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元首步态语对国家形象的构建

2018-01-25

文化与传播 2018年5期
关键词:国家元首步态符号

于 淼

近年来随着中国“讲好中国故事”、“一带一路”等战略构想的实施,中国的对外传播策略大多聚焦在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宏观政策上。关于树立国家威信、提高国家声誉、建立国家品牌、构建国家认同等概念的国家形象研究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也有少部分学者从个人代言人的角度出发,研究个人整体形象对国家形象的塑造与影响。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即讯息”理论。在人际交往中,人体作为一种媒介传达了人的步态语言,体态语作为非语言符号与其他语言形式一样具有言语交际的作用。在跨文化视阈下,以国家元首的非语言符号为研究对象的国家形象议题尚待补充。本文从热点话题中的盲点出发,力图构建国家元首步态语言与国家形象表达之间的关系。

一、文献综述与理论背景

国家形象的论题已经成为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纵观已有研究成果,学者主要从树立国家的整体形象策略和个人形象对国家形象的影响两方面作为切入点,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种视角研究国家形象的传播策略及效果。目前,以第一种研究角度入手的文献居多,主要从客观国家层面进行描述,大多数学者认为国家形象需要从多维度角度阐释,例如从政治、经济、文化、人文景观等要素的传播对国家形象进行综合描绘。范红认为,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需要从国家发展战略规划、基本设施建设、传统文化价值观、国民素质提升、整合传播与营销等多维度去构建国家形象战略框架。[1]孙有中认为,国家形象是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对该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地理等方面状况的认识与评价。[2]

关于个人对国家形象的作用方面,只有少数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与第一种角度相比,对个体代言人的研究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整理已有文献,这类研究选取的对象主要分为四类,分别是国家领导人、第一夫人、体育明星与企业家。在对第一夫人的研究中,学者大多从女性视角出发,阐释性别对外交的辅助作用。冯予认为,中国“第一夫人”彭丽媛作为公共外交的辅助者和支持者,在严肃的政治外交之外,进行侧面“柔性”外交,缓和紧张气氛,在非正式场合进一步增进两国领导人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升国家形象,促进更多国家利益的实现。[3]关于体育明星对国家形象的影响研究,曹晋以符号学阐释和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视角指出,中国媒介构建了姚明的霸权男性形象,这种话语的生产承载了道德价值和民族情感,目的是为了洗去中国在西方世界“东亚病夫”的刻板弱势民族印象,将体育实践和商业利益充分结合,书写了中国人跻身全球资本主义体育世界的跨国精英迷思。[4]在企业家和国家形象传播关系方面,张昆认为,企业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企业的成功也是一国经济崛起的缩影。作为民族的优秀分子,中国企业家艰苦奋斗、吃苦耐劳、自立自强,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对外展现出较为突出的民族精神和坚韧的性格,成为了展现国家形象的重要名片。[5]在对国家领导人的研究中,薛可通过量化研究得出结论:从媒体关注度角度,国际媒体对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度最高。[6]汪媛媛认为总理通过言行举止和执政风格形成自身领导形象,同时映射出党的形象和国家形象,他们的个人形象往往能代表国家和政府的形象。综合素质高、个人形象好的总理能够给民众带来一种可靠感、稳定感、信赖感,能映射出强大、稳定、可靠的国家形象。[7]由此可以看出,国家领导人作为公认的最能代表国家形象的代言人,具有较强的研究意义。纵观个人对国家形象代言的相关文献,学者们主要讨论个人整体形象和精神特质对国家形象的映射,以国家元首体态语为研究对象的议题还有待补充。

