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本书阅读视域下的高考名著阅读考查

2018-01-24蒋霞

语文建设 2018年6期
关键词:整本书名著红楼梦

蒋霞

自2008年起,江苏省高考语文增加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分值为40分的文科附加卷,其中15分是名著阅读题。名著阅读的考查范围,包括《红楼梦》《呐喊》《边城》《三国演义》《欧也妮·葛朗台》《老人与海》《哈姆莱特》《女神》《家》等十多部古今中外经典名著。如今,江苏卷名著阅读的考查已坚持了十年,过程中褒贬不一。笔者觉得有必要从整本书阅读的视域来分析、思考江苏卷名著阅读试题。

《红楼梦》的考查试题,在江苏高考语文附加卷中年年都有,对整本书阅读的考试评价研究很具代表性。本文以此为例,就高考中对名著阅读的考查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一、把握考试说明和课程标准的要求

江苏省的高考命题必須依据省教育考试院编制的《考试说明》,而《考试说明》规定的考试内容、能级要求又必须依据国家颁布的学科课程标准来确定。我们讨论名著考查试题,首先要根据江苏省高考《考试说明》和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来分析考什么和考到什么程度。

江苏省高考语文学科《考试说明》中关于名著名篇阅读的考查要求,从内容来讲,要求考生了解有关名著名篇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笔者所理解的主要内容应该是重要人物、重要情节、典型细节,艺术特色应包括人物塑造方法、语言特色、结构艺术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关于整本书阅读任务群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有如下表述:“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长篇小说。通读全书,整体把握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从最使自己感动的故事、人物、场景、语言等方面入手,反复阅读品味,深入探究,欣赏语言表达的精彩之处,梳理小说的感人场景乃至整体的艺术架构,理清人物关系,感受、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体会小说的主旨,研究小说的艺术价值。”江苏高考《考试说明》中考查内容的规定,与课标中学习目标的阐释有一定的差距。课标中更多强调整本书阅读的整体性,以及阅读的个性化、情境化体验。显然,新课标中的阐释应该成为名著阅读考查的导向。纵观十年高考试题的考查内容,涉及《红楼梦》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艺术手法、语言特色、主题思想等诸多方面。但2008年至2011年的四年,《红楼梦》的简答题都出自原著的第一、二、五回。《红楼梦》前五回构成了小说的序幕,具有总纲的作用,分别从不同角度,把全书的主要人物、背景、发展脉络、人物命运基本上交代出来,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铺垫。前五回的重要性不必言说,但这仅仅是对整部书的结构而言,对于阅读者而言,《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应该更多落在丰富多彩、个性鲜明的人物世界上。对一部有一百二十回的名著的考查,连续四年停留在前五回似乎有避重就轻、重复考查的嫌疑。这固然与设计之初命题求稳、力求平和规矩的心态有关,却也无疑脱离了整本书阅读考查的核心要义。

从能力要求来看,《考试说明》规定名著阅读考查要达到B层级,也就是“理解”的能级要求:能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这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要求。十年的名著阅读考题在能力要求上不够稳定和恰当,有时太简单,有时又太深刻。2008年到2011年的试题能力要求只达到“识记”层级;而2014年、2016年的试题又超越了《考试说明》的能力要求。2014年试题“请从小说情节和主题两个方面,分别说明葬花魂与葬诗魂的依据”,命题有新意,问题设置的内部有层次和梯度,大部分考生能考虑到与花魂诗魂相关的情节,但如以高中学生的整体阅读水平去理解“花魂”“诗魂”所蕴含“表达女性精神在一个时代的毁灭”“表达对诗意消亡的哀悼”之深刻主题,的确有些勉为其难。放在考试的评价体系中,脱离了学生阅读实际,超出了理解层级的能力要求。特别在答案设置上,更显得脱离考生的认知基础,且表述过于学术、模糊、抽象。测评和考试应真实反映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与现有水平,对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发挥积极的引领和导向作用。

