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课程资源开发与运用

2018-01-24李云文李华伟

语文建设 2018年11期
关键词:连续性学段资源

李云文 李华伟

信息时代,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为了满足快速阅读的需要,视觉化的信息传递方式,例如图形、图像、表格、视频等,以其直观、醒目、概括性强、易于接受的特点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传统的文字阅读方式。非连续性文本自从被《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首次提出后,一度成为语文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相关文献主要集中于对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方法策略的探索。我们知道,目标是行动的指南,课程资源是实现目标的内容载体,然而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与内容”部分只有简短的两句话:第三学段(五至六年级)“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第四学段(七至九年级)“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这样的表述可操作性不强,教师教学和命制试题时难免会产生诸多困惑:非连续性文本究竟是什么?“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是什么标准?“图文等组合材料”有哪些构件、如何组合?……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和案例分析等方法,探讨非连续性文本的内涵特征、第三学段教学目标及课程资源开发等问题,力求为一线教师进行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非连续性文本的内涵特征

以“非连续性文本”为关键词,从中国知网检索到的相关文献一般都只是对非连续性文本进行概念上的描述,缺乏对其内涵的揭示。我们从非连续性文本概念提出的源头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来寻找答案。PISA2009将测试文本类型分为: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混合文本和多重文本。非连续性文本是指“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等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是以表单构成的文本,依据格式的不同,“一般包括清单、表格、图标、图示、广告、时间表、目录、索引等,通常以表格、图形和地图等多种方式呈现信息”。混合文本是既包含连续性文本元素又包含非连续性文本元素的文本,纸质媒体中如报告、参考书、报纸等,数字媒体中如电子邮件、论坛等。多重文本所涉及的内容则更多。課程标准所谓的“图文等组合材料”“多种材料组合”,显然不仅仅是指PISA界定“非连续性文本”时所言的“表单构成的文本”。因此,我们试着重新定义“非连续性文本”:由表单、图形、图像构成,或是表单、图形、图像与若干连续文本段落共同组合而成的文本,包含纸质媒体和数字媒体两种不同媒介。

通过与连续性文本进行对比后得出,非连续性文本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直观形象性。非连续性文本由词语、句子、图形、图像、表格等形式组成,表达的信息更加直观、形象。二是非连续性。非连续性文本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其中的说明性文字多与表格、图形、图像一起出现,各个信息之间呈现跳跃性和概括性,需要学生把握信息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才能实现理解的通达。三是实践性。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非连续性文本来源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比如道路指示牌、商品标签、药品说明书、玩具组装说明书等,指导学生阅读这类非连续性文本,可以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可以说,实践性是非连续性文本相比其他文本而言最突出的特点。四是客观性。非连续性文本的语言表达形式多采用陈述性语句,客观陈述事实和结果,较少带有主观感情色彩,学生阅读此类文本时更多地进行客观理解与判断。五是探究性。非连续性文本形式多样,阅读时不能只停留在表格数据、图形颜色、形状等形式层面,而要在充分读懂显性信息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文本背后的隐藏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和推理,从而找出隐藏的内在含义,发现图文之间的联系,推理出变化规律,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二、第三学段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目标设计

进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课程资源开发,首先要考虑确定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目标。国内研究中有关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目标的文献很少,我们在参考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外课程标准及HISA阅读测试目标基础上,结合我国课程标准的要求,从目标的三个维度设计出第三学段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目标(见下表)。

三、第三学段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课程资源开发与运用

分析小学语文教材,我们发现非连续性文本的课程资源相当匮乏,尤其是第三学段的教材选文多是记叙文、诗歌、散文等文体,每一篇文章的篇幅较之前两个学段明显增加,非连续性文本课程资源更是少见。为了解决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课程资源匮乏的问题,我们一方面深入挖掘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和加工,提取非连续性文本课程资源;另一方面打破学科和课堂界限,从其他学科、课外阅读及生活中开发非连续性文本课程资源。

