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于“双一流”建设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
2018-01-25肖希明尹彦力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肖希明 尹彦力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2)
1 引 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实施了重点建设100所左右高等学校的“211工程”和以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的“985工程”,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得到提升。然而,与世界一流高校相比,我国高等教育还存在较大差距,难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就“211”“985”两大工程而言,也存在着身份趋于固化,高校之间以及学科之间的竞争缺失,从而产生了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的问题,导致高等教育整体发展失衡。因此,2015 年8月,习近平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1],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大战略决策。同年 11 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了这一方案。2017年9月,《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公布,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共计42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一流学科共计465个(含自定学科)[2]。
“双一流”建设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动力和契机,并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引领着我国高校的发展。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和为学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责无旁贷地承担着为“双一流”建设服务的任务,而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如何因应“双一流”建设的需要,思考相应的对策,无疑是目前亟待研究的课题。
2 “双一流”建设的目标任务与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的使命
“双一流”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期党和政府主导实施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目的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双一流”建设的主要特征在于,首先,它强调高校与学科建设向世界一流看齐,推动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有利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开放性。其次,“双一流”建设特别强调一流学科的建设,重点扶持一批学科的发展,引导和支持高校优化学科结构,突出优势学科的建设,通过学科建设带动学校进入世界同类高校前列,从整体来看有利于改善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布局,优化学科资源结构配置,促进学科资源升级转型。
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双一流”建设要围绕“建设一流师资队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5个方面建设任务,实现“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的总体目标[1]。这一目标任务的提出,为高校图书馆服务于“双一流”建设的信息资源建设指明了方向。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使命是:第一,以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需求为导向和目标,搜集反映各有关学科发展最前沿、代表学科发展最先进水平的文献信息资源,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科学研究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充分、专业和高效的信息资源保障;第二,以最先进的信息组织与管理的方法和技术手段,深度揭示、分析、评价、挖掘、整合、可视化展现各种类型的数字信息资源,为一流学科建设提供全面、准确、客观、及时的信息服务与决策咨询;第三,以信息资源共享为目标,与国内外一流大学图书馆、科学专业图书馆、科技信息机构、大型企业信息管理部门等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建立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为“双一流”建设构建强有力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3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转型
3.1 资源建设的重心转向为学科建设服务
