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战略下面向社区的中华养生体育活动健康传播策略研究

2018-01-25

文化与传播 2018年5期
关键词:一带一路体育活动

周 军

著名传播学家罗杰斯认为“凡与人类健康活动相关的传播活动都是健康传播的”,从健康传播的社会功能看,它具有传播活动所共有的信息监测、控制协调、教育学习和娱乐大众等社会功能。同时,健康传播还具备独特的健康促进功能,它能够为个体健康赋权,提升个人健康信念,促进自我健康行为。

抵御疾病,促进健康是人类共同的事业。中国期望借助实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实现全球范围的卫生合作,特别是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卫生和健康治理,提高沿线国家民众的健康水平,进而也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在构建健康丝绸之路的战略理念中,传播中医药文化成为实施健康丝绸之路的重要内容。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多次强调,丝绸之路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财富,建设丝绸之路要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让“一带一路”建设造福沿线各国人民。“一带一路”沿线约 44 亿人口,占世界人口 63%,其中中低收入人口占了很大比重,普遍存在医疗卫生条件差、 医疗设备落后,医疗水平低等问题。①何春茂、郑维伟:《“一带一路”战略从构想走向清晰》[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7年第6期第80页。在实施建构健康丝绸之路的进程中,除了常规的医疗援助外,疾病预防也应当成为重中之重。中医有“治未病”理论,西医也有系统的“预防医学”,养生体育活动对疾病预防、提升个体免疫力有重要作用,应当成为构建健康丝绸之路的重要举措。养生体育文化和养生体育活动,具有独特的中国元素和鲜明中国特色,是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具有悠久的养生体育文化,创造了集养生、健身、祛病于一体的养生体育活动。养生体育活动是中国独有的具有自我健康促进意义的活动,它与西方以竞技体育为主的体育活动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不是通过力量和肌肉的锻炼提高身体免疫机能,而是通过持续的、自成体系的、弛缓有度地全身性的行为活动,调养身心,协调精神,从内到外,提升身体机能,达到祛病强身的目的。据研究,中国在夏王朝时就有了“消肿舞”和“大禹步”,大禹因治理水患而患上偏枯病,自创“禹步”以祛除疾病;②王艳红、石爱桥:《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历史变迁》[J],《体育文化导刊》,2018年第1期,第123页。先秦时期有站桩气功;东汉著名医学家华佗根据中医早期“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理论和“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的运动理论,发明的“五禽戏”,是集治疗与健身于一体、开创以套路为形式的导引养生先河。而到宋元明清之时, 中国养生体育活动已初具规模,其中八段锦、 易筋经、太极拳等,已成为养生健身、防治缓解各种慢性病的中华经典养生体育功法。

中国养生体育的理念来自传统中医的“整体观”、“阴阳学说”、“天人相应”、“经络学说”和“形神合一”等学说。中医的理论渊源与中国古代哲学观密切相关。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气-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是传统中医的理论基础,气一元论讨论的了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即世界本原为“气”,“气”构成了宇宙本体和规律,“气”决定和支配着天地万物与人类生命的存在,又将人的生命存在同宇宙自然、天地万物的存在联结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具有同一内在结构和变化规律的、彼此间互相储存而又息息相关、须臾不可分离的系统。气是运动不息,变化不止的,其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物质世界的诸般变化均源于气的运动变化,即气化。古人认为,人的生命运动的本质也在于“气”的变化,庄子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古人认为,人的生、长、老、死都是气的变化的结果,人体的“气”变化过程决定了人的生命运动。气一元论渗透到中医学中以说明精气是生命的本源,也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体气的运动必须协调、通畅才能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精气与神密切相关等等。中医养生所讲的“气”,主要指的是与人体生命运动密切相关的无形的基本物质。养生的中心就是如何养护人体内部的元气。在传统养生学中,各家各派大都根据元气学说设计和发展自己的养生术。顺时以益气,谨食以助气;导引以行气。阴阳五行学说主要讨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内容,阴阳学说认为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又可代表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方。阴阳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相互间有着交感、制约、互根、消长、转化等关系;五行学说则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可按其基本属性分为五类:即金、木、水、火、土。五者之间存在着生克关系。阴阳五行学说渗透到中医学中则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用于疾病的诊断和疾病的防治之中。在此基础上,中医形成自身独特的人体结构观,确立了气血津液、脏象、经络、形体官窍等人体结构概念;建构了基于中医哲学理念之上的疾病成因学说,例如:外感六淫论和疠气论、阴阳失衡论、邪正盛衰论等包括病因、发病及病机在内的疾病基本理论。同时,创造了自成一体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如,早治防变、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调理气血、调理脏腑、保养生命等,中医的保养生命以强身、防病、延寿为三大主要内容,其中保养生命理念特别契合现代医学中疾病预防观念,也是形成中国养生体育活动的理论基础。