二、概念界定与内在逻辑

1.非语言符号和步态语

对于步态语的定义,我们需要先对语言符号的分类进行界定,厘清步态语和符号系统的逻辑关系。传播学将符号主要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类。美国学者萨姆瓦在《跨文化传通》中指出,语言是一种有组织结构的、约定俗成的习得符号系统,用以表达一定地域社群和文化社群的经验。[8]我们可以理解为,语言符号是用声音、文字对某一事物、经验和情感的命名。对于非语言符号萨姆瓦也作出了定义,他认为非语言传通包括情境中除却言语刺激之外的一切由人类和环境所产生的刺激,这些刺激对于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收者具有潜在的信息价值。[9]也就是说非语言符号是人类信息表达的潜在意识。跨文化传播研究学者关世杰对非语言符号进行了详细分类,他认为非言语语包括人体语、时间语、空间语、颜色语、图画语、艺术语、环境语、花语等,其中人体语中包括面部表情语、眼神语、手势语、体态语、接触语、副言语、气味语和相貌服饰语。[10]体态语在传播语境中具有重要作用,李彬认为在各种非语言符号里,身势语或曰人体语占据首屈一指的地位。因此,关于人体语的非语言符号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语言学家陈望道将体态语称其为“态势语”,西方学者也有称之为“人体示意语言”或“身体言语表现”,作为表义传情的非语言符号,也被称为“无声语言”。体态语包括人体的坐、立、蹲、躺等静态姿势与走、跳、跑等动态姿势。步态是生物的行为特征,具有个体的独特性。在人体动态姿势中,人的步态特征传递了个人的生理信息和心理信息,步态分析对于研究人的性格特征、个人气质、外在形象和形成语境具有重要意义。走路姿势作为体态语的一种,在符号学范畴内尚未有学者对步态语进行定义。但是步态作为人体的生物行为特征,在生物识别领域有外国学者认为步态是足部运动的特定方式(A particular way or manner of moving on foot)[11]。基于上文对步态和非语言符号的分析,本文认为,步态语是人类和环境所产生刺激的足部运动特定方式的潜意识信息表达。

2.形象与国家形象

王朋进认为,国家形象指的是一个国家客观状况的存在形式或表现方式。国内学者将国家形象大致分为三类:实体决定说、媒介呈现说、认知印象说。根据其存在形式或表现方式的不同,国家形象包括三种状态:国家的实体形象、国家的媒介形象和国家的认知形象。其中,国家的实体形象是本源,国家的媒介形象是渠道和参照,国家的认知形象是结果。[12]

从符号学角度来看,对于形象的定义我们可以从建构形象与认知形象两方面解读。在大众传播中,符号与信息相互转化的过程是符号编码与解码的过程。无论是领导人个人形象还是国家形象,都可以归结为“形象”符号。在传播中,传者对形象的塑造,是对符号编码的过程。受传者对形象的认知,则是对符号解码的过程。在非语言符号的传播中,国家元首的外貌、表情、体态、服饰等都是构成个体形象的符号。国家形象是由实体国家和客观存在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符号构成。传播者对这些符号的编码即对形象信息的构建,在传播过程中,传者对符号和建构方式的选择会直接影响信息传播的内容。在认知过程中,受众对国家元首和国家的符号解读,即对形象符号解码的过程,且不同符号所传递的信息会影响受传者对符号意义的解读。因此,无论是传者对形象符号的建构还是受众对形象符号的解读都影响形象传播的重要环节。那么,对于国家形象的定义,我们可以理解为具有国家、政府、公民等国家主体行为的符号表达与他者认知的符号解读。

三、国家元首步态符号的话语构建

政府领导人、政府新闻发言人与外宣干部都是国家形象重要的代言人,他们的形象塑造是国家形象塑造的一个部分。国家形象与领导人形象是一种相互依赖、相得益彰的关系,国外公众对于一个国家的认知部分来自于对其领导人的认知。[13]国家元首在外事活动中作为国家形象的代言人,他的言行举止代表了国家意识,人们往往通过大型外事活动中的领导人形象摹化对国家的认识。国家领导人作为国家形象的符号,其自身赋予的符号含义将会直接构成国家形象的描述。

人的步态特征传递了个人的生理信息和心理信息,步态分析对于研究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具有借鉴意义。在心理与行为科学的范畴中,人体的步态特征表现了人的潜意识,它是一种无声的语言,表达了个人心理。步态语言作为体态语的一种,具有交流思想、传达感情、昭示心理、强调指代、表示社会联结关系的社会职能。[14]在分析国家元首步态符号对国家形象的指代方面,我们主要进行性格特征、个人气质和外在形象等社会属性的探讨。本章将从符号学原理出发,对国家元首的步态语言进行符号构建和语境分析。

(一)国家元首步态语的符号解读

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将符号的含义分为两面,分别是表达面的能指(signifier)和内容面的所指(signified)。人们在符号的能指中看到的是外在的音响、形象等描述性细节,比如步态语言中的步幅、步频、步长等客观信息。而符号的所指是人们通过逻辑推理挖掘出来符号文本下的内在含义,比如通过元首的步态映射出的性格特点、执政风格、文化背景等。为了分析国家元首步态符号的深刻内涵,笔者选取了中国、美国、俄罗斯、日本四国领导人公开场合走路姿势的视频资料作为文本分析素材。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公众场合中表现出来的步态特征趋于放松,上身挺拔,双臂自然弯曲摆动,步伐平稳矫健、中正合宜,步幅与步长适中。习近平执政期间,“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反腐运动掀起了国家对内治理的新篇章,“一带一路”和“金砖国家”战略的提出为中国在国际经贸合作方面开拓了新的版图。习近平放松稳健步态的所指含义表达了其执政道路上的政治自信与国际交流上对国家的文化自信。美国前驻华大使洪博培在《时代》周刊杂志上评论称,习近平已经成为邓小平之后最具变革性的中国领导人。他稳健的个人风格虽然内敛,但流露出自信,吸引了全球思想领袖的关注。如今,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已经成为不可小觑的力量,但习近平称“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论’,中国人的血脉中没有称王称霸、穷兵黩武的基因”。中国一直以开放、包容的合作理念积极参与到各项国际事务中。因此,习近平的步态隐喻的是稳而不骄、负责任的大国领导人角色。

