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漓江画派近十年的时代性与个性
2018-01-25盘莉娜
盘莉娜
“漓江画派”是产生于广西独特的自然、人文历史背景的美术创作形态的概称,是中国第一个以多画种体现地域美术创作现象的画派。它既是广西历史文化积淀的结果,也是文化体制改革的产物。历史从来是属于一直前行的开拓者,一种画派的形成,都有产生于特定文化背景的精神及审美特征,都有历史、时代的必然,离不开画派成员自身的努力,更离不开一定的文化积淀,这既是生活的需要与风气,也是自然形成的文化现象。画派形成的基本规律一般是以几个或一批有影响的画家为骨干,影响或团结更多的画家和爱好者,有相对统一的表现题材和风格,艺术追求和目的相似或相近,并经常切磋交流、举办画展、出书、研讨,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的增长、社会和舆论的关注,画派也就逐渐形成。画派存在的时间多为一代画家,最多两代,随着主要画家的逝去流失,画派也就逐渐消失了。漓江以其独有的秀美和灵气,滋养了无数丹青妙手,漓江画派这个诞生于八桂大地具有鲜明地域个性、浓郁民族特性的文化艺术品牌,经过十余年的打拼也已经成为中国最活跃的画派之一,并引起越来越多的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重视。
一、主流大势与多元格局的确立
由于历史的原因,广西与发达地区相对经济比较落后,间接影响了人们对广西美术创作的关注,但需要指出的是:一是经济落后并不等于文化落后;二是经济落后的地区,人文资源相对来讲保护比较完整,自然生态及人文生态受破坏的程度相对要小。广西历来就是一个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拥有多个少数民族的一个地区,从上世纪20年代的齐白石,到30年代的陈树人、黄宾虹、徐悲鸿,以及40、50年代,70年代的关山月、李可染、白雪石等大师曾先后来过桂林,特别是李可染、白雪石,晚年创作了大量以桂林山水为题材的作品,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近代以降的广西画家阳太阳、黄独峰、帅础坚、叶侣梅等立定本土,几十年来更是以本土大爱的艺术激情创作出大批表现桂林山水的作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广西美术和广西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为显著的变化,是漓江画派的成长、壮大和崛起,在国内外美术界形成了较大的影响。2003年,自治区党委为了加快文化建设的步伐,把培育“漓江画派”列入广西文化发展战略,目的是整合广西的美术资源,树立文化艺术品牌。
当下全球化经济和文化日益发展,各地文化在频繁的交流中相互渗透,在一方面丰富了本土文化的形式和内容的同时,各地和各民族地域文化艺术特征也在逐渐消减,民族、民间艺术的保存和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漓江画派无论是在创作方式还是在审美方式上,都是多元化的,而漓江画派的内容是多样性的统一。广西地处中国南疆的亚热带地区,气候宜人,植被丰富,特别是以世界闻名的桂林漓江山水为代表的秀丽风光,堪称妙绝。另外,多个民族的风土人情以及他们千百年所创造的文化和优秀而有特色的生存环境,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创作源泉,浑厚的铜鼓文化、绚丽的壮锦、壮观的花山壁画,灵巧的干栏建筑等,更何况还有与云贵高原接壤的桂西风光以及红水河流域、左右江流域、珠江流域等风格各异的自然和人文风光等,广西画家的题材优势是非常明显的。
在彰显广西特有的山水文化的同时,应该理解其本身所具有的包容性和现代性,它虽然源于本土的山水资源,但它的理念、形态应是开放的、多元的、现代的。广西多样性的自然环境和多样化的文化背景使漓江画派的艺术特征也是以多样性来呈现的。这种艺术特征的多样性不但表现在创作题材的多样性、艺术面貌的差异性,同时还体现在创作主体精神层面的差异。也就是说,漓江画派不是以一种风格、同样题材、共同艺术观念来统一的,而是产生于广西特定的地域、人文环境的美术现象的总称,是以一种产生于这些条件的文化指向的美术现象的归纳。对于广西画家来说打造、培育漓江画派是创作的一个动力。因为漓江画派必须靠骨干创作力量及有影响的作品来支撑。