“天人合一”整体观是中国传统养生思想的基本观点之一,中国古代养生家将人体养生活动置于一个大的系统环境考虑和认识,按照自然法则和规律来养护生命、炼养形神。 特别是认为人的养生活动应当“提携天地,把握阴阳”、“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例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 ”,根据不同的自然环境采取不同的养生方式。同时,古代养生学家认为人的身体器官结构与宇宙结构相对应,通过阴阳、五行、八卦将天人结构巧妙地组合在同一个结构体系中。天地大宇宙,生命小宇宙,在具体的养生活动中,以人体内在变化来体验融入天地自然的个体心理境界,达到人体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重人贵生,积极主动”是中国传统养生思想的另一个重要观点。中国古代养生家认为人的后天行为对人的寿夭有决定性作用。汉末魏晋南北朝的《龟甲文》、《抱朴子》、《仙经》等都体现了这一观点,表达了对生命健康“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积极养生观。中国传统的养生思想还具有炼养身心、内倾思考、反观自心的特点,它是建立在高度自我、自足、自律的基础和原则上,强调道德的自我约束和心理修炼,这种反观自心、注重内在体验、强调发展人的内脏器官功能,由“内壮”而达“外壮”的独特养生方式构成了中国传统养生学独具特色的思维特点。

中国古代养生有主静和主动不同的养生学派,老庄学派强调静以养生,重在养神;《吕氏春秋》派则主张动以养生,重在养形。但实际上二者并没有绝对的界限,都强调动静适宜。实际上,中国养生家一直都很注重肉体和精神的和谐,并且重视精神健康对生命实体的积极影响。早期的养生提倡“形神合一”、“形神共养”、唐宋以后则倡导“性命双修”,并提出“修身以立命”、“存心以养性”的主张,这对养生体育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养生的对外传播古已有之。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在当今“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将传统体育养生活动作为健康传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外传播,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第一,养生体育运动中包含了中国传统中医理念,传播养生体育运动项目实际上可以使中国古代医学核心理念为更多人所了解和运用。第二,传统的中国养生体育运动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特别是与中国道家思想密切相关,通过传统养生体育运动的传播,也传播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便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民了解中国传统哲学,对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文化观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第三,古代养生体育运动的理念,也契合了现代预防科学的理念,是现代人自我健康促进的有效方式,对提高“一带一路”沿线民众的健康水平,帮助其强身祛病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进行“一带一路”养生体育传播时,我们可采用以下几种策略:

