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图书馆建设》二三事
2018-01-25顾晓光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北京100871
顾晓光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北京 100871)
承蒙常务副主编肖红凌老师厚爱,我于2017年为《图书馆建设》做了一年的封面图片和封二文字,主题聚焦于我国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图书馆。2017年11月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此法不仅具有里程碑意义,也是我国公共图书馆新世纪发展状况的反映。其中特别提到“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自筹资金设立公共图书馆”,显示出公共图书馆的多元化存在形式。
范并思教授在《图书馆学理论道路的迷茫、艰辛和光荣——中国图书馆学暨〈中国图书馆学报〉六十年》(中国图书馆学报2018.1)一文中用“新世纪的理论辉煌”来概括2002—2016年中国图书馆学的发展。图书馆学的发展与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虽不敢断言为并驾齐驱,却是彼此影响,互帮互助。图书馆学的相关理论在我国经济实力快速增强的背景下,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经过众多同行不懈努力,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推动了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承载这些理论最重要的平台之一便是图书馆学的学术期刊,“图书馆核心价值”“图书馆精神”“图书馆权利”等话题在学术期刊中的讨论和展开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图书馆的管理者。《图书馆建设》在2005年第1期推出的“走向权利时代”专栏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李国新教授发表了专栏第一篇文章《图书馆权利的定位、实现和维护》,是此主题的代表作之一。
近几年,“全民阅读”成为了图书馆服务中的热词。《图书馆建设》早在十几年前便有专文关注过。2014年以来,“倡导全民阅读”连续3年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推动全民阅读”,并将全民阅读工程列为“十三五”时期文化重大工程之一,将全民阅读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这给予了图书馆更高的要求和更好的发展空间。2017年,我出版了一本《旅行之阅 阅读之美》,拙著是我对阅读的所思和所悟。其中遴选的100余张照片来自亚、非、美、欧4大洲27个国家和地区,图片中的阅读者不分长幼、男女、阶层,阅读地点也不局限在书店、图书馆。我在书中用了部分篇幅展现了我国当前全民阅读的风潮,通过一个个鲜活的阅读者,呈现出阅读之美。
2018年,肖红凌老师希望我继续通过封面形式,用“阅读与空间”来展现阅读给予我们成长的滋养和空间衬托阅读的美好姿态。同时,我也想通过不同环境、不同人群来表达阅读无处不在。
以上是我作为作者和读者与《图书馆建设》的一点缘分。我也做过10年的图书馆学期刊编辑,曾任《数字图书馆论坛》执行主编和《信息与管理研究》副主编,虽无甚成绩,却知编辑工作的不易。我入行之初时的图书馆学期刊主编大多都已经退休,亦师亦友的原《图书馆建设》常务副主编毕红秋老师也专职于龙江书院,想来别有滋味。
正值《图书馆建设》四十华诞,肖红凌老师嘱我写篇文章。作为编委和作者,我资历和学识过浅,不敢多占用版面。《图书馆建设》对中国图书馆界的贡献良多,我忝列于此,一则荣幸,二为祝贺,希望刊物经不惑砥砺前行,着华彩更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