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凌尚前:38年与界碑为伴的老哨兵

2018-01-24

北广人物 2018年50期
关键词:界碑哨所天池

55年前,凌尚前出生在距离边境线不足1公里的小山村。少年时,凌尚前就有从军梦。17岁那年报名参军,不想愿望落了空。1981年,当得知乡里招收国防民兵哨员时,凌尚前积极报名并通过考核,开始了守边生涯。11块界碑、每天巡逻一次,往返16公里,38年磨破了300多双鞋……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平孟镇天池国防民兵哨所“老哨兵”凌尚前初心不改,以界碑为伴、哨所为家用他的一双铁脚板忠诚守护着祖国的领土。

矢志不渝誓当祖国卫士

在祖国南疆中越边境的深山哨所上,天还蒙蒙亮,当第一缕曙光刺破丛林中的迷雾时,凌尚前和他的哨员们已经整装待发,踏上了新一天的巡逻征程。在这片险峻而静谧的大山里,凌尚前已经走了整整38年。38年,他以界碑为伴、以哨所为家。

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打响,凌尚前的家乡平孟镇弄汤屯距离边境线不足1公里,瞬间由安宁的小村庄变成了敌我斗争的一线战场,枪炮无眼、战火无情,生与死残酷地考验着每一位边境军民。作为战争的见证者,1981年,刚满18岁的凌尚前怀着一颗爱国的赤子之心在家人的支持下报名参军,成为天池哨所上一名“没有军衔的边防战士”。从那时起,站岗放哨、巡逻执勤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全部。有时,他与战友还要直接参与战斗行动。在一次例行巡逻途中,一同行动的哨员隆向东,不慎触发地雷当场牺牲。战友倒在面前的那一幕,深深刺痛了凌尚前的心,他从此认定了今生唯一的事业—就是在这片红色热土上坚守国门。这一守,就是38年。

吃苦受累不变戍边初心

天池哨所位于距离那坡县城76公里的边境前沿重地—一平孟镇的大山深处,海拔1200多米。天池哨所的名字听似碧波荡漾,但现实中却只有连绵群山的贫瘠与荒凉。2000年以前,天池哨所被称作是水、电、路不通的“三不通”哨所,上哨的唯一通道是一条坡陡弯多的石山路,米、油、菜等生活物资要靠马驮人背,走10公里的山路到集市购买,来回一趟要6个小时。只有两间狭小潮湿的营房,煤油灯、扇子、土灶是民兵生活必备的“老三件”。“白天兵看兵,晚上数星星”,一度是民兵哨所生活的生动写照。这样的条件就是从小吃苦长大的边民也没几个受得了。哨所建成以来,在哨所坚守10年以上的哨员屈指可数,而凌尚前一待就是38年。为了留得住人,凌尚前带领哨员发挥愚公移山精神,用坏了几十根扁担、铁锤、撬棍,硬是在石头林里抠出10块“袖珍菜地”,从石头堆里挖出了一口“迷你鱼塘”,建起了鸡棚、羊圈,种上了蔬菜、养上了家禽家畜,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2001年,已经年近40的凌尚前又带着6个哨员干起了铺设水管线和电缆工程。他们单靠人力将总重两三吨的不锈钢管材,一点点背上山、一段段接起来,从2公里外的山泉引来洁净水;肩扛人抬将6根近500斤重的水泥电杆搬上山顶,架起了电线、通上了电。两项工程前后历时1年,直到2002年才完工。2012年,自治区领导到哨所参观,被凌尚前不畏艰辛的开拓精神深深感动,后来划拨了10万元经费,资助哨所建成了130多平方米的文体活动室,添置了综合健身器、兵乓球桌、书柜、书桌以及图书,哨员的学习、训练、执勤、工作、生活环境等得到了很大改善。

哨所的生活虽然艰苦,但放哨巡逻的危险对生命更是一种考验。天池哨所由于地处中越边境,一年中有半年以上是雨雾天气,夏季室温在40摄氏度以上。这里山高路险,沟壑纵横,界碑所立之处人迹罕至,巡逻途中随时都会面临跌落山谷、摔下悬崖的危险,沿途茂密的杂草丛中、耸立的石崖后,更有毒蛇、蜈蚣、山蚂蝗等时常出没。1986年5月的一天,凌尚前在巡逻的时候,不小心被毒蛇咬到右手食指,他昏迷了整整两天两夜,命虽然保住了,但由于当时医疗条件有限,那只受伤的手指却落下了终身残疾,再也无法伸直了。虽几历生死,凌尚前始终不改戍边决心。当初没有巡逻路,他就和哨员越沟壑,攀悬崖,披荆斩棘,一边巡逻一边开辟巡逻道,硬是用双脚踏出第一条巡逻路。38年,他巡逻走过的路大概相当于3次二万五千里长征,磨穿了300多双解放鞋,回家仅300多天。