自1994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开始组织和实施对普通高等学校的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以来,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对高校图书馆的要求就成为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的依据。但本科教学评估是以生均藏书量作为评估指标,而没有对藏书质量、馆藏文献学科比例等提出要求。因为本科教学评估主要是考察办学基本条件,目的是解决高校文献信息资源“量”的保障问题。 而“双一流”建设的核心是一流学科建设,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必须以学科建设为导向,最大限度地保障一流学科建设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从注重资源数量保障到关注为一流学科建设服务的资源质量保障。
3.2 资源建设将更关注资源结构的优化
信息资源建设理论认为,信息资源系统功能的发挥,不仅取决于各种成分的信息资源的质量,而且取决于这些信息资源的构成、组合状况,即信息资源系统结构[3]。因此,服务于“双一流”建设的信息资源保障系统必须关注信息资源结构的优化。其重点是:①学科结构的优化。对一流学科的教学和科研所需要的文献信息资源要作为重点采集的对象,务使其完整系统,形成对一流学科建设强有力的支撑;对相关学科领域和满足一般性学习需要的文献信息资源要合理兼顾,形成有主有从的学科资源结构。②等级结构的优化。毫无疑问,满足一流学科创新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需要的信息资源,一定是能反映学科发展前沿水平和最新动态的文献信息。因此,高校图书馆必须注重学术型文献的采集,包括一流学科的学术著作、核心期刊、会议文献等。③载体结构的优化。由于通过网络传递的数字资源在信息的时效性、利用的便捷性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因而数字资源成为一流学科建设所倚重的信息资源。但纸质文献在一流学科的教学、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等方面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服务一流学科建设的图书馆资源建设必须坚持纸质文献与数字资源协调发展的原则。
3.3 资源建设更注重资源的利用效益
毋庸讳言,在目前的高校图书馆,无论是纸本文献还是数字资源,都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利用率不高,这种现象在学术型文献中表现尤为明显,从而使得在资源建设方面的投入没有获得应有的效益。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在资源建设中缺乏对学科信息需求的深入调研分析,所采集的资源缺乏针对性,与需求脱节。为“双一流”建设服务的图书馆资源建设必须注重资源的使用效益,要跟踪一流学科的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需求,评价本馆建设的资源在为一流学科建设服务中发挥的作用。例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开展的“学科化采访”方案,将学科资源评估作为资源建设重要环节,通过数据挖掘与调研等多种手段分析调查一流学科师生对于学科资源的意见和建议,掌握一流学科资源的馆藏情况和利用率,展开一流学科文献保障率评估,推动资源建设向以服务和效益为中心转移[4],其做法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3.4 资源体系将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已成为一类重要的信息资源。实际上,图书馆所有资源都可以有数字化版本,所有资源都是某种格式的“数据”。就“双一流”建设的信息需求来看,虽然文献资源、结构化的数字资源仍然是主要的信息源,然而各种科学数据(实验数据、观测数据、调查数据等)在一流学科的科学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而为“双一流”建设服务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体系应该将科学数据纳入其中。科学数据中大量的非结构化数据(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如何存储、查询、分析、挖掘和利用,成为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除此以外,与一流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的教学资源,如课程网站、教学课件、数字化教材等,都应成为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5 学科资源建设与学科服务进一步融合
学科资源建设与学科服务是高校图书馆为“双一流”建设服务的两个密切相关的环节,二者相互依托、相辅相成。二者的结合点是学科馆员制度和学科信息门户。学科馆员作为学科资源建设与学科服务的实践主体,一方面收集分析学科信息需求,为学科资源建设决策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以各种方式向学科用户传递最先进、学科发展最前沿的信息,促进学科信息资源的利用,推动学科资源建设。学科信息门户则既是学科资源整合的平台,也是学科服务的平台。学科资源建设与学科服务进一步融合的方向是深度整合数字资源,并通过建立文献元数据仓储,实现纸本文献元数据和数字文献元数据的整合,为学科用户提供一个各种资源无缝链接的一站式学科信息服务平台。例如,重庆大学图书馆建设的“智慧型资源门户”将纸质文献元数据与数字文献元数据整合在一起,实现纸质文献和数字文献的聚类,读者对超过1.29亿篇纸质和电子全文资源的检索可以在同一个检索界面实现,订阅跟踪学科前沿还可以通过保存检索式实现;面向学科建设虚拟专业分馆,学科馆员可以通过文献类型、主题等多种方式来组织文献为不同学科的师生提供个性化的知识推送服务,让不同学科读者拥有专属的资源门户[5]。
4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策略
4.1 开展系统深入的学科信息需求调研分析
实现高校图书馆服务“双一流”建设,前提是必须对“双一流”建设的信息需求有全面且准确的把握。学科馆员要走进学院,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与一流学科的学科带头人、科研团队、青年教师、学生代表等服务对象进行沟通调查。首先,要了解本校一流学科的定位与发展目标、学科特色与优势、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同时还要调查国外顶尖高校同一学科的发展情况、该学科的国内外著名学者与学科带头人等。只有对一流学科的发展概况有了基本的了解,才能准确理解学科的信息需求。其次,要了解一流学科建设的专家学者所需信息资源的学科、主题、类型,获取和利用不同文献信息资源的渠道、方式与习惯,常用的纸质文献和数字资源,对图书馆现有资源与服务的满意程度,希望从图书馆获取的资源的清单。再次,多角度深入调研分析一流学科的核心期刊,了解其发文量、主题分布、核心作者、参考文献的来源等,以此对照检查本馆的资源建设情况,主动挖掘和适应一流学科建设的信息需求。
