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动汽车热泵空调系统1D和3D耦合仿真分析

2018-01-25徐俊芳牟连嵩刘双喜

汽车实用技术 2018年1期
关键词:冷凝器制冷剂环境温度

徐俊芳,牟连嵩,刘双喜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天津 300399)

前言

传统汽车空调系统采暖普遍利用发动机的余热,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取消了发动机,只能采取其他的采暖方式。目前,市面上采用较多的方式是PTC加热空气或者PTC加热暖风芯体的水,水再加热空气。无论采取哪种方式,PTC均需要消耗掉一定的电能。假设需求5KW的制热量,那么PTC至少得提供5KW的电能,能效比小于1,对于关注续驶里程的电动汽车来说,采用效率更高的采暖方式可使其续驶里程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热泵空调系统由于其能效比始终大于1,受到主机厂和空调零部件厂商的青睐,在国外的量产乘用车上应用也比较多,如BMWi3、Nissan的leaf等。国内在热泵系统方面的研究也较多,主要集中在热泵系统的设计和试验研究方面[2-5],国内热泵系统主要应用于大巴车上,在量产乘用车上的应用较少。

在车辆的开发初期阶段,空调系统的仿真分析可以为整车空调性能开发提供重要的参考,节约试验导致的成本和时间。本文基于一款开发车型的热泵空调系统,运用搭建的仿真平台模拟计算该热泵空调系统的性能,预测该车型匹配的热泵空调系统是否满足整车采暖目标,并提出优化方案。

1 热泵空调系统仿真研究

1.1 系统方案及原理

本文搭建的热泵空调系统主要由电动压缩机、车内冷凝器、车外蒸发器、膨胀阀、制冷剂管路等组成。当系统处于制热模式时,在电动压缩机的作用下,高压气态制冷剂经过车内冷凝器与车内低温环境进行热交换,使车内温度升高,同时制冷剂变成中温高压的液体,经过膨胀阀节流后,低温低压的饱和湿蒸汽进入车外蒸发器进行蒸发吸热。冷凝器的制热量一方面来自压缩机的做功,一方面来自蒸发器吸收的外界环境的热量,故系统的COP始终大于1。

通过搭建热泵空调系统仿真平台,并结合3D CFD乘员舱内流场数据,模拟乘员舱内部不同区域的温升情况,判断空调系统是否能满足整车采暖的需求,并模拟了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下,压缩机的功耗、系统制热量、系统COP等性能。

1.2 热泵循环回路建模

R134a制冷剂回路按照电动压缩机、车内冷凝器、膨胀阀、室外蒸发器、制冷剂管路等搭建。其中冷凝器和蒸发器按照结构参数和试验参数进行标定,标定误差控制在 5%。压缩机和膨胀阀的建模基于其单体试验数据。由于风道与外界环境存在热交换,故系统建模时考虑风道的热量损失,先用经验值替代,在后续整车试验时进行标定。

图1 制冷剂循环回路

图2 空气循环回路

1.3 乘员舱详细模型建立

乘员舱简单模型是将乘员舱内空气简化为一个单一质量单元,而详细的乘员舱模型,是按照车辆的结构将乘员舱内部空间划分为多个区域,如图3所示。划分区域后,利用CFD分析软件计算每个区域的流量和扩散系数,各个区域的温度和湿度独立考虑,比简单模型计算更为准确。

流量和扩散系数的定义如下:

△X—A区域和B区域的中心距离,单位m。

图3 乘员舱分区

将计算后的分区流量和扩散系数转化为 KULI要求的.dat格式,导入详细乘员舱模型中。

除了计算各个区域的流场外,还需设置车身的壁面参数,包括玻璃、车门、顶盖、底板、座椅以及内饰的材料、面积、厚度、密度、比热容、导热系数等,用于模拟车身与外界环境的对流换热、车身与乘员舱空气的对流换热,初步计算时采用经验值,后续根据试验值对乘员舱热负荷进行标定。

1.4 参数设置

仿真参数设置如下表:

表1 参数设定

2 计算结果

2.1 -10℃环境温度下的乘员舱温度分布

图4 -10℃时的第一排乘员舱温度分布

通过1D和3D乘员舱CFD数据的耦合,可以得到乘员舱不同区域的温升曲线。采暖模式,出风口在脚部位置,脚部的质量流量较其他部位更大,故脚部温度最高。图4显示,乘员舱第一排主驾脚部温度达到了16.9℃,图5显示第二排主驾脚部温度在工况结束时为 15.4℃。乘员舱平均温度为13.8℃,未达到-10℃下的采暖目标。