新课标在“课程目标”部分提出:“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几个方面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名著阅读是一项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其对课程目标的实现最全面,对学生在上述四个方面都具有篇章阅读无法媲美的价值。钱理群在《我们怎样读名著》一文中说:“文学名作(经典)的阅读,就是一种发现与开掘:既是对作品所描述的已知、未知世界的发现与开掘,也是对自我潜在精神力量的发现与开掘。说到底,就是对‘人的发现与开掘。”教学中教师示范性、引领性的分析,都只能启发而不能替代学生自己的阅读。有意义的阅读,必须是学生自己去思考领悟的阅读,高考命题必须重视这一点,以给学生名著阅读正确的导向。

二、研究整本书阅读的考查路径

整本书阅读的评价并不排斥考试,也不能拒绝考试。以当前的教学逻辑,用名著阅读的评测来撬动阅读教学的改进,可能是一条面向现实的好途径。这就需要好好研究名著阅读的考查路径。高考名著阅读试题必须要体现出对名著整体性阅读的导向。那什么是名著阅读和考查的整体意识呢?首先,对读者、阅读者和命题者而言,整本书的任何一个部分都从属于整体,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特点,但不可能脱离整本书的大局和整体风格。其次,任何一部长篇小说都有贯穿始终的主线、基调、人物关系、联系紧密的情节推进等元素,我们阅读任何片段都脱离不了这些一以贯之的元素,高考试题也应该考虑到这些元素的存在,并重视这些元素对整本书的统领作用。笔者认为,对于如《红楼梦》《三国演义》这样的大部头名著,考题应该找好切入点,以点带面,问题不能停留在皮毛而不入骨髓,局限于点而不联结面和体。

高考名著阅读试题不能出得太小气,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换言之,名著阅读试题整体意识应该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切口小但问题实在,不虚不空;二是问题理解需要一定的积累和综合,能反映阅读者的积淀;三是命题需要从原著出发,能使考生对原著熟悉从而探微发幽。《红楼梦》脂批本中有“事则实事,然亦叙得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见,有正有闰,以至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云龙雾雨、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傅粉、千皴万染诸奇”之说。《红楼梦》中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的地方很多,人物性格的立体性、复杂性很强,情节的绵延起伏千丝万缕,这些都需要读者的整体性把握,而这些也恰是命题的很好路径。整体意识能够帮助读者更快捕捉到作品的内核价值,当然有整体观念的命题也可以很好地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如此看来,2014年简答题的可取之处就在于此。“冷月葬花魂”或“冷月葬诗魂”本无定论,但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若干处情节都可以自圆其说。这个命题既有开放性,又有聚焦性,需要考生从全书中积累提炼有效信息,再从小说情节和主题两个方面,分别说明“葬花魂”与“葬诗魂”的依据。这样的试题虽然要求高了些,但能够考查出学生是否真正进行了深层阅读。语文核心素养中很重要的两条就是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高中名著阅读“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换言之,要让学生在梳理与探究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文学形象,并能有依据、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高考名著阅读试题应该体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2017年江苏高考考查《红楼梦》阅读的简答题是:“《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中,黛玉对宝钗说:‘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请说明黛玉对宝钗的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这道题抓住了小说中极具冲突性质的一对人物关系,问题设计精妙,问题点很准,切口小、内容实。小说中黛玉的一番肺腑之言背后的信息量极其丰富,黛玉的这句话高度统领了钗黛之间的关系轨迹,饱含了两人之间前前后后多次或明或暗的恩怨误会,与之相关的情节分别在小说的第四十回、四十二回、四十五回,需要考生厘清人物关系、感受鉴赏人物形象并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这样的考题与新课标中整本书阅读的学习目标不谋而合。材料的选择与组合要角度多样、视野开阔,为学生的思考与拓展留有足够的机会和空间。减少针对单一知识点或能力点的简单、碎片化的试题数量,体现语文素养的综合性、整体性。相比而言,2008年到2012年的考题,则略显单薄,考查的意义不大。

