“能力培养”策略,提升高校学生的艺术素养

艺术设计能力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分析现阶段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过分地关注艺术设计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自身能力的提升,这样的认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对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因此,为了让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更加符合社会发展及用人单位的需要,高校需要重视学生艺术设计能力的提升,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一些自己动手设计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6]。

结 语

综上所述,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是迎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改革,也是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发展充分负责的表现,能够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艺术设计素养的综合提升,真正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1] 刘若根.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35(10):186-187.

[2] 申剑飞.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模式[J].高校教育研究,2009,(7).

[3] 杨利军,王娟.关于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36):167-168.

[4] 刘继平.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及其效能提升的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8,(11):27-29.

[5] 张作斌.以就业为导向,加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21(06):167-168.

[6] 杨海波.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以项目为导向教学模式实践与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2,(02):152-154.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导向职业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偏向”不是好导向
《星.云.海》
《花月夜》
职业写作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我爱的职业
犬只导向炮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