图5 -10℃时的第二排乘员舱温度分布

图6显示,冷凝器出风口温度为28.3℃,相比传统车利用发动机余热进行采暖的方式,出风口温度略低。

图6 冷凝器出风口温度

2.2 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系统性能

如图7-图10比较了在固定压缩机转速6000RPM,相同的车速40km/h和冷凝器风量290m3/h下,-10℃、-5℃以及0℃环境温度下的系统性能。随着环境温度的降低,车外蒸发器内制冷剂温度降低,压缩机低压侧吸气口的温度也降低,气态制冷剂密度减小,压缩机吸气比容增加,造成系统内制冷剂质量流量减小,压缩机功耗减小。随着环境温度的降低,压缩机吸气温度降低,经过压缩机压缩后排气温度降低,导致冷凝器的冷凝温度降低,制冷剂的温度与环境温度的传热温差减小,且制冷剂流量减小,导致系统换热量减小。系统的COP取决于制热量和压缩机功耗,环境温度从0℃降低为-10℃时,系统制热量降低了907W,降低了17.5%,压缩机功耗降低了 503W,降低了 28.6%,制热量下降的趋势没有压缩机功耗下降的趋势快,所以系统的COP相应增加。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环境温度在-10℃~0℃之间,系统的COP在2.9-3.4之间,远远大于PTC的效率1,并且压缩机的排气温度、排气压力等参数在合适的范围内。

图7 压缩机功耗随环境温度的变化

图8 排气温度随环境温度的变化

图9 制热量随环境温度的变化

图10 COP随环境温度的变化

3 优化方案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该热泵系统不能满足-10℃环境温度下的采暖要求,考虑在空调箱中布置一个 1kW 的 PTC,在低温环境下辅助乘员舱加热。

图11 -10℃下辅助PTC的乘员舱温度分布

图11显示,辅助1kWPTC后,乘员舱温度比单独采用热泵系统提升约7~8℃,第一排脚部温度达到了 24.3℃,第二排脚部温度为22.4℃,乘员舱平均温度达到21.6℃,满足整车采暖的性能目标。

4 结论

本文依据搭建的空调系统仿真平台,模拟计算了某款车型在不同外界环境温度下的空调性能,利用1D和3D耦合的方式,对-10℃环境温度下的乘员舱不同区域的温度进行了预测和优化建议,并对不同环境温度下的压缩机功耗、排气温度、系统COP等进行了比较。

(1)该车型匹配的热泵空调系统在-10℃环境温度下,乘员舱脚部平均温度可以达到16.2℃,未能满足系统的采暖要求。

(2)随着环境温度的降低,系统制冷剂流量减小,压缩机功耗降低,系统制热量降低的趋势比压缩机功耗降低的趋势减缓,导致COP呈增加趋势。

(3)在-10℃环境下,该热泵系统辅助功率1kW的PTC,脚部平均温度达到23.4℃,乘达到21.6℃,满足整车采暖的性能目标,且压缩机的排气温度、排气压力等参数在合适的范围内。

[1] Ramesh Pathuri,Yuvraj Patil, and Prasanna Vyankatesh Nagarhalli,Deployment of 1D Simulation with Multi Air Zone Cabin Model for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Development for Passenger Car.SAE 2015-26-0234.

[2] G. H. Lee, J. Y. Yoo.Performance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of autom-obil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J]. Int.J.Refrig, 2000, 23(3): 243-254.

[3] 彭发展,魏名山,黄海圣等,环境温度对电动汽车热泵空调系统性能的影响[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4,12(40):1742-1745.

[4] 马国远,史保新,陈观生等.电动汽车热泵空调系统的试验研究[J].低温工程.2000(4):40-44.

[5] 谢卓,陈江平,陈芝久.电动车热泵空调系统的设计分析[J].汽车工程.2006(28):763-765.

[6] SchererLP, GhodbaneM, BakerJA, etal On-Vehicle Performance Comparison of an R-152a and R-134a Heat Pump System[C]. SAE Paper2003 -01 -0733.

猜你喜欢

冷凝器制冷剂环境温度
核动力二回路系统冷凝器启动过程特性仿真研究
环境温度对汽车行驶阻力的影响
绿色制冷剂及其研究进展探讨
Review of a new bone tumor therapy strategy based on bifunctional biomaterials
船舶制冷剂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论工况环境温度对风压传感器精度的影响
氨制冷系统冷凝器选择
使用“副厂件”的那些事儿(四)
——副厂冷凝器,“今年不漏明年漏”
丹佛斯宣布全面认证R32组件
基于环境问题下新型环保制冷剂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