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40年来理想信念教育的内涵演变论析

2018-01-24张建晓

中国德育 2018年20期
关键词:共产主义信念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教育的本质性内涵是稳定的,是对自身的本质规定,以此区别于其他教育实践活动,而对本质性内涵的认知、理解和表达则会随着时代的变迁、情境的变化而得到不断丰富与发展。

改革开放是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时间节点。改革开放前,理想信念教育承袭于革命战争年代所形成的传统,带有浓重的革命色彩,笔者将之称为传统形态的理想信念教育。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一些重要政策、思想活动的逐渐发展,理想信念教育开启全新的形态,即现代形态的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到底是什么呢?一般来讲,理想信念教育是一项特殊的、关乎信仰的教育实践活动,是指统治阶级运用各种手段和方式向被统治阶级宣扬某种有助于其统治的思想观念和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1]一方面,它关注当下的思想信念;另一方面,它注重对未来美好生活或者社会的追求与向往。在改革开放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理想信念教育专门指对社会成员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教育的实践活动。不过,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理想信念教育自身内涵不断丰富、升华。

基于此,笔者尝试循着理想信念教育發展的时间轨迹,更深层次地追寻其内涵演变过程,较为完整地呈现出现代形态的理想信念教育的含义起源与形成过程。

很多人会疑惑,既然理想信念教育的内涵已经有了,为什么还要谈它的演变历程呢?这就涉及到一个必须澄清的问题,即理想信念教育内涵的变与不变的问题。有学者认为,理想信念教育的内涵是稳定不变的,发生变化的是理想信念教育的形式;也有学者认为,理想信念教育内涵会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发生变化。笔者认为,上述两种观点都存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并不完全正确。我们不能单纯地认为理想信念教育的内涵是保持不变的,也不能轻易地认为理想信念教育的内涵是时刻变化的。

为了更好地理解理想信念教育内涵的变与不变的关系,我们可以从内涵的逻辑定义方式中获取一些有益的启示。金岳霖认为,完整概念的内涵是要由“真实定义”和“语词定义”共同形构而成的[2],前者是指“揭示事物的特有属性(固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定义”[3],后者是指“规定或说明语词的意义的定义”[4]。“真实定义”是指向内涵的本质属性,具有相对稳定性,而“语词定义”则会在不同情境下发生差异性变化。由此可见,理想信念教育的本质性内涵是稳定的,是对自身的本质规定,以此区别于其他教育实践活动,而对本质性内涵的认知、理解和表达则会随着时代的变迁、情境的变化而得到不断丰富与发展。

一、恢复发展阶段(1978—1984):

理想信念教育的内涵奠基

十年“文革”给人们留下了深深的精神创伤,甚至迟滞了理想信念教育。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的品德,要从小开始培养。我们党的教育事业历来有这样的优良传统”,我们要“把被‘四人帮破坏了的优良传统恢复和发扬起来”[5]。由此开始,一度被扭曲甚至破坏的理想信念教育开始重新恢复、发展。

在这一阶段,党与国家对理想信念教育的要求就是恢复优良传统,主要表现在对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的恢复上,且集中于学生这一对象。比如,在内容方面,党和国家集中恢复相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尤其是在大中小学原有课程的基础上,新增了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爱国主义教育课等课程,希望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学生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与价值观。这些课程主要是“针对学生普遍关心的有关人生、理想、道德等方面的问题,给予有说服力的回答,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培养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6]以及爱国主义的民族品格。由此可知,邓小平已经意识到传统形态的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缺陷,已然不适应全新社会形势下人们思想需求的变化状况。因此,党和国家通过政策颁布、课程实践等形式,不同程度地赋予理想信念教育更多的意涵,促使原来的政治性、革命性教育向生活化、价值性、说理型教育转变,而这一转变是一个阶段性推进的过程,开辟了理想信念教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恢复发展阶段的理想信念教育,主要是对社会成员进行以共产主义理想为核心内容的教育,为现代形态的理想信念教育奠定了意义基础。但是,它刚脱胎于传统形态的理想信念教育,且受时代的限制,具有浓重的形而上性以及表达的宏大性,这将在后续的阶段之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消解。

二、曲折发展阶段(1985—1991):

理想信念教育的内涵调整

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发生剧变,一夜之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史无前例的重创。这一变化迅速波及国内,使得国内形势开始变得复杂起来。加之改革开放初期,西方自由化思潮纷纷涌入国内思想界,学潮频频上演,冲击着人们的理想信念,甚至使之迷失于一系列错误观点之中。笔者认为,理想信念教育之所以历经曲折,一部分原因在于恢复发展阶段的理想信念教育单方面强调共产主义理想,忽视了一些直接性、现实性的信念问题。这一阶段强调共产主义信仰是特定时代的要求,但在具体的教育环节中存在片面解读的问题,过度强调对崇高理想的形而上式追求,很大程度上切断了与现实道路之间的联系,使理想信念教育成了“无根之木”。面对西方自由化的思潮,人们开始质疑共产主义理想及其与当下社会主义的关联,消解了理想信念教育的成果。

