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支时装表演队,从上海服装厂走来 96岁老人回忆参与组建工作
2018-01-24
提起时装模特,人们总是会想起光鲜的T台秀,想起穿得越来越少的顶级模特大赛,想起陈娟红、谢东娜、马艳丽这些名字。可是在40年前,改革开放的初期,当满大街都是蓝白灰的海洋时,有谁能想到今天这个繁荣的模特行业呢?
皮尔·卡丹的时装表演
1979年,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二年,上海传来了—个消息,法国的著名时装设计师皮尔,卡丹要到上海进行时装表演。当时对观看皮尔,卡丹时装表演的人有比较严格的规定,一个是专业对口,第二个是要记录姓名,第三是票子不得转让,可见这表演有多难得一见,并不是谁想看就能看到的。
上海眼装工业公司是专门负责外贸服装设计的,领导的思想海派新潮。当他们在海鸥饭店观摩皮尔,卡丹的这场时装秀后,被深深震撼了,一件件时装被穿在活生生的模特身上展示是多么形象和生动,衣服也变得美起来了。相比他们将衣服放在木架子上展示,那是多么死板。所以,演出一结束,他们就萌发了也组建一支时装模特队的想法。后来跟纺织局的领导汇报后,得到了批准。但是对于“模特”这个词,上级领导还是保留意见,觉得“模特”是外国的称呼,所以就改名叫时装表演演员。
96岁的赵衡当时是上海时装研究所的副所长,有着丰富的服装设计经验。她—生经历坎坷,年轻时茌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就读,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名“文艺青年”。17岁时因为学校被日本人炸毁,她心中激愤难平,于是瞒着家里人偷偷跑去参加新四军。年轻时随着部队南征北战,后来新中国成立,她转业到地方,一直待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话剧团。曾经红极一时的《霓虹灯下的哨兵》《东进序曲》《杨根思》《哥俩好》都是这个团创作的。赵衡负责服装设计和造型。上世纪70年代末,受上海纺织局领导的委派,快要临近退休的赵衡参与了组建中国第一支时装表演队的工作。说起这段往事,已是高龄的她依然思路清晰,侃侃而谈。
到工厂车间里去挑人
那时候人们的观念还不开放,穿上各式服装给不认识的人看,大家都觉得是很羞隗的事情,所以领导决定不公开招人,只在暗地里进行。赵衡和另外两位筹备组的成员在领导的安排下,到工厂车间里面去挑人。怎么挑呢?标准是什么?现在人人都知道选拔一个模特的要求是身高、体重、三围、腿长的比例、肩膀的宽度等等。模特的身材比较严苛,是普通人无法达到的。可在那时,大家心里都没底。赵衡到厂里,看到女工们都坐在那里,穿一模一样的衣服,漂亮不漂亮也看不太清楚。她
她当时是上海时装研究所的副所长,有着丰富的服装设计经验。临近退休,她参与了组建中国第一支时装表演队的工作。
记起领导的话,你就看手长,一般上身长的人,人就高。看中后,赵衡就把女工的位置记下来,几排几座,然后告诉厂里的领导。
因为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支时装表演队,大家都没什么经验,很多概念都是模糊的,只有借鉴国外的经验,慢慢摸索。他们知道国外模特人都很高,人高穿衣服才漂亮,可多高才算高?以前服装厂做出的样衣都是固定的尺寸,三围、衣长、袖长等等,难道要按照这样的尺寸选演员吗?那样似乎太难了。最后,领导们商量决定,只要身材高挑的,模样尽可能漂亮些的,就算符合标准。那时的人普遍身高不高,有164、165厘米就算是高的了。所以在没有具体标准的情况下,第一支时装表演队的队员都是靠目测挑选出来的,12女6男,全都是服装厂里的工人。
露肩膀的衣服没人敢穿
时装队从成立到登台表演,前后才半年的时间。赵衡负责的是服装设计工作,任务很重。“我去查了资料,记得看到过—个春夏秋冬的系列,最后的结尾是用婚纱做压轴。我觉得蛮好的,后来就用了这个主题。但那时候时间特别紧,我一个人来不及设计,所以去问厂里借了点衣服。厂商嫌演员表演的时候会弄脏衣服,都不太乐意,前前后后跑了好几趟,还做了点思想工作才肯借给我们。”
1980年”月19日,由服装厂工人组成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支时装表演队在上海友谊会堂(如今的上海展览中心)演出。赵衡还记得当时的一些场景,舞台并没有T型的伸展台,就和传统的歌舞节目的舞台差不多,背后有—个大扇子的造型。衣服的风格也不太协调,因为有的衣服是赵衡设计的,有的衣服是问厂家拿的,质量参差不齐。让赵衡印象最深的是,有—件露肩膀的服装,当时哪个演员也不肯穿。那件衣服其实在现在看来还算是很保守的,就只有肩膀露一点点在外面,后面有一根瓢带拖在地下。后来这件衣服安排给队里最年轻的徐萍穿,因为徐萍算是思想比较开放的。但是演出这天,徐萍送了两张票子给父母。当父亲知道女儿今天要穿—件暴露的衣服出场,当即就吵到了后台,怎么也不肯让女儿穿这衣服出去。父亲也有理,他觉得今天露胳膊,明天就可以露大腿,如果这样子的话,女儿不就学坏了,今后怎么在社会上做人呢?最后,赵衡想了个办法,把拖在地上的带子缠到徐萍的肩上,这才平息了这场风波。可见当时的人,思想还是非常纯朴的,对于时装表演的评论还是有褒有贬的。
进中南海表演,成就划时代意义
直到1983年一次特殊的演出,让这支时装表演队成了万众追捧的焦点。那年夏天,时装表演队被邀请到中南海小礼堂演出了两场,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时装表演走进中南海,这次演出使得这第一代的时装表演队具有了划时代的意义。人民日报上刊登了《新颖的时装,精彩的表演》一文介绍他们的演出。后来,根据第一支时装表演队的故事还拍摄了一部电影《黑蜻蜓》。中国第一支时装表演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荣誉。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成绩,他们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关注多了,要求也提高了,也意味着他们第一代人的使命就结束了。1984年后,时装队开始面向社会招人。很陕,那些年纪更轻,身材更好,学历更高的姑娘和小伙就加入到了时装队中,取代了第—代模特们的位置。
追求美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能力。在物质匮乏的计划经济时代,中国人的衣着观念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想“讲究”也讲究不起来。40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外国时装品牌的引进和本土品牌的壮大,以及中国人购买力的上升,才逐渐在服饰上有了追求美的能力,有了“不撞衫”的能力。
40年后的今天,上海正在打造“國际时尚之都”,“上海购物”品牌也在逐步打响。人们个性化和时尚化的需求,倒逼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人们有了更丰富的服饰选择,可以更加自由地装扮自己。
据《现代家庭》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