美国建国时间较短,历史积淀不深。作为迅速崛起的殖民国家,美国民众崇尚《独立宣言》中自由、平等的核心价值观。美国文化中强调的是对个体人权的保护和个性的保留,即个人约束感的降低,这也不难理解特朗普“推特治国”的非正式性与随意性,因此在公众场合中,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整体步态趋于放松随意,步幅略大,步频适中,走路过程中除左右招手外还伴随多种手势动作,上半身摇摆幅度偏大。回顾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执政期间的步态,同样呈现放松随意姿态。这种步态上的共同点不仅体现在共通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中,还隐喻了美国总统作为超级大国元首的骄傲与自信。特朗普上任第一年就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例如宣布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承认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限制移民,推翻奥巴马一系列的政策等。虽然他的决策引来国内外民众的诸多不满甚至抗议,但特朗普依然坚持新政。这不仅隐含了执政人对国家实力的骄傲与自信,同样体现出美国人个性中任性、自我的符号内涵。

俄罗斯作为苏联解体后的最大国家,继承了苏联大多数遗产,虽然不能与“两极分立”时期的苏联同日而语,但是俄罗斯总统普京自上任以来就表现出带领俄罗斯做“大国”的治国方针与重回“强国”行列的政治野心。普京与特朗普的步态相近,步幅放松自然,步幅较大,步频稍快,虎虎生风,但躯体状态却存在左右身体摆动不平衡的问题。普京在行进中左臂摆动自然,但是右臂摆动幅度较小。对于普京的特殊步态很多国内外民众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有外国学者称其为“枪手步态”,原因是普京曾在克格勃接受过专业特工训练,为了便于快速拔枪,右手需要时刻紧贴手枪位置。这种步态也赋予了普京英武、警惕的军人形象。俄罗斯疆域辽阔,是全世界面积最大的国家,而领土的开拓与驻守都离不开军人的角色。普京在施政方针上大多采取主观能动的姿态。自叶利钦时代之后,俄罗斯在普京的领导下已经逐渐步入强国之列,俄罗斯国力日渐强盛,在军事方面更是普京着力施政的要点。在普京“枪手步态”的符号外延下隐喻了男性霸权的侵略性与攻击性,因此俄罗斯被媒体戏谑地称为“战斗中的民族”。

谦卑有礼是日本的文化传统。在外交场合中,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总是以恭敬的态度呈现在媒体面前。安倍晋三走路过程中上身紧绷,双手攥拳,两臂紧贴身体小幅度摆动,脚下步幅较小,步频较快,整体步态短而急促。这种步态呈现出拘谨、客气的态度。安倍晋三的步态特征是赋予在日本文化与历史下的符号内涵。由于日本的地理位置和气候因素,日本人有穿木屐的传统,因而形成了日本人步幅短小的走路特点。同时,日本是一个生活节奏较快的国家,在街道上经常可以看到行色匆匆的路人,快速走路已经成为刻在日本人潜意识里的行为习惯。但是安倍晋三走路的上肢状态隐喻了其刻板、压抑的个人性格。安倍晋三在安全与外交层面延续了日美外交发展的历史沿革,深化了日美同盟关系。在内政中,安倍晋三不顾政党和舆论强烈反对的压力仍一意孤行,强推“安保法”,这也映射了安倍晋三在执政期间内心的执拗与矛盾。

整理四国元首的步态特征可以看出中国、美国、俄罗斯三国领导人的整体步态从容、放松,步幅适中或略大,这种步态符号转喻的是大国领导人的坚定与自信。日本在军事上依附于西方强国,在经济上又受到财政掣肘,拘谨急促的步态语下影射了日本首相来自政治的担忧与压力。

(二)国家元首步态语的传播语境

在社会的传播活动中,符号含义的产生不仅与自身意义相关,还与传播情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国家元首步态语的表达通常受到国际形势与国家关系的影响,因此对国家首脑步态符号的分析不能与国家关系的传播语境相割裂。