“南方的风景”是广西近年来在打造“漓江画派”文化品牌中崛起的一个有着鲜明地方特色和艺术风格的油画群体,参与画家均为漓江画派的代表性中青年油画家,以北回归线以南的红土丘陵亚热带风景为主要创作主题。2006 年,作为国家最高艺术殿堂的中国美术馆,邀请漓江画派之“南方的风景”油画家群作为独立板块赴京参加“无尽江山——南北油画家邀请展”。展期长达20天,创下中国美术馆国内展览时段之最。此次活动标志着漓江画派之“南方的风景”油画家群在全国已具有重要地位,标志着漓江画派取得阶段性成果。
广西北部湾的风光,是广西地域特征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从山地文化到海洋文化,从自然到人文都有很大的差异。以北海水彩群体为主的广西水彩画,从艺术形式到审美取向,都反映了这种不同,这是漓江画派多元的艺术特征之一。北海的水彩画家们作为一个创作团体,在水彩画创作的艺术道路上不断发展变化、逐渐成熟。他们立足于北部湾人的生活现实场景,强调写生、注重实践,他们的作品有浓厚的地域特点,有水彩的韵味,而且风格迥异。画家们关注和反映现实生活,作品的时代感较鲜明,内涵较深刻,出现了不少好作品,从不同层面展示了“漓江画派”北部湾水彩画作品的丰富性。
漓江画派作为一个多画种的画派,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画派的时代性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社会物质条件和文化艺术、社会风尚、政治经济乃至哲学观念等各种状态。一个画派也从某些方面折射出时代的精神风貌。然而,一个画派的生成与发展,不管它是“自觉”的还是“非自觉”的,都必须确定自身发展的理念,看其自身生成和发展过程中是否形成其造形语言的独特性和特有的审美价值体系。这与打造画派之理是相通的、一致的。因此,对“漓江画派”的界定可以说是打造“漓江画派”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环节。
值得关注的是,历史上曾出现过的许多新画派大都以反对来自传统绘画理论或表现技法的束缚为前提的突破创新,而“漓江画派”则是建立在对老一辈画家所创立的主张、观点或者称艺术见解、宗旨、思想、观念之衣钵的继承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开创了迄今为止中国画坛所没有出现过一种非传统性的跨越绘画种类的新型画派观。同时也为新世纪画派的生成与发展提供了一种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模式——政府部门与民间团体携手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画派。“漓江画派促进会”属于民间文化团体,它由政府有关领导、画家、理论家、策展人、电视人和社会各界艺术爱好者等有影响力者组成,既具有较广泛的代表性,也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其最终目的是为打造“漓江画派”做好宣传和服务性工作,从而使得画派能更有效、更长期、更稳定地走向成熟。“漓江画派”在政府行为的有意识打造、培育、扶持和“漓江画派促进会”的积极参与、经营下以及“漓江画派”发展基金的保证下,不仅使得现有的画派的画家们能够安心地进行创作,同时也为培养画派的后续画家构筑了发展基础。
尽管国内美术界的一些美术理论权威、美术评论家对广西美术界打造“ 漓江画派”的举措褒贬不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它是在探索一种能够适应中国美术发展的可行性的模式。目的不是为了突出“漓江画派”在整个广西文化圈内的唯一性,而恰恰相反,其本质在于打破广西分散兵力和分散文化主流,凝聚成一个占主流的文化符号。在整个过程中,其他文化不仅不会受到伤害,还会在其带动下发展得更好。
二、写生:既是传统文脉,也是画派特点
