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打开写作思路?
2018-01-25胡云信
□ 胡云信
快速写出一篇内容充实、思路清晰、语言优美的文章,是同学们的夙愿。但几乎每一个写文章的人,一旦写起来,往往会有文思枯竭、江郎才尽之感,会有无米下锅、胡编乱造之嫌。写作心态时常处于一种无感作文之中。究其原因,也许有很多,但并不是我们没有生活,没有积累,主要是不能迅速打开思路,快速构思作文。
在我国文学的长河中,常有才思泉涌,即席成章的佳话。王羲之在兰亭集会上,兴致盎然,乘着酒兴,一气呵成写下了千古名篇《兰亭集序》;初唐四杰之一王勃在都督闫公的宴会上,酒意微醺,一挥而就千古绝唱《滕王阁序》。他们固然是才气纵横,但他们快速构思文章的智慧值得我们借鉴。两篇文章都是由宴会引起联想,由实到虚,由此及彼,由事及人,借以抒发胸中块垒的。
那么,如何快速打开作文思路呢?古人云:“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又云:“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舒卷风云之色。”古人的话诗意地描绘了迅速打开写作思路的经验。本文主要谈谈如下四点:
一、联想法
联想与其说是一种方法,不如说是一种能力、一种智慧。面对事物,联想越丰富,文章也就越丰富,境界也就越开阔。庄子的文章,纵横捭阖,汪洋恣肆,说到底就是联想丰富。屈原写《天问》,全诗373句1560字,问了170多个问题。他叩问天地,询问神仙,质问古今,对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现象发问,表现了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
举一个课堂作文的例子。在五一节前一天,我随手在黑板上写了“劳动”两个大字。然后说,明天就是五一国际劳动节了,今天的课我们就以劳动为话题,展开讨论,然后写一篇作文。你也许会觉得这是老生常谈的问题,是熟视无睹的问题,怎么能写出好文章呢?其实要写出感人有力的文章,首先取决于你能否充分打开思路,而打开思路则需要你进行丰富的联想。
于是,有些同学联想到自己参加劳动的故事。学校安排学农活动,学会了采茶和翻地。有的同学记起小时候帮奶奶种菜的故事,感动于奶奶的勤劳和智慧。有的叙说在学农活动中,认识了不少农作物,体验了农家生活。
有的同学联想到劳动之美。说劳动就是生产,创造;劳动就是工作,学习;劳动需要诚实,需要智慧,需要汗水。还有同学联想到人类的发展进化史,猿进化为人靠的是劳动,人之所以称为人,是因为人会劳动。所以说劳动创造一切,劳动创造了人类自己。
还有同学联想到劳动创造了各种美。“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是丰收的美,“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是人情的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是付出的美。也有同学联想到当下的劳动之殇:诸如好逸恶劳,不劳而获,劳而无功,不诚实劳动,想一夜暴富,渴望天上掉馅饼等等,都是劳动之殇。
也有同学联想到未来的劳动。诸如智慧劳动、科学劳动、创造劳动,创新劳动、高科技劳动等,于是得出结论:我们要继承传统美德,改变劳动观念,勇做新时代的劳动者。
二、支架法
“支架”源自建筑行业术语,也可称为“脚手架”,是建筑楼房时为施工者所提供的一种暂时性的支持;用在写作领域,是指在下笔写作前,先给文章搭一个支架,按照这个支架,去完成文章的写作。也就是写作前,先要有大概的思维路线图或脉络走向图。
在清明节鸟语花香的季节,我校全体高二学生到江浦行知学农基地实习游览,这实在是难得的学习劳动的机会。高中三年仅此一次,必将深深嵌入到我们的记忆里,融化在我们的血脉中。
学农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不仅可以感悟春天的美丽,也可以拥抱自然的和谐;不仅游览艺荷苑的农业科技,而且亲自把锹翻地;不仅在碧绿的茶园里采摘新茶,而且深入农家品尝农家美味;不仅聆听田野里的虫唱鸟鸣,而且体会农村夜晚的深邃星空。
为了将短暂化为永恒,将模糊变得清晰,将零碎变得完整,将感性化为深刻,我们要用自己的笔记录下自己的心跳、田野的温度、泥土的味道和自然的节律。
也许有的同学未来得及仔细品味一周的点点滴滴,但只要用心体验的同学都写出了生活气息浓厚的作文,让读者跟随作者零距离接触那别样的田园生活。
于是同学们纷纷拿起手中的笔,写出了自己一周时间的学农故事或学农体会。不少同学文章的不足是明显的。没有画面,缺少诗意;不讲文脉,缺少剪裁;内容单薄,情感淡薄;就事写事,缺少理趣;自说自话,没有人物和故事。
之所以会有这些毛病,是因为下笔前没能构思剪裁,搭建写作的支架。写作前,我们必须广泛搜集学农的点点滴滴,展开联想想象,然后选择加工,搭好思维的支架,酝酿珍惜劳动的情思,再下笔写文章,这样才能顺利写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的文章来。
比如写“采茶”,可搭建这样的基本框架:茶——茶园——采茶——采茶人——茶记忆——茶文化。
比如写吃“农家饭”,可这样搭建支架:菜园——择菜——烧菜——吃菜——种菜故事——温馨与忧思。