4.2 以学科建设为目标的精准采购
目前,高校图书馆纸质文献存在的供需失衡状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在文献采访中没有精确把握读者需求。当然,在高校图书馆每年数万甚至十几万种图书的采购中,要求每一种图书都能精确地对准读者的需求是不现实的。但围绕一流学科建设的需要实现精准采购,是应该也是可以做到的。
精准采购的概念,最初是由馆配商提出来的,他们认为,精准采购就是“运用精益思想,以学科、《中国法》类别、核心出版社关联关系为切入点,为高校学科馆藏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科图书采购方案”[6]。而所谓精益思想,其核心就是消除浪费,以越来越少的投入——较少的人力、较少的设备、较短的时间和较小的场地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价值;同时也越来越接近用户,提供他们确实要的东西[7]。在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系统对接技术、云平台开发技术和App开发技术的支持下,馆配商开发出具有精益思想,以学科、《中图法》类别、核心出版社关联关系为切入点,具有不同功能块的图书馆馆配云平台和实现便捷采购的采书App已指日可待。为此,高校图书馆要通过与馆配商的紧密合作,实施对一流学科建设所需研究级文献的精准采购。图书馆应加强与一流学科建设团队的联系,嵌入一流学科建设的教学科研过程,准确掌握一流学科建设的信息需求,特别是一流学科团队成员和专家教授的个性化需求,某些重点项目对文献类型、利用方式的特殊需求等,向馆配商提供及时、准确的需求信息,有的放矢地采集一流学科建设需要的各类文献信息资源。
4.3 针对一流学科建设的读者决策采购
读者决策采购(Patron Driven Acquisition,简称PDA)起源于高校图书馆,也主要运用于高校图书馆。2012年,PDA被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The 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简称ACRL)评选为“学术图书馆十大趋势”之一,认为其有利于有效解决传统图书采购模式存在的读者参与度低、馆员选书难、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为图书馆开展服务创新工作提供了新的途径[8]。
PDA更适用于一流学科建设:首先,一流学科有明确的学科或主题范围,有利于制定明确、科学的采购标准,可以使读者在满足馆藏要求的学科和主题范围内较为自由地提出购买需求,图书馆也能够根据学科范围更有针对性地选择合作的馆配商。其次,一流学科有明确的用户群体,有清晰表达的学科信息需求,大大提高了文献采访的针对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真正体现了以需求为导向的资源建设原则。再次,一流学科建设有较为充足的经费支持。PDA若顺利实施,需要在短时间内增加较多经费,如美国普度大学从总经费中拿出5.5%用于PDA的实施,后期却增加到40%[9]。一流学科建设有可能每年获得较为充裕的经费用于资源建设,有充足的经费实施PDA。
4.4 以数字资源建设为重点,数字资源与纸质文献协调发展。
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在大学,各种类型的数字资源已成为人们获取学术信息的主要来源。越来越多的信息资源以原生数字信息的形式生产,大量高水平学术期刊已不再出版纸本。因此,高校图书馆为“双一流”建设提供信息资源保障,必须以数字资源建设为重点。然而,纸质文献在“双一流”建设中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文化创新,以及学术成果的长期保存等方面仍然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对高校广大的学生读者来说,他们要系统地学习某一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纸本图书仍然是首选。浙江大学学生在进行电子书是否将会取代纸质书问题的调查时,绝大多数的被调查者持否定态度,认为纸质书肯定不会被取代;若只能选择一种图书载体,相比于只购买电子书,只购买纸质书占压倒性优势[10]。因此,服务“双一流”的图书馆资源建设,必须处理好数字资源与馆藏纸质文献的关系,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
高校图书馆应在切实做好用户需求调查的基础上,制定服务一流学科建设的明确的数字馆藏发展政策,构建具有可操作性的数字资源选择标准体系,提高数字资源采访质量。在纸质文献的采访方面,则要通过上文提到的精准采购、读者决策采购等方式,准确针对一流学科的文献信息需求,努力提高馆藏文献的利用效益。
4.5 深度开发网络信息资源
服务于“双一流”建设的信息资源,虽然主要来源于高校图书馆购置的中外文数据库等系统化的学科专业资源,然而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对满足一流学科建设用户多样化的信息需求也不可或缺。因此,高校图书馆应该重视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目前,不少高校已经将网络信息资源面向学科导航的服务进行了简单的聚合,但是很多学科导航只是对学科相关网站进行简单罗列,或者只是将采集到的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简单堆砌,缺乏对学科内容的深层次挖掘,同时大部分学科导航划分的学科类目较大,未具体细分其下的小学科,缺乏对具体学科需求的针对性。
网络信息资源聚合的重心在于,对网络资源中所包含的知识进行整理、聚合、去重、消歧之后得到完整一致的知识,即知识融合[11]。只有经过深度聚合和开发的网络信息资源才能为一流学科提供更精准的知识服务。图书馆可结合具体的学科领域对该领域的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分析与挖掘,揭示出该学科网络信息资源之间及其内在的语义关联,从而构建一个内容相互关联、多层次、多维度的网络信息资源体系,以满足用户的特定需求,并为基于语义的学科信息提取、组织与智能服务提供技术支撑,为形成完备、专业的学科资源服务体系奠定基础[12]。