国画之本质内涵可谓得之于国学。山水画从一开始就打上了文人对宇宙、对人生思辨的烙印,并蕴涵着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从孕育、发展到成熟,儒、道、佛哲学思想便充盈其中。儒家美学以“礼”的途径予以实现,把道德规范性与艺术的表现性的和谐统一作为 “美”与“善”的统一,即人们所说的“文气”。道家美学认为,世界之万物的形成,应起源于无象之象,没有形象的象就是抽象,因此万物是具体的,具象来自抽象,抽象又概括了具象,在“浓、淡、干、湿”中衍生出无穷无尽的变化,形成美与真的统一、技与道的统一。佛家的思想主要是禅宗思想,禅宗美学思想即“闲”、“达”、“静”、“远”诸体于心的统一,把主体内心的自觉自由放到审美和艺术的最高位置。虽然儒、道、佛哲学观念和意识上存在不少分歧,但在探索水墨山水的审美意象体系中是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相互联动的,体现了返璞归真、天人合一的美学追求。
当下,越来越多的画家正本清源,贴近文脉,对传统有了应有的虔诚与尊重,纷纷以最大的功力打入传统,以最大勇气打出传统,前一个“打入”是向传统学习,除了溯源先贤的笔墨外,画外最大的功夫则需来自国学的儒、道、佛,绘画拼到最后实际拼的是文化与学养。后一个“打出”是要胸有学养去出新的。一般而言,山水技艺之学,只要下功夫,是不难弄得象模象样的。就山水画而言,临摹某位先贤之迹弄到“形似”,用上一年两年时间也就差不多了,但能不能有所创造,就不能仅从专业到专业、从技术到技术了,就需要文化,需要修养,需要悟性,需要才情。
学养对于一个山水画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决定着山水画家所能达到的高度。人们总是对画境提出要求,画境是什么?是艺术形象中所寄寓的审美意味、哲思神韵、情致和品位。毫无疑问,这是山水画家深厚学养的产物。艺术规律告诉我们,一个画家只有经过多重磨练之后,方能形成自家风格,立足于时代画坛。关于这一逐渐成熟的过程,我以为,画家当有“三境”:境、情、趣。造“境”乃是基础,就是能做到想画什么就能画什么,并能把它们摆在面画的适当位置且让人感到顺眼舒服;“情”则为第二层次,由此开始升华为艺术意境,画面效果使人愉悦并能传达一种画外的感情,也就是有了一定的意境;“趣”是绘画艺术的至高境界,是通过作者的深厚学养表达一种潇洒、高亢、豪迈、幽默而难以言传的感觉。
山水写生可谓是通过有限的笔墨阐述儒、道、佛之美学中某个问题,通过线条与水墨展示国学中某种审美观,并试图将这种审美观影响欣赏者。写生是“师法自然”,大自然的山水烟云,观之有,是合气、韵、势、态的物象存在;云来雾去睹之无,山乃大象无形,但超视觉的生命精神仍然存在,是气韵生机的潜在状态。我体会在师造化时,若不能有机将心象与物象相融,死搬客观对象,就会“死”在套路里。水墨山水写生不同于西画的写生方式,西画是焦点透视,而中国画则以散点透视。因东、西方的文化不同,使得写生的方法有别,中国山水画是以其独有的艺术视角面对自然界,自古至今。水墨写生山水,既可感观之自然,亦可心观之客观,可以奇思妙想之畅游,赋予笔墨更多的主观感受与精神投射,种种心迹幻化着有形与无形。
“漓江画派”选择以广西的本土风景为创作主题,以写生带动创作而形成南方新田园诗风的作品。从“漓江画派”的整体作品来看,虽然画家创作作品手法各异,风格不一,但大都钻研过传统中国画的笔墨笔法,面对改革变迁,有感而发地创作出了他们眼中的现代漓江山水作品。他们不完全受所谓的中国绘画传统标准的束缚,以自己的感觉、感情真诚地描绘他们理想的具有田园诗般的家园。“漓江画派”的大部分画家是生于风景如画的广西,广西这块土地,很多地方至今仍保持着原生状态,山清水秀,林木葱郁,山川因海拔不高而错落有致,民族风情突显,非常入画。18世纪至19世纪初,写生风悄悄返回山水画坛,山水画也因而重新勃发出一派盎然生机。徐悲鸿以《烟雨桂林》一画描绘出了漓江的神韵。其后关山月、齐白石、黄宾虹等大师曾先后来过桂林,而李可染、白雪石则多次来到桂林,面对秀美的漓江风光,他们作画颇丰,特别是白雪石,晚年创作了大量以桂林山水为题材的作品。而广西的画家阳太阳、黄独峰、帅础坚、叶侣梅等得地利之便,也有大批表现桂林山水的作品问世。这些画家既有深厚的传统功力,又懂西画,会写生,善于光与色以及构图的运用。中国绘画和其他文艺现象一样,变革是不可阻挡的必然,但任何的创新都不应和传统文化脱节,否定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否定在国际画坛上独树一帜的中国绘画的民族性,使中国绘画完全失去了诗、书、画、印相结合的艺术特征,就不是对中国绘画的创新,而是一种袭旧,它不会赋予中国绘画以新的艺术生命,只能促使其走向没落。