比如写“翻地”的支架:土地——铁锹——一翻再翻——劳作的人——翻地之后——土地的智慧。
比如写“艺荷苑”的支架:眼前荷花(大棚荷花)——夏季荷花——大棚荷花的技术——现代农业的成果与前景——畅想现代农业。
如果写的是议论文,则可依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总思路,再细化为:是什么(界定内涵)——为什么(现象、根源、危害或意义)——怎么办(解决问题的建议、办法和举措等),文章有了这样的总体支架,就不会写不出流畅的文章了。
三、纵横法
纵横法就是将一个事物向时间和空间两个方向扩展。时间上的延伸就是“纵”,空间上的拓展就是“横”,向两个方面无限拓展,无疑可以让你迅速打开思路,写出内容丰满的文章。
有一次,笔者外出办事,看到街边卖桑葚的,桑葚乌黑发亮,于是花十元买了两小篮。用水冲洗过后,带到教室去一篮。
我拿起一棵桑葚,举得高高的,甚为得意。先卖个关子,说,“今天我带来了好东西,自然环保,美味可口。回答出来问题的,奖励一颗”。学生七嘴八舌,说这是桑葚。于是向纵横两个方面拓展。“横”的方面,由桑葚想到了桑树,由桑树想到了桑叶,由桑叶想到了养蚕,由养蚕想到了丝绸,由丝绸想到了生活,由生活想到了故事。“纵”的方向,有的同学想到了桑葚的成长过程,色彩变化,想到了自己幼时采桑叶养蚕宝宝的故事,想到了古代的诗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有的说起了蚕的奉献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甚至想到了历史悠久的古丝绸之路,想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这里有一篇习作,我们来看看小作者是如何展开思路的。
又是一节语文课。我猜语文老师又会像往常一样迟到。出乎意料,这回老师竟一反常态,手里端着一小篮一团乌黑的东西,定睛一看,哦,好像是桑葚。
老师带桑葚来干什么?咱这不是美术课,要画画。不会拿来给我们吃的吧?
老师把小篮子往桌子上一撂,回身在黑板上写下两个字:桑葚,说,“我这里有一小筐桑葚,已经用自来水洗过,开水冲过,待会儿一人一个,放心享用。”
哎呀,这可好吃啦,我可喜欢吃桑葚了。以前卖桑葚的还不多,恰好我家附近有一裸桑树,那树长得高啊,足有三层楼那么高。小学的时候流行养蚕宝宝,我也养,爸爸就带我去打桑叶。他说桑树的作用可大了,不仅桑叶可以养蚕,还可以入药,桑树还会结果子,那果子又酸又甜,不过吃多了,牙齿和舌头就会染上色。
我很期待吃桑葚,后来还是舅妈摘了带来给我吃。那味道很特别,酸既掩盖不了甜,甜也不会遮盖了酸,很是与众不同。
我在网上搜了许多关于它的信息,桑葚含有乌发素,可使头发变黑变亮泽;可改善肌肤,血液供应,延缓衰老;还能明目,缓解眼睛疲劳干涩。不过儿童不能大量食用。
这么好的一个东西,老师带来就搁在讲台上,可真是要馋死我了。老师又讲些桑葚的生长过程,什么由白变青,又变红,再变紫,还有的变黑,说了一大串。那桑葚就静静地躺在讲台上,好像在向我招手。终于等到发桑葚,我捡了一颗乌黑发亮的,用嘴一抿,抽出一条白色的茎,桑葚的清香酸甜在口中弥散开来,真好吃。
这是我头一次在课堂上吃桑葚,感觉别有不同。
这篇作文,篇幅不长,但思路比较开阔。作者打破时空,纵横联想,既回想到自家附近的桑树和养蚕故事,又想到了桑葚的营养价值。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在这个思路的基础上,进一步纵横拓展,写出内容更为丰富的作文。
四、虚实法
虚实法是运用广泛的一种方法,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无不广泛运用此法。虚实法也就是写作思路上的由此及彼、由事及理、打破时空的一种方法,实际上也就是一种联想法。写眼前就会联想到过去,写自己一般会联想到他人。丰子恺先生的散文《白鹅》,写眼前的白鹅的散步、吃饭、鸣叫、傲视他人,之后想到鸡、鸭的胆小怕人,鸣叫琐碎,没有力量,最后又想到抗战时期,自己搬家、流离、孤独寂寞的境况。这就是按照由实到虚的思路展开的。
古人说的“写此注彼”法,也属于此法。写此注彼是指先倾其笔墨刻画某种自然物,然后笔锋一转,转到人,揭示自然物与人的相似之处,点出其象征意义的写作方法。这样的诗文例子,实在太多。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因事说理,皆属于此法。
古人云:“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淡,春海棠令人艳,牡丹令人豪,蕉与竹令人韵,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说的就是从自然万物中,我们可以感受不同的生命意蕴,寄托不同的思想情操,折射不同的价值诉求。
总之,如果我们平时多观察,多读书,多联想,多揣摩,自然可以达到古人所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境界,自然就可以面对一个写作对象,迅速激活生活储备,快速激发情感体验,顺利构思文章脉络,写出妙笔生花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