在语义聚合的基础上,高校图书馆可利用学科服务平台将网络信息资源与馆藏资源进行整合发布。学科服务平台是学科导航库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学科资源与学科服务的融合体,能够在导航系统的基础上有组织地对网络资源进行搜集、选择和加工,使原来零散的知识变得更加系统化和结构化。LibGuides系统是一款由Springshare公司使用Web2.0技术开发的知识共享系统,是国外高校图书馆使用最为广泛的学科内容管理系统,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开始利用LibGuides系统进行学科服务平台建设,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利用LibGuides系统建成了23个人文社科与理工类学科服务平台,以及9个专题指南和2个课程指南,另建有3D打印创新支持社区[13]。每个学科指南涵盖网络资源导航、馆藏资源指引、学术热点追踪、新闻资讯、学习社区、资源荐购等资源和服务,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学科资源与服务环境[13]。
4.6 开展科学数据管理与服务
“提升科学研究水平”是“双一流”5项建设任务中的重要一项。在大数据时代,科学研究正在向数据密集型研究范式转变,研究数据成为了科研发现的中心和基础的科研资源。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组织、管理、保存和共享机构,通过提供学术记录的存取服务实现对教学科研的支撑,而科研数据是学术记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开展科研数据管理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的重要任务之一[14]。
国外高校图书馆开展数据服务较早。早在2007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即启动了DataNet计划,明确提出以图书馆为主体实施科学数据管理,随后部分高校图书馆开始围绕科研数据管理服务的要求开展机构人员调整[15]。有调查指出,在美国33所常春藤盟校中已有23所院校的图书馆开设了科学数据管理服务[16],在26所国外iSchool联盟成员高校中,目前已有25所高校的图书馆提供了数据管理服务,服务内容涉及数据管理计划、数据存储与共享、数据分析与可视化、数据管理培训等方面[17]。而国内高校图书馆的科研数据管理服务的发展相对滞后,据调查,在我国原112所“211工程”院校中,目前仅有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3所院校的图书馆开展了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数据服务[16]。例如,武汉大学图书馆依托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项目,在其学科服务框架内增加了科研数据管理服务,并以开源软件Dspace为平台基础建立了科研数据共享平台,为科研人员提供数据保存、数据管理与数据共享服务,以期汇总高校中分散的科学数据,提供长期保存并实现数据共享和再利用[18]。全校师生可以通过该服务平台创建自己的数据库,使数据可以长期保存及对外发布,实现数据交流和共享,还可以对已发布的数据资源进行查看、获取和使用,目前平台已有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等4所校内研究机构入驻[19]。
另外,北京大学图书馆联合校内其他机构建立了北京大学开放研究数据平台,旨在为基于数据的研究、决策提供国际一流的支撑平台,目前已建成26个数据空间和133个数据集[20]。研究者可在平台获得研究数据的管理、发布和存储及其相关服务,平台也激励研究者开放和共享数据;为在平台使用数据的用户提供研究数据的浏览、检索和下载等服务,促进研究数据的二次利用和扩散。平台为了尽可能地提升用户体验,加入了具有针对性的数据支持功能,包括:数据在线浏览和统计分析、数据可视化展示、数据在线格式转换和子集拆分、数据变量搜索、数据关联出版物链接等功能[20]。
高校图书馆能够提供的科学数据服务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信息/咨询型服务和技术型服务[21]。信息/咨询型的服务主要包括科学数据的管理与利用培训、科学数据管理计划的指导;技术型服务主要包括科学数据的组织、科学数据的发现与分析、科学数据的存储与共享。国内高校可从较易实现的咨询型服务入手,逐步进行技术布局,开展高层次的科学数据服务,最终形成完整、系统的科研数据服务体系。
4.7 积极参与数字出版,服务一流学科人才培养。
高校拥有极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如教师的教材讲义、教学课件、课堂教学的音频视频、教学参考资料等。这是“双一流”建设人才培养的重要资源。然而,这些资源大多游离于图书馆之外。因此,高校图书馆为“双一流”建设服务,必须重视对这些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而开发这些资源的途径,就是与数字出版商合作,积极参与数字出版,将高校一流的教学资源转化为数字资源,为培养一流人才服务。
首先,进一步开发在线教育产品,如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不仅要更加深入地挖掘特色学科,加强对一流学科和特色学科的建设,完善教学视频的录制和更新,保证课程服务建设,尤其是对作业答疑、师生互动过程的完善;还要根据学校的专业、学科特点,有侧重地选择兄弟院校的网络课程进行推广,促进资源优势互补。
