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话(68)

2018-01-24

北广人物 2018年50期
关键词:怪现象黑话婆子

[第六十八辑]

[拍婆子]也是黑话

北京话里的“隐语”,往往是跟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和不法行为联系在一起的,因为这些事见不得人,所以,才发明了“隐语”。我们能通过一些“隐语”,了解到许多老北京的历史。

比如“拍婆子”这个词,就是上个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这十多年间,在京城青年中出现的怪现象。

所谓“婆子”,就是女孩儿,以中学生为主。男青年在街上看上某个漂亮的女孩儿,主动上前打招呼,提出跟她交朋友,这就是“拍婆子”。“拍”在北京话里,是做局,把对方骗走的意思,如“拍花子”,并非上手去拍打。

当然,也有拍“炸了”的时候,所谓“炸了”,就是女孩儿不愿意,或者女孩后头跟着几个一塊儿混的男孩儿,您想,这能不打起来吗?

我有一个中学同学,在什刹海滑冰时看上一个漂亮女孩儿,上前去“拍”。那个女孩瞧着我们同学长得挺帅,答应他第二天还在这儿见面。我的同学以为自己“拍”成功了。第二天,他跟同学借了一身将校呢,这是当时最牛的衣服,他满心欢喜地见了那个女孩,但还没说两句话,身后蹿出七八个穿着国防绿军装的大院子弟,二话不说把他暴打一顿,临走还给他留了个“纪念”,在他屁股上捅了两刀。

原来是那个“婆子”成心犯坏,有意惩罚我的同学。这就是“拍婆子”的代价。

“飞帽子”也属当时的怪现象。您戴着栽绒或羊剪绒的帽子,走在胡同里,后边来个骑车的“小玩儿闹”(胡同里的坏孩子),“嗖”地一下,把您的帽子给抢走了。动作非常快,您还没醒过味来,他早没了影儿,所以叫“飞帽子”。

这类影响社会治安的事儿,公安部门不会袖手旁观,几年以后就销声匿迹了,自然,这些“隐语”也就跟着寿终正寝了。

当时社会上还流行过许多有意思的“隐语”,如:

圈子(女流氓);盘儿(女孩儿的长相儿);

花了(脑袋被打开瓢了);老兵(老红卫兵);

犯各(找碴滋事);犯事儿了(出事了),

刷子(当时流行的发型);叫碴喯儿(挑衅);

谁跟谁呀(和解用语);口里口外(胡同里外);

啃窝头(进公安局);刷夜(夜里不回家);

军刺(步枪上的刺刀);放血(动刀子扎人);

条儿(身材、体形);碴架(找碴打群架);

军拐(军用胶鞋);瓜刀(切西瓜的刀);

看瓜(开玩笑当众扒裤子);三接头(皮鞋);

板儿带(自制的腰带);军挎(军用布挎包儿);

犯照(相互对视);大炮(手卷的叶子烟);

半残(个儿矮);栽面儿(丢了面子);

白边儿懒(带白边儿的松紧口儿布鞋);

将校呢(上世纪50年代将官和校官穿的黄呢子军衣),等等。

这些“隐语”所表达的意思,随着社会的发展,时过境迁,都成了“过去时”,现在的年轻人已经感到陌生了。当然就这些“隐语”的局限性来说,它们的生命力本身也是有限的。

不过,“隐语”所具有的隐喻特点,还是受到一茬儿接一茬儿的年轻人的青睐。

传统的回归有时也表现在语言上,一些过时的“隐语”,让年轻人觉得新鲜,多年之后又被重新捡起来应用,并有所发挥,比如,现在网络出现的许多热词:“喷子”、“雷人”、“学霸”、“黑人”、“在哪儿浪”等等,都是从过去的“隐语和黑话那儿引申过来的。

猜你喜欢

怪现象黑话婆子
夫人与婆子
网聊“黑话”破解词典
漫谈校本教研“怪现象”
懒婆娘
城里怪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