面对这一严峻挑战,党和国家迅速作出反应,在全社会范围内掀起了调整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风潮。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党和国家率先从课程的调整入手,改革原有的学校思想品德课程,加入了以中国革命史与社会主义建设史为核心的历史内容,让学生们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如何带领中华民族走向民族独立,直观地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道路的优越性。[7]与此同时,党和国家重点面向学生与知识分子这两大群体,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引导他们参与社会实践,促进理论与实践、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象牙塔”与“社会熔炉”相互结合,在实践之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正确认识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之间的现实性关系。[8]

由此,党和国家开始注意到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要与现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结合在一起。相较于恢复发展阶段,该阶段的理想信念教育对内涵进行了一定调整,即以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紧密联系为核心内容的教育实践活动。

三、蓬勃发展阶段(1992—2011):

理想信念教育的内涵巩固

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整个社会形势基本稳定,理想信念教育正式回归发展的正轨。与曲折发展阶段相比较,这一阶段的理想信念教育在快与稳的相互统一之中迈入蓬勃发展阶段。

本阶段的理想信念教育的内涵主要呈现出显著的意识形态色彩。1994年,党中央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中心内容”[9],这是新时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内容。进入新世纪,教育部相继发布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教育教学中贯彻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通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全国高校“枳极推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工作”[10]。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11]从中可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成为了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内容,相继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12]

对上述问题的回应,一定程度上夯实了理想信念教育的基础意涵,回应了如何加强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之间的联系的问题,提升了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较为全面地深化了对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解与阐扬。这也使得理想信念教育的内涵在蓬勃发展阶段里得到了更进一步发展—由松散的关系型内涵到紧致的结合型内涵。换言之,蓬勃发展阶段的理想信念教育是以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相互结合为核心内容的教育实践活动。

四、新时代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

理想信念教育的内涵跃升

党的十八大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式踏上全新的征程。站在这一全新的历史起点上,理想信念教育的内涵亦是取得了质的跃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要面向全社会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13]

党的十九大向世人昭示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诞生,这一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4]的问题,成为新时代条件下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内容。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进一步指出,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要“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國家观、文化观”[15]。由此可见,习近平是将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领导干部与基层群众等统一起来看待理想信念教育问题的,这种理解方式使得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之间的勾连通道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贯通,实现了崇高理想与现实信念的深度融合,推动了理想信念教育内涵的实质跃升。

由此可见,在新时代条件下,理想信念教育在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相互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更为深层次的蜕变。也就是说,新时代理想信念教育是以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相互融合为核心内容的教育实践活动。这为理想信念教育在新时代条件下发挥更为坚实的作用,提供了意义保障。

改革开放号角的吹响,在全国范围内开启了新一轮的思想解放风潮。为了更好地应对诡谲多变的社会思潮,党和国家不断提升对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视程度,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现代形态的理想信念教育内涵认知的不断刷新,即从恢复发展阶段以共产主义理想为核心内容的教育活动,到曲折发展阶段以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紧密联系为核心内容的教育活动,再到蓬勃发展阶段以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相互结合为核心内容的教育活动,最后到新时代发展阶段以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相互融合为核心内容的教育活动。但是,我们也要清楚地意识到,从当前的理想信念教育到生活化、价值性、说理型这一现代形态的理想信念教育,还有相当漫长的道路要走。可以说,现代形态的理想信念教育尚未完全展露出其真正内里,仍有丰富的、未知的意蕴亟待人们探寻。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0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3.

[2][3][4]金岳霖.形式逻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44,44,48.

[5][6][7][8][9][10]全国普通高校“两课”教育教学调研工作领导小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文献选编(1949—2003)[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66,100,107-110,132,152,190.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479.

[12]张建晓,孙其昂.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者关于“消灭私有制”的争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1):34-40.

[1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4:153-154.

[14][1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8,43.

【张建晓,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谷 月

猜你喜欢

共产主义信念理想信念
走进东山学校,寻找理想信念的力量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用对党忠诚诠释理想信念坚定
为革命视死如归的红色家庭(二)
冠军赛鸽的信念(上)
科学把握共产主义长期性与阶段性的有机统一
围墙的信念
李海青:共产主义的历史现实性与逻辑必然性
信念而非执念
共产主义就在你我的奋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