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龙泉壁上鸣—崇德文化话语体系梳略[下]
2018-01-25
(接崇德文化话语体系梳略〔上〕2017年第二期)
三,能经推敲的创新观点:
1.关于老孔庄、儒释道心谛
2.关于崇德文化话语体系
崇德文化话语体系是甄读传统经典的水到渠成的结果,是从问题出发逐步深入研究的成果。
构成崇德文化话语体系的框架及著述:
A.《崇德说》是哲学式研究的基础理论著作,是论“道”的著作。
首先定义“文化”,它是围绕一个中心词的观念系统。比较文化可以有多种划分,崇德文化与崇力文化是从价值取向上对文化进行划分。因为学以致用,价值观决定人的行动意志,所以,世界观与人生观集中在价值观上体现出来。因此以价值取向来划分,是对文化本质的划分。
崇德文化之“德”,先公后私、大公无私的品质。
崇力文化之“力”,是为个人与小团体谋利的能力。
崇德文化有四大支柱,与之相对的崇力文化也有四大支柱。
第一大支柱:基础
崇德文化:产生于农耕文化,是居民的文化,是以家庭、家族为社会细胞与系统,并以亲情为人际关系的纽带,用礼义来规范;同时重历史传承,重在“久”;推崇圣人,圣人是社会生活的仲裁人、协调者,对圣人的要求是公平、公正;游牧类型文化崇拜英雄,英雄是团队的指挥官,要身先士卒,足智多谋。
农耕文化又是过日子的文化,重“和光同尘”、近悦远来,整体的安定、统一,以保持整体内部的多样性与发扬个性为前提;使社会生活稳定、持久,是由保持家庭、家族的传统来实现的。或者说,家庭、家族在这方面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家庭、家族是农耕社会的基础。
中华农耕文化主要的特色有两条:1,以祭祀保持道德精神的传承。2,以历史理性代偶像崇拜。
崇力文化:游牧类型文化以利益为人际关系的纽带,用契约来约束。产生于以游牧文化为代表的逐利文化,包括商旅文化、殖民文化与海盗文化。游牧类型文化是武士的文化。是以团队、集团为社会细胞与系统。并重“新奇”开拓,重在“强”。是好打仗的文化,以战争为生活常态的文化,重竞争、征服,整体的效率、团结,以权威与实力为转移。
第二大支柱:哲学
生命哲学把农耕文化提升到崇德文化的高度,制造哲学把游牧类型文化提升到崇力文化的高度,两者的实质和表现十分鲜明。
以下进行分述:
1.生命哲学:
(1.)认为宇宙(世界)的本原、本体就是无边无穷的生命力。第一性是本源本体动力,第二性是结构,包括物质结构与精神结构。其逻辑构成为立体的、分层次的。高层次者体现在一切低层次者之中,而低层次者之总和,不等于高层次者。
(2)认为任何生命个体都具有两种与生俱来的特质。一者是能够创造出无限可能性的生命活力。这是一种来自本源本体的动力,或者说是本源本体动力在生命个体中的体现。另一者是每一生命个体的局限性以及同一层次生命群体的共同局限,与所有生命体无不具有、无法避免的局限性。用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与动物的分野,主动改造外部世界和被动适应环境也是人和动物的分野。修行,是提高生命的质量,提升生命的价值,就是打破、消除生命个体的局限,趋于本质的同一与永恒。“吾丧我”,是东方生命哲学的出发点与归结点。
(3)认为一切生命体在本质上是同一的、平等的。因此,主张和谐、共存,求同存异;是只有生命体自身觉悟,才能得到彻底解脱。强调平等性,突出表现在思想方法上,是常对概念进行动态的、功能性的界说,是将活泼的生命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来适应。
生命哲学是四维思维,时间维度不仅为认识论提供了一条重要的思路,而且为价值观提供了一条基本的标准。
2.制造哲学:
(1)认为“实在为一切存在之总和”,由精神与物质构成平面逻辑结构,不是物质决定、派生精神,就是精神决定、派生物质。宇宙是个物理实体,它或者是上帝创造的,或者是可以被人根据他的意愿改造的。它追求一时的效果,忽视长久的效应。
(2)认为它有专制性,也在思想方法上表现出来。习惯对概念进行静态的、定性、定量的界定,这与其把一切当制造物来研究的思想方法密切相关。人的自由意志是没有局限的,上帝或者具有自由意志的人是宇宙的主宰。
(3)认为造物者和被制造物是不平等的,造物者决定被制造物的命运,上帝决定人类的命运,主决定奴的命运。被制造物要改变被决定的命运,只有反过来成为造物者。