1.从语文教材中挖掘

(1)利用教材目录实现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语文教材的目录是每一册教材的开篇,它将本册教材的学习内容简要地呈现出来,体现了作者编排的目的,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教材目录往往以不同字号、不同字体、字体颜色以及线段表示不同的教学要求,使人一目了然。对目录的阅读指导有助于学生建立对本册书学习内容的整体感知,让学生明确对自身学习的规划和要求。例如北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的目录,概括了本册书要学习的八个单元。采取字号加大、黑体加粗的方式突出单元主题,让学生迅速提取信息,把握单元重点,规划自己的学习。一个单元内,精读课文用黑字显示,略读的拓展阅读课题用绿字显示,综合活动“语文天地”以红字显示。精读、略读、综合活动分门别类,有助于学生了解单元概况,明确单元重点;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发现学生阅读兴趣点,针对兴趣点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对于目录的学习不仅仅指的是教材总目录,还可以将单元内的知识点、每篇课文的学习要点转化为目录,从而加深对整本教材知识线索和人文线索的理解和把握。

(2)利用教材插图实现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插图是一种直观形象的艺术,属于视觉传达的形式,同时也是一种非连续性文本。好的插图往往起到带入情境、烘托气氛、表现人物等作用,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带领学生挖掘插图中有价值的信息,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的探究能力和推理能力。例如,教学北师大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岁寒三友》时,可以配合诗画欣赏,引导学生观察墨梅图、墨竹图和苍松怪石图。教学《墨梅图题诗》时,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梅花的画法,感受梅花的清润洒脱、生机盎然;然后展示梅花的不同画法,比较淡墨画法与之前画法的不同之处,通过对比让学生再次透过梅花感受作者“清气满乾坤”的品格。

(3)依据文体特点开发课程资源

第三学段语文教材的选文以叙事性文章、说明性文章和儿童诗、古诗文为主。教师可以针对不同文体的特点,从课文中发掘出不同的非连续性文本进行教学。针对叙事类作品,写作顺序包含时间、空间、事情发展等,不同的写作顺序可采用相应的非连续性文本表示,比如曲线图、条目、示意图等。例如《生死攸关的烛光》一课,可以借助折线图来呈现烛光带来的生死攸关:蜡烛即将熄灭时的紧迫和危急,折线的每一次变化突出了当时的危机和人物的心情,这一刻似乎危险解除,下一刻心又提到了嗓子眼。对于说明性文章,可以将文中呈现的数据图表化,采用这种非连续性文本的形式能够将说明对象的特征更加清晰地展示出来,从而达到深入理解的目的。例如《奇异的激光》一课,说明激光是最准的“尺”时,介绍了激光测距仪在工业、气象、军事三个方面的应用,可以用饼图来形象展示其不同用途。

(4)巧借综合性学习开发课程资源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板块,北师大版语文教材将其放在每一个单元的“语文天地”中,突出综合性和活动性。教学中可借助综合性活动,指导学生运用非连续性文本完成策划、实施和反馈等环节。例如,北师大版五年级教材中主题为“制订旅行计划”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前可引导学生将旅行计划的各要素(时间、住宿、交通、景点等)用数据表格等形式整理出来,活动后让学生借助图片、图像、表格、图式等介绍自己的旅行。

2.多学科的参与

同语文教材课程资源相对匮乏的现状有所不同的是,非连续性文本广泛存在于其他多个学科教材之中。下文分别以数学、科学和品德与社会三门学科举例说明。

(1)来自数学学科的非连续性文本

数学教材中有大量的统计图表,这些图表配合文字题目,成为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内容。例如,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一道关于表格统计图的例题:

该统计图表以表格的形式清晰地列出了谷类、蔬菜和水果类、鱼禽肉蛋类、奶类和豆类以及油脂类的摄入量与百分比,列表方式简化了文字表述,让人能够迅速查找到相关数据。学习时,先让学生提取表格的信息和数据,再结合营养宝塔图的营养摄入量进行对比,判断笑笑家的饮食是否健康、合理。阅读过程中运用了聚焦信息、数据比较等方法。数学教材中除了与统计相关的内容外,应用题也包含大量非连续性文本,而且这些文本与生活直接相关,都可以作為非连续性文本的课程资源来使用。

(2)来自科学学科的非连续性文本

科学教材中存在大量的实验报告、实验数据,这些也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重要资源。例如在学习正电负电时,需要进行多次实验记录,无疑会用到表格这种非连续性文本。学生一边进行实验,一边填写实验数据,接着对多次数据进行分析,推理出普遍规律,这就是对非连续性文本的推理。

