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佛系”
2018-01-24周晓燕
周晓燕
2017年末,“佛系”一词频繁出现在大众媒体上,并在博客、朋友圈等自媒体上不断刷屏。例如:
(1)佛系期末考试季:该来的总要来,该过的总会过。(中青在线2017年12月28日)
(2)佛系年轻人,为何养蛙不生娃。(《中国劳动保障报》2018年1月27日)
例(1)中的“佛系期末考试季”主要出现在高校,一些大学生临考前不特意加大复习强度,认为不必太过紧张,成绩发表后,对于分数高低也表现得波澜不惊:及格更好,不及格也行,反正已成定局。例(2)中“佛系年轻人”是指那些看淡一切、与世无争,随波逐流、随遇而安的青年,他们自认为降低了人生的期待值后,更容易从平常生活中获得满足感。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新事物、新观念不断涌现,语言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语言的三要素中,词汇的反映最为活跃而直接,词汇中新词语的活跃程度是社会活力的重要指标,是社会发展的“晴雨表”,它引导人们追踪时代前沿,掌握最新的社会文化动态。紧随网络新词语“佛系”的蹿红,对于“佛系”青年所倡导的“怎么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人们褒贬不一、热议不断。
从字面上来理解,“佛系”应该就是笃信佛教思想的一类人,其实它与佛教并无直接联系。按照网络上的说法,该词源于日本,日本的“佛系男子”永远把自己的兴趣爱好放在第一位,所有事情都想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和节奏去做,没有干劲、没有梦想、没有欲望是他们对待生活的基本态度。
“系”表达的是集体概念,指将有联属关系的若干不同个体聚合成群,如谱系、族系、语系、菜系、车系等。“系”还具有分类的特点,一般说来,某一个体应只属于依据一定的分类标准划分出来的某一个“系”,它与诠释青年生存现象的“族”有异曲同工之妙,追星族、月光族、啃老族、北漂族等“族”类词语,是社会变革与经济转型过程中媒体对某一类青年群体的符号化解读。姚刚、刘建华将青年“族”现象概括为积极主动型、消极避世型、娱乐消遣型、生活随意型四种类型,“佛系”所描述的正是生活随意型青年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特征。
有人认为,在工作生活中成为沉默者和旁观者的“佛系”,其实是在逃避责任过程中放弃了自己的社会角色,成为社会资源的纯粹消耗者,因此“佛系”成为大众舆论和媒体抨击的对象。即便如此,却阻挡不了更多的人自愿为自己贴上“佛系”标签,例如:佛系领导、佛系父母、佛系员工、佛系买家等。“佛系××”在大众媒体和自媒体的簇拥下华丽登场,并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产生了强大的社会评价效应。随着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佛系”的语义也在不断调整,通过对网民们近几个月来使用情况的分析,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处事原则不清、立场不明,马马虎虎、得过目过。例如:
(3)党员干部要谨防“佛系心态”。(《湖南日报》2017年12月25日)
(4)優雅到细节的城市管理拒绝“佛系心态”。(《绍兴日报》2018年1月4日)
第二,冷静平和,不焦虑,不偏执。
(5)“佛系育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当代教育家》2017年12月5日)
(6)期末临近,你选择夜半咆哮还是佛系养娃。(《大连日报》2017年12月29日)
第三,不以竞争为目的、不框定优劣标准,顺应心灵、自我消解。
(7)冬季到台北“佛系”跑马。(《21世纪经济报道》2018年1月1日)
(8)总而言之,“佛系摄影”的观点似乎就是玩得快乐、玩得自在平和即可。(《中国摄影报》2018年1月12日)
新的言语形式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其产生的原因总是可以解释的。“佛系”在短时期内被媒体和网民所广泛接受,既有语言内部理据也有使用者的因素。首先,词汇系统是社会生活的直接映射,在现有词汇要素不足以满足自我表达及个体交流的需要时,新造词、旧词新用现象屡见不鲜。然而,从其他语言系统中借用吸收现成的要素也是一种简便易行、成本低廉的方式,这就使得一部分外语词、方言词及行业用语等短时间内成为流行用语。其次,追新求异使用新词语是网民们展现个性、追逐时尚的重要途径,而“从众效仿”也是寻找群体认同感、实现自我保护的重要方式之一。最后,网络的无缝连接极大降低了网民之间的沟通成本,也使最前沿、最流行的言语形式以最高效的方式传播推广开来。
然而,伴随着新词语的流行,来自大众的负面评价和批判之声也不绝于耳。面对生活没目标、遇事没主见、做事没原则、干事没胆略、是非没立场的“佛系”一代,有的评论者急切、不安、愤怒甚至恐慌,称其为“垮掉的一代”。对此,大学生麦影彤则认为:用“佛系”来表达青年们的个人处世态度或生活理念并不是最恰当的,而年轻人动辄用“佛系”来形容自己,是自我定位上自愿式的“被绑架”。也就是说,很多年轻人虽然喜欢使用“佛系”来描述自己,但这只是追求言语运用上的时髦,而新词语运用并不会对其生活态度与处事方式产生太大的影响,甚至丝毫没有影响。我们也看到,在如今被称为“佛系”的年轻人当中,不乏爱岗敬业、大胆创业的弄潮儿,他们以自己的行动来实现着自我陈述,而非被动接受来自社会的评价标签。因此可以认为,“佛系青年”更多时候只是一种自我解嘲式的调侃。
随着科学技术、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急遽变革,由此引发的是个体及群体自我主观评价普遍偏低,相比其他年龄段,青年群体的孤独感、无力感以及不确定感更加明显。“佛系”是求之而不得的无奈,是难以实现个人价值、难以获取社地认同的迷茫。每代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年轻人需要更多的理解、包容和引领,而如今的青年一代比以往占有更多的社会资源,物质条件更加优裕丰厚。因此,家庭、学校、社会应鼓励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之自强自立、奋发进取,勇于承担社会发展之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