因此,西方有机器奴役人的观念与机器人统治世界,控制、奴役人类的非“科学幻想”。其专制性也在思想方法上表现出来,习惯对概念进行静态的、定性定量的界定,这与其把一切当制造物来研究的思想方法密切相关。它追求一时的效果,忽视长久的效应。
第三大支柱:宗教:是思想文化的结晶
崇德文化:在宗教观、价值观方面体现为人本主义,众生平等,群龙无首。佛与众生平等,第七末那识(相当于今天所说的“意识”)转平等性智,佛是已觉众生,众生是未觉佛,佛与众生是亲密的师生关系。
崇力文化:在宗教观、价值观方面体现为神本主义,上帝(“神”的另一个中文译名)与人有绝对界限。人在上帝面前有原罪。人可以进天堂,成圣徒,但永不可能变成上帝。上帝这一绝对权威来源于上帝创造了人。
第四大支柱:世务
崇德文化:在世务方面表现为和谐理念、建设思维。
崇力文化:在世务方面表现为冲突理念、战争思维。建设思维是求道的思维,战争思维是求理的思维。
一.《人总要回家—沈善增评点〈旧制度与大革命〉》,是崇德文化话语在社会政治方面的应用性专著。
自序的标题:“以崇德文化引领走出托克维尔怪圈”,是本书题旨。不改革旧制度难以为继,一改革则可能引发暴力革命,托克维尔提出了这个怪圈,自己也无法走出来。他后来观察美国民主,开出“自由”高于“平等”的药方,逻辑上讲不通,实践中也行不通。我认为,在崇力文化语境中,这个怪圈是没有解的。在崇德文化语境中不仅有解,而且本来就不成其为问题。从《崇德说》中提炼出“家庭型社会”“过日子文化”与“团队型社会”“好打仗文化”的概念进行深入研究,结合法国大革命的史实作全新的“述而不作“。
“国家”这个概念,其实在中国这样的家庭型社会里才有,国是一个大家庭,亲情是其凝聚力的根本。西方的国就是一块土地,军队占领了一片土地,设立一个行政机构收税。所以,历史上罗马帝国、亚历山大马其顿帝国、波斯王国、成吉思汗等等,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皆因为是拥有一块土地的利益集团而已。论利益团体,提出“阶级”概念后,唯此为大。“政党”次之(曾有过第一、第二、第三国际这样的政党国际联盟),“国家”再次,故而,“工人无祖国”是理所当然的。而中国则不然,抗日战争一起,民族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汪精卫当汉奸也要打着曲线救国的旗号,就因为中国人真有国家,爱祖国。(“祖国”这个概念也是中国特有,祖宗留下的国家。)
“家庭型社会”提出后,反应热烈,“同声相应”非同寻常。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着重谈到家庭文化的建设:“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和万事兴、天伦之乐、尊老爱幼、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勤俭持家等,都体现了中国人的这种观念……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马英九贺年的电视讲话也谈“家和万事兴”。我撰写《重建家庭型社会》一文,在网上发表。上海电视台主持人,全国人大代表曹可凡在春节休假期间即与我联系,在3月全国人大会议上提交了“重建家庭型社会”的提案。4月希拉里的竞选宣传片的主题是“家庭强则美国强”,大打“家庭”牌。充分证明这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也说明话语顺应人心,适应时势,就有强大的生命力,不可阻挡。
二.《崇德·尚义·尊礼·享福》,是崇德文化话语在伦理道德领域的应用。
有几个新观点:
1.把“崇德”“尚义”“尊礼”与“享福”紧密结合起来,指出道德行为利他自利,改善自身心态,发现生命意义,提升生活质量。
2.提出中华民族是道德的民族,以“道德”为价值基准。现在中国上下普遍感到世风日下、道德沦丧,是几千年来积淀在中国人人格深层的道德价值观引起的心理“过敏”。在西方,贪污腐化,抢劫诈骗,乃至连环杀人,都是犯罪行为,但非不道德行为,可见中华民族的道德感也许是世界第一。
3.提出孔子把“义理”“义利”“义宜”之“义”,改造为“仁义”之“义”。参照《春秋左传》等将之归纳为八义:
〔一〕道义,“道”指的是“王道”,为天下人谋利益的是“王道”,为一国人谋利益的是霸道。“道义”,就是符合王道,为整个社会谋利益的伦理原则。
〔二〕大义,这个“大”,实际指的诸侯国,也可以扩大到中央政权(天下),相当于今天我们说的“国家利益”。所以,也可以认为就是我们今天说的“爱国主义”。
〔三〕意义,就是价值定位。细分起来,“人生意义”与“人生价值”是两个同中有异的概念。同在都是价值评价,“人生价值”是社会对个体人生的客观的价值评价,“人生意义”是个人对自己人生的价值期望,即个人认为怎么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
〔四〕名义。“意义”是对己而言,“名义”是对人而言,就是,即我凭什么要对你这么干,你们凭什么要随我这么干。
〔五〕忠义。“忠”在孔子时代是尽责的意思。
〔六〕孝义,是指的“以孝治天下”的社会“孝”伦理,与家庭内部的“孝”情感有联系也有差别。
〔七〕信义,就是契约精神。但对照西方的契约精神,“信义”要高得多。
〔八〕情义,将亲情推广到朋友、同事、邻里等社会的一切人际关系中。在情义中最重要的是讲感恩,重恩情。
3.关于营生经济学
《营生经济学》是崇德文化话语在经济领域的应用性论著。因为意义特殊,作用重大,所以特列专节推介。
“营生经济学”分“文化经济学”“健康经济学”“营生经济学”三个部分。
其一,文化经济学”
其基本概念是“观念消费”,基本论点是当今时代已从以生存消费为主转向以观念消费为主。生存消费是吃饱穿暖,观念消费是吃好用好。这个“好”就不是实用判断,而是审美评价。因此,观念消费的文化经济,实质是审美经济,审美规律在其中起核心作用。
现在是审美经济的初级阶段—时尚经济,时尚是审美的最低层次。但美欧已靠时尚经济赚得盆满钵盈 。因为只有上流社会提倡的,才能成为时尚。而美欧是当今世界的上流社会,这种文化垄断地位是欧美在二战后财富迅速膨胀的奥秘。产品的高附加值其实不是来自高科技,而是来自文化。但只要不打世界大战,和平环境持续,必定是审美的深层次规律将起作用。审美的深层次规律是原创性(纵向来看)与独创性(横向来看),两者合起来构成丰富性。这是美的根本特性。逻辑求真,求唯一性;审美求美,求丰富性。因此,流水线,大规模大机器生产的观念消费品终将被淘汰,代之以个性化产品与特色服务。这样中国就可以后来居上,巨大的人口负担可以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
其二,健康经济学
一个人的健康,要血液流通;一个经济体的健康,要资金流通。《国富论》诞生在西方物资匮乏时代,以《国富论》为发端、为经典的西方经济学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认为流通领域不产生财富。所以尽量压缩流通领域。苏联举国体制计划经济,欧美自由市场经济,但企业都追求垄断,企业的逐步扩大垄断规模,改进垄断形式,归并的都是流通领域的营销部门,垄断企业内部同时实行计划经济。文化经济学只提出了“文化附加值”的概念,健康经济学则进一步提出了商品价值的“价值”“文化价值”“使用价值”的三分。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生产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文化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流通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究其实,财富不是物品的堆积,而是人力的凝结。亚当·斯密天才的发现了这一点,但物质匮乏时代生存消费品的卖方市场,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只是满足劳动力再生产的需要的种种假象与错误观念,使这天才的发现从一开始就被异化了。在计划经济体制里,人不能自由的使用自己的人力,“投机倒把”、“星期天工程师”要被判刑,那么节省下来的人力到哪里去了?都像多发的电一样放空了。在西方市场经济里,流水线上的工人只是终究要被机器替代的驴马,而且一旦被解雇,因为没有掌握特别的技艺,很难找到工作,在贫困线上挣扎,这样就造成周期性的表现为购买力严重不足的经济危机。