应该看到,风景题材在广西如果利用得当,充分挖掘和扶持,必定能够创作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精品佳作,力争走出广西,走向世界。漓江画派要想发展壮大,在历史上留下自己更光辉的一页,就要坚持我们已经走的,且正确的道路,即重视写生。因为对艺术家、艺术创作来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艺术家的亲历、经验。漓江画派的作品,都是艺术家内心生活的图式展现,它们都是结合生活中的体验把艺术升华再创造来的。因而,在一定意义上,写生既是广西美术创作对传统文脉的继承和延续,也是画作生命力根植的深厚土壤,是“漓江画派”最为鲜明的特色。
三、广西对外的文化标识
“漓江画派”的地域界定不仅是指漓江,而是整个广西。它的文化特征也不应单指山水人文精神,而是广西多民族的文化形成的民族精神的反映。广西地处亚热带,红土地、四季常青的树木、充满生命力的自然生态,无论是风光秀丽的桂林山水、巍峨连绵的桂西北崇山峻岭,还是恬静的北部湾丘陵,都体现着一种南方秀丽而柔美的审美品格。这些特点使广西的地域特征在秀美之中韫阳刚之气,于强烈之中寓平和恬静之韵,体现着秀丽柔美的审美特征。这种审美特征涵寓着清逸平和、恬静内敛但生气盎然的人文精神。因此,“漓江画派”是以柔美为审美取向的。在文化审美特征方面,广西各少数民族由于历史上远离主流文化,没有丰厚的积淀,在一定程度上就没有包袱,但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在历史上相互影响,相互学习,加上现代文化的充实,形成了多元的、包容性极强的文化背景,这种文化背景所产生的文化审美特征,体现在广西美术家的作品中,就是在表达的内容、题材、形式、个性上都体现出一种多元的结构。因此,“漓江画派”的文化审美特征不仅是指自然人文因素,更多的是体现少数民族文化形成的民族精神上。它所表现的内容也不仅是自然风景,还应包括产生于这种审美特征的民族风情和其他题材。
新中国成立后,以到广西支边的外地画家、教育家为主要创作骨干,以广西艺术学院为教育基地,带动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创作骨干,使广西美术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出自广西美术家在历年来全国性的各种美展上屡有斩获,涌现出一批如阳太阳、黄独峰、涂克等在全国有影响的画家。同时,还建立了一支包含油画、国画、版画、雕塑等各画种的美术家的美术创作队伍,他们中有的已走向全国。由于受地域和文化特征的影响,广西画家的心态一直较自然平和,既不前卫,也不保守,有一种“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这更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更接近创作主体的心灵。但作品更具个性化和亲切感的广西美术家并没给全国美术界留下很深刻的总体印象。究其原因,是广西的美术家缺乏创作的自觉和理论的自觉,缺少一个宏观的、整体的把握广西美术发展的方向,未能形成具有核心思想的理论建设和创作状态。因而,一段时期以来,队伍是松散的,未能形成独特的文化标识。
纵观中国美术史,绝大多数画派的产生无不是自然形成的,其名称也多是后人追加承认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在中国美术的发展过程中不可以打造画派。广西于2003年提出“打造漓江画派”就是对中国美术在画派发展至今的历史中形成的“画派是自然形成的”常规文化现象的一种破天荒的突破。这既是一件新鲜事,也是一件好事。因为在中国五千年的美术发展历史中终于有人敢违“画派是自然形成的”之常规而反思行动了。虽然许多参与“打造漓江画派”的画家在绘画创作和绘画理论上虽不尽统一,但在“打造”意识上和“打造”行为意识上却是自觉的,“打造画派”是近年来美术界出现的一种思潮,也是一种画家“群体意识自觉”下美术文化发展的新现象,易被一些理论家认为其炒作性多于“自然性”。但是,不可否认,“打造画派”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美术界出现的一种具有时代特定色彩的画派生成和发展现象,即“打造画派”思潮正是西方美术思潮影响下出现的一种中西美术文化交融的产物。或许源于此,如今许多理论家对“打造画派”现象或者说思潮很关注是十分正常的。