(3)来自品德与社会学科的非连续性文本

《品德与社会》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涉及学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样也为我们的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比如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三课《腾飞的中国》,就采用流程图的形式讲解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教学时不仅仅要关注文字,更要关注箭头表达的层级关系,以及流程图表现出来的包含关系。

多学科的共同参与,给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提供了大量课程资源,将语文阅读同其他各学科统一起来,加强了学科间的融合,既能提高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又能对其他学科起到阅读辅导作用,促进这些学科的学习。

3.从课外阅读中获取

课程标准规定,第三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统编本语文教材构建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力求让课外阅读课程化;现实生活中,学生会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大量各类书籍和读物,因此,进行非连续性文本课程资源开发应有效利用课外阅读这一途径。

(1)书籍类读物

进入小学高年级,教师往往倾向于指导学生选择阅读篇幅较长的文章,比如经典小说、文辞优美的散文、充满想象力的童话故事等。除了这些,我们还不能忽视漫画、绘本之类的“画”书。这些书籍由于装帧精美,图画富有表现力,深受学生的喜爱。以近几年较为流行的绘本为例,它是一种独立的图书形式,强调文字与图画的内在关系,图画不再只是起辅助作用的可有可无的内容,而是同文字一起构成了故事,文字与图画互为补充。例如埃米·扬创作的绘本《大脚丫跳芭蕾》,主人公贝琳达参加一年一度的芭蕾舞表演选拔,却受到评委的无情嘲笑。贝琳达回到家里,绘本中出现了她独自躺在浴缸里的画面,并配以文字:“贝琳达很难过,难过了好久好久。”单从文字我们只能读出她非常难过,但是细心观察图画,就能够发现其中蕴藏丰富的内容。学生通过观察,由花洒中滴下的一滴水联想到贝琳达内心流着的眼泪……通过这样引导观察和想象,学生将切身体会到主人公的无助和失望。这些正是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内容。

(2)报纸杂志类读物

从心理发展角度看,高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社会责任感开始形成,他们越来越渴望接触社会,广泛学习知识。报纸和杂志种类多,信息量大,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空间。报纸和杂志都是视觉化的传播媒介,它们借助文字、照片、色彩等这些元素来传递信息。在进行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时,可以把报纸和杂志作为课程资源,观察文本的构成要素,了解各元素的表达特点和含义。

4.挖掘丰富的生活资源

非连续性文本是由实际生活的阅读需要而产生的文本类型。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因此从生活中找寻学生接触的非连续性文本进行阅读教学,直接体现了阅读的实践性特点,可使学生将直接的阅读经验和能力运用到生活中。面对生活中庞杂的课程资源,教师要认真观察,合理选取。

(1)选择有助于解决生活问题的课程资源

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目的是促进学生对生活中此类文本的理解,获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在选择时首先要考虑所选择的阅读内容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生活需要,是否能够帮助学生获得阅读此类文本的方法,是否能够满足学生个人的兴趣,保证学生再次遇到此类文本时不会因为读不懂而影响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2)选择健康、积极向上的课程资源

在寻找非连续性文本的过程中,要具备教育者的责任意识,选择那些积极向上的,对学生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内容,抵制不良信息。选择的文本内容要有正确的价值导向,能够起到正面积极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另外,选择时还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创造机会主动搜集生活中的非连续性文本。教师可以划定文本范围,比如规定学生搜索地铁里的标志和图示,学生实际观察、收集,既调动了积极性,又学会了观察生活,感受到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实用性,可谓一举多得。也可以按照非连续性文本的不同分类搜集课程资源,进行分类教学,让学生把握每一种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和阅读方法。

非连续性文本写入课程标准快七年了,但是对于此类文本的教学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从目标设计到课程资源开发,再到教学实施及教学评价,都还有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目前我国课程标准仅仅在第三学段和第四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提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要求,这实际上仅仅是一种探索,如果站在时代和学生发展角度看,是远远不够的。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有关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应该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在充分考虑学生认知特点和心理水平的基础上,构建适合不同年级学生的阅读层级标准,同时还要关注此类文本的习作表达,将听说读写四方面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以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猜你喜欢

连续性学段资源
非连续性文本之图文转化题阅读摭谈
我给资源分分类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浅谈连续函数的四则运算的连续性
小学中段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初探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资源回收
连续性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