因此,美苏其实是五十步与一百步的差距,没有质的差别。美苏竞争,不是苏联的公有制输给了美国的私有制,而是计划经济输给了市场经济。然而,胜者败者都不知道中国社会在和平年代经济繁荣发展的经验、模式,那以后它们若要和中国来决一胜负,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中国古代经济模式的奥秘就在观念消费品生产流通中的人力互消费。我的人力能卖出去,我就会去买别人凝结在商品上的人力,这样卖来买去,资金就加速流动,财富就快速增长,观念是日新月异,不会枯竭的,人力是越用越多的,财富是人劳动创造的。
人力互消费,生产重技艺,流通善吆喝,智商情商,情感投资,换个角度去看路边那些保健品、保健器械销售店,棋牌室,就可见人力互消费的增长空间大得很呢。
其三,营生经济学
营生经济学是相对逐利经济学而言的。
逐利经济,无利不起早,逐利结果,必定导致商战,导致以邻为壑,同行是冤家,导致两极分化,经济危机,终究就走入死胡同。
营生经济,目的是改善全社会的生活水平、共同富裕,所以互利、双赢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所以中国搞社会主义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民族性里有这样的积淀,道德价值观,亲情社会观,营生经济观是配套而成系统的。
社会的富庶度要高,必须拉大人力平均价格与生存消费品平均价格的差距。恩格尔系数就是这样的一种指标。但这不能靠抑制从事生存消费品生产的人力价格来达到,就像过去对农民的政策,结果造成了农民的狂进城。还好中国是几千年的农耕大国,文化积淀使进程的农民又开始返乡,如出国的人士开始海归。但也证明此政策不可持续。
解决这个矛盾我们从产品价格上,不从人力上考虑,就是从物质上想办法。定义为“死“的物质与“活”的物资。
“死”的物资是不可再生的物资,如矿产、土地。这类物资越用越少,价格只有走高。
“活”的物质就是农副产品,每年的收获肯定大于种子等投入,其间的多余部分可以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与生产其它消费品(如酒)的需要。
因此,我认为抓好两头,放开中间的经济发展战略为优。
“中间”就是流通领域的观念消费品营销,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两头”之一,回到农耕。这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利用机械化、高科技减少人力的投入,以此来提高从事农业的人力价格,搞有机农业,改善品种,使部分农副产品提高到观念消费品层面,提高农林牧副渔从业者的收入。
另一头是抓好军工高科技产品的研发。自欧洲工业革命以来,先进的科技产品首先是应军事需要而研发。美国与苏联军备竞赛,苏联被拖垮,原因在于计划经济使流动资金捉襟见肘,又不善军工技术转为民用。而中国是个艺术的民族,将有些军工转为民用,既可解决资金问题,又可造福民众。营生经济学的纲要:人力创造价值,价值就是以货币标志的财富,能使人力平均价格不断提高的经济才是好的经济。
将崇德文化话语体系从立场、方法、观点诸方面进行概括、阐释,就是一种语言的文学作品,用另一种语言去翻译,译得再好,也难免有损失。我在《还吾庄子》的《代序》中说过,老庄著作的纲举目张式结构,是“散点透视”思维,符合心理真实;西方学术著作通用的金字塔式结构,是“焦点透视”思维,符合视觉真实。当时我就意识到,金字塔式结构与焦点透视思维“是以制造业为经验来源的”。因此,用金字塔式结构、焦点透视思维来“对译”(阐释)崇德文化话语体系严格来说是一种“降解”,一种权宜之计。但孔夫子也说:“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习总书记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在当前语境下,话语立得住,推得开,用得上就是硬道理。更好的更利于为世人接受的对译、阐释,需要大手笔。
“夜夜龙泉壁上鸣”,何时“径飞上天”,翘首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