一、知己知彼,进行引导渗入式跨文化传播

“一带一路”沿线共65个国家,遍布亚欧大陆,包括东亚和东盟11国,西亚18国、南亚8国、中亚5国和中东欧16国。文化习俗差异巨大,宗教信仰迥异。如何在不同文化观念下传播中国的养生体育?首先,应当了解当地文化信仰、宗教习惯,尊重当地民众的生活习俗,并结合共同接受的价值观念进行文化的对接。在东盟十国中,以伊斯兰教为国教的国家有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佛教国家有泰国、柬埔寨、老挝,菲律宾是天主教国家,新加 坡是多宗教国家,越南的国情类似中国,但佛教是主流文化。中东是世界上阿拉伯人的主要聚居地区之一.中东地区主要以白色人种为主,属于阿拉伯人,主要位于西亚和北非,信仰伊斯兰教.犹太人主要分布在 以色列,信仰犹太教.波斯人主要分布在伊朗,主要信仰伊斯兰教。俄罗斯和独联体国家大部分信仰东正教、然后是伊斯兰教,接着就是佛教,喇嘛教和犹太教。埃及信仰伊斯兰教。在饮食上,不同地域也各不相同。例如,白俄罗斯在饮食上喜欢吃 甜菜汤、鱼子酱、土豆饼、烤肉串、俄式炖肉,饮料喜喝格瓦斯;饮食热量较高;老挝饮食较为清淡,喜欢用香料调味,老挝菜的特点是甜、酸、辣、生;老挝的人主食是糯米饭等大米制品;最具有代表性的菜品就是 “凉拌碎肉”—腊普。土耳其人通常一天只吃两顿饭。一顿是在上午晚些时候吃,另一顿则为晚餐。午餐包括炖菜、汤、沙拉等,不供应甜点、肉及加工费时的食物。晚餐有汤、主菜、沙拉以及餐后甜点,由于晚餐是唯一的一顿全家人都能坐在一起吃的饭,所以晚餐是准备最精心、也是最丰盛的一顿饭。波兰人临海却不爱吃虾及其他海味。他们对于酸辣、油腻食品也是敬而远之。他们特别忌食动物内脏,肝除外,匈牙利:匈牙利人喜欢吃猪、牛肉及蛋类、鸡、鸭、鹅、鱼和猪肉、牛肝。喜欢香蕉等热带水果,爱喝葡萄酒、啤酒。他们喜欢油腻较浓、甜而微辣的菜,汤中爱放辣椒粉,饭宴常以喝光咖啡为结束。柬埔寨人、新加坡人和老挝人也不喜欢白色。在柬埔寨,白色是死亡的象征,在与柬埔寨人的交往中,着装时注意千万不要穿白色的裤子。伊斯兰教文化里不喜欢蓝色和黄色,因为蓝色被视为邪 恶,黄色是参加葬礼时的服装颜色。新加坡人不喜欢黑色(代表霉运)、紫色、白色、黄色,但是和中国人一样喜欢红色。在进行养生体育活动传播时,应尽可能淡化地域特征、宗教差异、文化习俗的区别,加强运动-健康理念传播,加强天人相应、动静养生、形神合一等健康观念的传播。其次,通过当地大众传播媒体应地治宜地进行持续的议程设置,开设关于养生体育功能的专题介绍,用沿线国家的语言、故事和方式进行传播。

二、政府隐形搭台,组织培训,提供强力后援

“一带一路”是中国政府提出的宏大政治经济文化战略,在具体的实施中,需要政府给与政策机制和人力环境的支持。养生体育运动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传播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不可一蹴而就,应成为长久之计。因此,政府可投资建立相应的养生体育培训机构,设立固定的传播机构,由国内专业的养生体育教师及对中国养生体育运动文化有深厚研究的人员担任培训教师,培训相应的养生体育运动师资,特别是吸纳当地喜欢这一活动,并能够较为准确地理解养生体育内涵的人参与,加强养生体育理念的落地化进程,为养生体育的传播培养稳定的传播者。这样的培训机构还可以同时传播中医药文化理念,将中医药文化与中国养生体育运动项目相结合。另外,还可以联手“一带一路”沿线的孔子学院,在孔子学院开设专门的养生体育运动课程,培训孔子学院的学生成为中国养生体育运动的接受者,喜爱者和传播者。

三、开展节庆式传播,营造氛围,扩大影响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我国与沿线各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文化交流也逐渐增多。节庆文化传播将进一步走进沿线各国民众的视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有着丰富的节日文化资源,例如,9月印度有著名的十胜节,4月和12月泰国有著名的泼水节和万寿节;此外,哈萨克斯坦的纳吾热孜节;以色列的光明节、耶路撒冷节,丰收节等;埃及的独立日,复活节、国际划船节等;俄罗斯的胜利节、体育节、行业节日;阿尔巴尼亚有立春节、把夫路斯节、国家青年节;蒙古的中元节、那达慕节、成吉思汗纪念节等等,设置有关养生健康的节庆活动,或者结合当地节庆活动,嵌入养生体育元素,举办养生体育活动竞赛项目,以扩大养生体育的影响。“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节庆文化资源丰富多样,在不同的国家选择相应的节日,表演养生体育项目,或者开办相应的比赛活动,传播中华体育养生内涵。

四、了解当地健康短板,因地治宜,开展社区传播

了解当地民众的健康问题,在上述传播养生体育内涵、营造养生体育氛围的同时,进行社区民众的养生体育活动传播。例如,南亚占世界总人口的 22%,占发展中国家人口的40%,同时也是受脑卒中影响最严重的地区,全球40%的脑卒中死亡事件都发生于此;印度、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慢性病患病率近年不断上升,东欧地区近年来甲流疫情不断扩散。针对社区民众易得易患的常见疾病,以及目前常见慢性病如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设计养生体育项目,传播健身防病、养生治未病观念;面对不同国家的不同社区,以及不同的人群,以社区为传播平台,设计有针对性的养生体育项目,切实促进当地民众的健康水平,提升中华体育养生活动的知名度、接受度和美誉度。

猜你喜欢

一带一路体育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印媒:“一带一路”可助力人民币国际化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