保家守土筑牢铜墙铁壁

改革开放来临,边关的沉寂被打破,平孟口岸一派车来人往、商贾云集的繁荣景象。两条边境贸易通道贯通哨所山脚,防区出入境便道交错纵横,昔日的军事要点成为赚钱的黄金通道。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走私分子始终盯着天池哨所下的通道,想方设法利用各种手段腐蚀诱惑、甚至要挟恐吓凌尚前,让他“高抬贵手,放一马”。但无论怎么威逼利诱,在软硬不吃的凌尚前面前都无法撬开国门一条缝隙。当地群众说:“凌尚前就像天池山上的花岗岩,硬气!”在凌尚前的带领下,38年来全哨所没有一人参与走私护私,没有一人介绍亲友做生意,没有一人购买走私物品,多次自觉抵制金钱物质诱惑,多次协助查获走私案件,多次截堵盗伐盗猎分子。凌尚前被平孟镇边防派出所特聘为封控路段的“打私路长”。

脚下一寸土,肩上千斤担。凌尚前对脚下这片土地的忠诚,是历经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而扛上肩头的。38年来,他的脚步踏遍了周围的山头,他熟记每一块界碑的坐标走向,熟悉防区每一道山脊的地貌特征,熟知每一段巡逻路的一坡一坎,8公里边境线上任何部位的风吹草动都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他把祖国的版图印在心上。驻守哨所38年,他带领哨员处置边情上百起,无一失当失妥,搜集上报边情信息2000多条,国家没有丢失一寸土地。他犹如一座永不移动的界碑,屹立在中越边境的前沿。

大义无疆舍小家为大家

选择了驻守边防这个“大家”,就意味着要愧对妻儿老小这个“小家”。凌尚前的家位于平孟镇岜陵屯,离哨所不到5公里,38年来,他回家的次数掰着手指都数得过来,哨所里每个人每个月4天的轮休假,他基本上都让给了住得比较远的哨员,家里家外全靠妻子黎兰新一个人扛着。说起家里,凌尚前充满了太多的愧疚。他是个不合格的儿子,没有在年迈的父母亲面前尽过一天孝;他是个不称职的丈夫,他不知道自己家的田地在哪里,不知道究竟有几亩,从没有帮妻子耕作过一次地;他是个不合格的父親,在孩子们的心目中,他只是个来去匆匆的客人,没有尽过做父亲的责任,甚至儿女结婚的时候,他拿不出像样的礼物。

1989年至1992年期间,面临两次转干离开的机会,他都选择了放弃。而昔日的战友有的已经当上了老板,有的已经平步青云。望着脚下的哨所和界碑,亲情与职责、小家与国家孰重孰轻,他心里有杆秤。守边38年来,他3次荣立三等功,12次被评为“边防执勤先进个人”和“边海防工作先进个人”,4次被评为“优秀哨长”,9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12年被评为“全区民兵工作先进个人”,2014年、2015年分别被百色市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评为“敬业模范”。所在哨所先后被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广西军区授予“英雄民兵哨所”荣誉称号、评为先进边(海)防哨所,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5次。凌尚前觉得,这是他唯一能够安慰家人的。

38年斗转星移,大山依旧,凌尚前从一个毛头小伙子变成了头发斑白的守边老兵;38年沧桑变迁,哨所的哨兵换了一批又一批,而凌尚前这位“老兵”却从未换过。他如哨所旁的“守边树”一样,忠实地守护着祖国边境线上的一草一木,把建边稳边作为毕生的追求。

邢大军据《新华每日电讯》整理

猜你喜欢

界碑哨所天池
今夜的天池
黄天池
探秘天池
天池
在渝黔界碑
我和我的哨所
哨所,在云端
精神成长的10块界碑(3)
精神成长的10块界碑(1)
精神成长的10块界碑(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