在现代化建设中,文化传统是一笔极为宝贵的财富。一个蔑视本民族传统文化、失去民族之根的画家,他的作品是不可能会有生命力的。丰富而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是广西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础。地域性和民族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浓郁的民族性正是“漓江画派”的内涵和创作主张之一。“漓江画派”反映了广西地域和民族的风格,提倡秀美、幽静、沉着、柔情、生动、含蓄的艺术观念,是鲜明的民族风情和旖旎的民族风光的生动体现。纵观广西文艺发展史可以看到,浓郁的民族性是广西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只有潜心挖掘、准确把握、充分利用民族文化和区域文化资源,才能在创作上产生重大的突破。歌剧《刘三姐》,正是以其独具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在上个世纪 60 年代不仅在国内家喻户晓,而且风靡海外,“刘三姐”也由此成为广西文化的代名词。
漓江画派自2003年以来,先后在美国、马来西亚、法国等国家,以及我国的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开展一系列的展览、创作和研讨等活动,全国各大主流媒体对“漓江画派”现象作出大量报道,在国内外产生广泛的影响。漓江画派在境外、海外的画展、讲学等活动引起了媒体和公众的关注。漓江画派在境外的一系列活动,均得到当地学术组织、民间组织、媒体报道的热情支持,突显出当地受众对漓江画派、广西艺术、中国文化的高度认同,这无疑承担着我国政府与海外公众之间、政府与海外媒体之间、国内政策和国际认知之间的重要文化桥梁作用。
历史上广西的文化有着鲜明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广泛接纳外来优秀文化,是广西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途径。自秦始皇开发岭南建郡以来,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政治、文化便给广西的民族文化带来深刻的影响。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名人荟萃,文化活动频繁,是历史上国内先进文化对广西民族文化发展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从艺术的进步到人才队伍的培养,使我们的受益延至今日。近年来,我区对一些重点的歌舞戏剧及大型民族文化项目,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加大选送人才外出培训力度,聘请国内一流艺术家来指导或参与创作,同时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吸收、引进国外优秀文化的做法,结果证明,不少民族艺术作品都获得新的突破,取得可喜的成绩。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广西与东南亚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将会进一步扩大,“漓江画派”作为文化使者,除了保持原有的语言相似、民俗相近的人文优势外,还要在一定程度上认同并接受东南亚文化中的印度、阿拉伯以及西方等的文化元素,从而体现出一种国际化的开放与包容。站在本土文化艺术审美的立场上,把外来的文化艺术消融在民族的审美精神之中,使之成为广西文化新的代名词,是我们今后为之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