三、整本书阅读评测的趋向

客观来说,以一两道简答题来考查学生名著阅读效果,的确有一定的短视和不足,这也是考试评价的天然缺陷。可喜的是,从江苏省十年的命题趋势来看,其间的变化还是值得肯定的。从考查区间来看,由《红楼梦》前五回的宏观总纲到小说典型细节;从人物选取上看,由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到个性鲜明、有典型价值的人物,如2013年卷的惜春迎春、2015年卷的刘姥姥;从考查的层次来看,由表及里,深入到名著的价值内核,既有宏观理解,又有微观品味;从考试能力要求来看,由熟悉识记到理解评价甚至鉴赏探究,相应的难度加大,区分度增强;设题样式从中规中矩到精彩纷呈。应该说,这些变化无不体现了名著考查渐趋科学理性。

近年来,即使在一些地方模拟考卷中,也出现了难得的好题,如2017年苏锡常镇“一模”卷中的名著简答题:

《红楼梦》中,宝玉挨打时相继有人来劝阻,下面两句话分别是谁说的?为什么口吻不同?

(1)若有你活着,便死一百个我也不管。

(2)你原来是和我说话!我倒有话吩咐,只是可怜我一生没养个好儿子,卻教我和谁说去!

命题选取了宝玉挨打时的一个重要细节,通过冲突性、个性化的语言来判断人物身份,再去理解语言背后的隐性信息。命题思路很常见,将语言鉴赏与人物分析结合在一起;命题出彩在第二问“为什么口吻不同”。口吻即说话时流露出来的感情色彩,口吻与说话者的身份、内心世界有关。显然,第一句中王夫人是贾政的妻子,她只能旁敲侧击,以哭贾珠来委婉提醒贾政不要下手太重;第二句中贾母是一家之主,地位高,是贾政的母亲,语气充满了责备和讽刺。试题以点带点有递进,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联动,这样的问题考查就需要学生真正沉下心研读原著,其导向作用不可忽视。

2014年9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到,要“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名著阅读不仅是为进入高校学习积淀文化底蕴和阅读方法,更是培养一种良好的阅读态度和思维能力。因此,高考名著阅读应该起到引领学生进行真阅读的作用,让读过原著、会阅读的学生考出水平,取得好成绩;避免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只做题不看书、不思考,抛弃伪阅读的功利行为。要做到这一点,不仅命题方向要明确、试题内容要恰当,而且试题形式也要开放自由,以有利于考查学生的个性阅读和研究性阅读。

《走进文本深处——我这样上语文课》 朱兴祥

语文课就是要教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同时学以致用,不断发展语文能力,提高文化素养。浙江省杭州市文晖中学朱兴祥老师的《走进文本深处——我这样上语文课》一书,旨在通过抓住具有教学价值的文本语言,开展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语言运用等能力,给广大语文教师提供有价值的教学参考。

本书是朱兴祥语文教学实践智慧的结晶。书中精选了作者对胡适《我的母亲》、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等八篇中学语文经典课文的解读与教学案例。每个单元围绕一篇课文展开,由“文本解读”“教学实录”“教学点评”三部分组成,文本解读与课堂实践相互印证,既有理论支撑,又有实践示范;既有自己的讲解,又有他人的点评,给读者提供了多角度的思考,具有较强的科学性、逻辑性和可操作性。此外,这些解读与案例也体现了朱兴祥老师的语文教学四种价值观,即认知价值、思维价值、审美价值、文化价值。

本书立足于作者对文本的总体把握和具体教学实践,同时广泛收录其他教育工作者的精彩点评,内容详实丰富,形式灵活多样,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整本书名著红楼梦
《论语》整本书阅读
细品《红楼梦》中的养生茶
假如《红楼梦》也有朋友圈……
统编教材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策略——以四年级《夏洛的网》阅读指导为例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续红楼梦
国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