其次,与数字资源供应商合作,开发数字化教材,尤其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材,将教学内容通过音频、图表、动画、视频展现出来。2014年7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开发的中国首套国家级医学数字化教材出版以后,数字化教材在国内教育数字出版领域成为最重要的一个板块[22]。数字化教材不仅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对学习流程进行体系化,从而使学生既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又可以对重难点自主反复学习,提高自学能力和学习效果。数字化教材的使用可以使教学内容通过图表、动画、音频、视频集中在一本书中,学生可以通过对一本教材的学习,全方位、可视化地了解相关的所有知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建立机构知识库,收录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出版的教材、专著,发表的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完成的研究报告、数据集、软件、预印稿以及学位论文等其他有重要价值的藏品。在长期的发展中,高校产生了大量的教学、科研资料,这些资源均具有重要的收藏价值和学术价值,但由于其较为分散,只有部分被收录在商业数据库里的可能被利用,其他的几乎从未被利用过。高校图书馆可以依靠其独特的优势,将这些分散的资源收集起来,在将其数字化的基础上建成高校机构知识库,供师生浏览和下载,使师生的成果得到合理的利用。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本校独特的原创资源等,参与数字出版,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建设的北大讲座数据库,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的民国时期期刊资源库、民国时期图书资源库,如此不仅可以促进资源共享,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增强一流学科和特色学科的影响力,也可以促进对特色资源的保存和传承。
参考文献 :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EB/OL].[2017-11-01].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511/t20151105_217823.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研函〔2017〕2号:教育部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EB/OL].[2017-10-01]. http://www.moe.edu.cn/srcsite/A22/moe_843/201709/t20170921_314942.html.
[3]肖希明. 信息资源建设[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39.
[4]朱 强. 图书馆资源建设的转型:以北大图书馆为例[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17,27(3):5-12.
[5]李 燕, 魏群义, 孙 锐, 等. 高校图书馆面向一流学科建设的资源保障策略与服务模式探索[J]. 图书馆建设, 2017(9):51-57.
[6]宋旅黄. 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效益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2017:136.
[7]关姝颖. 国际快递企业区域精益管理[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2008:18.
[8]詹长智. 高校图书馆“十三五”规划理论与方法[M]. 北京:海洋出版社, 2015:35.
[9]于迎辉,张 芹,景民昌.读者决策采购(PDA)在国内图书馆实施的若干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3):62-65.
[10]王素芳,白 雪,崔 灿.高校学生对电子书的认知、使用和态度研究:以浙江大学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5):61-72.
[11]刘清堂,吴林静,黄 焕. 网络资源聚合研究综述[J].情报科学,2015,33(10):154-161.
[12]李 明.高校图书馆学科书评网络资源深度聚合服务探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18):94-97,126.
[13]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EB/OL].[2017-12-07].http://www.lib.sjtu.edu.cn/view.do?id=2682.
[14]陈媛媛,柯 平.高校图书馆科研数据服务研究综述[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7(10):17-23,30.
[15]燕今伟.专题:高校科学数据管理与服务机制及运行平台研究:序[J].图书情报工作, 2013,57(6):11.
[16]刘玉敏,张 群.中美高校图书馆科学数据服务调查分析[J]. 图书馆论坛,2017(11):132-138.
[17]李志芳.国外iSchool联盟高校图书馆科研数据管理调查[J].图书馆论坛,2017,37(10):121-130.
[18]武汉大学图书馆CALIS科学数据管理项目组.关于我们[EB/OL]. [2017-11-27]. http://sdm.lib.whu.edu.cn/jspui/aboutus.jsp.
[19]武汉大学图书馆“.武汉大学科研数据管理”服务介绍[EB/OL].[2017-11-04]. http://www.lib.whu.edu.cn/web/index.asp?menu=v&obj_id=509&r=41242.
[20]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开放研究数据平台简介[EB/OL].[2017-11-04]. http://opendata.pku.edu.cn/about.xhtml;jsessionid=f9320b4be12947466c5e5fd81293.
[21]Tenopir C, Sandusky R J, Allard S, et al. Research Data Management Services in Academic Research Libraries and Perceptions of Librarians[J].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2014, 36(2): 84-90.
[22]石德万,贺梅萍.高校图书馆参与数字出版模式研究[J].现代情报,2017,37(1):124-126,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