关于符号的话语构建问题,往往涉及到对产生话语的权力背景的解析。如今世界形式已经从二战时期的“两极”格局转化为“一超多强”的“多极”社会,美国作为“超级大国”,一直在世界上担任着“世界警察”的国际角色。无论是在世界秩序上,还是在意识形态中,美国始终主导着霸权。在军事上,武力震慑是美国的主流战略思想,在全球三十多个国家设有的军事基地和战略部署,使美国在国际上拥有极大的军事话语权。在意识形态的操控方面,“西强东弱”一直是环亘在世界话语体系中的不争事实。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用自由、平等、民主等意识形态对“霸权”行为进行美化,实则是在对世界进行意识形态的侵略与控制。在美国快餐食品、数码产品、好莱坞电影等消费文化盛行的今天,蕴含美国对世界各国精神力量的统治与意识形态的殖民,也就是葛兰西提出的对文化领导权的渗透。在军事与意识形态的双重武装下,美国拥有了世界话语体系的巨大发言权。然而在世界格局多变的今天,中国的崛起和俄罗斯的复苏为世界话语“天平”的平衡带来了无限可能。叶晓迪将“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进行了理论补充并提出了“一霸四强论”,即美国为“一霸”,中国、俄罗斯、欧盟和日本为“四强”。[15]中国、俄罗斯、日本作为同一梯队的次级强国,在世界格局中虽然没有如同美国的绝对影响力,但是也有不容小觑的话语力量。

国家元首的步态语是对国际关系与国际地位的表达,这种话语体系存在于对霸权渗透、霸权服从和霸权抗争的语境当中。葛兰西在阐释马克思主义中的领导权的概念时提出,所谓领导权或者称文化领导权,即指意识形态方面的控制权,它无所不在,却又无迹可寻。美国同日本虽为同盟国关系,但美国却在日本设有军事基地,在国际交往的潜在话语中日本对美国存在依附关系。因此在美国总统与日本首相的会晤中可以看到安倍晋三的步态多为短步幅快步频、两臂夹紧双手攥拳的拘谨步态;特朗普则为长步幅的放松步态。美国在国际地位中拥有的文化领导权不仅渗透在特朗普在国际交往中自信的步态语言中,同样体现在安倍晋三对意识形态的认同中。反观中俄两国元首的国际对话与交往,在历史背景中,中国与前苏联同为社会主义国家,具有相同的意识形态背景与共同的心理认同感,在国际交往中多有默契。近年来“一带一路”、“金砖国家”和“上海合作组织”等战略,更加巩固了中国与俄罗斯的联系与同盟关系,因此两国在政治、文化、经贸等方面往来频繁。作为同级地位的同盟国家,两国领导人在会晤时都呈现出端正合宜的自然步态。即使是中国与美国、俄罗斯与美国的首脑会晤,中俄两国元首的步态也都与日本首相不同。究其缘由,中国与俄罗斯虽为次级强国,但都不屈从于美国的霸权地位,始终对世界话语的平衡作出努力。

结 语

常言道:“外交无小事”。在国际交往中,国家元首的一举一动往往被视为国家的态度。在身份上,国家元首是国家的最高决策者,是国家的代言人,因此国家元首的形象,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人民对国家的认识。如今是“众媒狂欢”的时代,高度曝光的国际事务使世界民众接收到更多国家元首的外交场景。在国际交往中,国家元首的细微小事都会被媒体无限放大,在霸权渗透、霸权服从与霸权抗争等语境下,各国元首会晤中的步态语言很容易被民众进行解读与调侃。受众能够从媒介传播的国家元首步态的潜意识话语中解读出国家话语权和国际关系。中正合宜的步态与轻松自然的步态往往会得到民众对国家形象的好感与认同,国家元首会得到国际社会的好评。对于国家而言,通过元首步态提高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可以达到以小博大的收益效果。然而拘谨局促、略显谄媚的步态往往会受到民众对国家元首的诟病,引发负面舆论效果,致使国家形象受损,这种损失往往需要更多的宣传活动和正面报道来弥补,可谓是因小失大。

国家形象即国家品牌,国家形象作为国家的无形资产,能够体现文化软实力,这种品牌是可以被塑造的。国家元首作为国家品牌的“标志”,其步态语言的表达对国家品牌的阐释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猜你喜欢

国家元首步态符号
小蚂蚁与“三角步态”
学符号,比多少
“+”“-”符号的由来
基于面部和步态识别的儿童走失寻回系统
基于Kinect的学步期幼儿自然步态提取
朝鲜派“国家元首”访问韩国
网络诽谤案件公诉情形中“损害国家形象”的宪法学思考
变符号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
便宜假肢能模仿正常步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