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产教融合背景下技工院校学制及配套机制的改革

2018-01-24陈昌平成朝阳刘林翔

职业·下旬 2018年10期
关键词:学制学年学分制

陈昌平 成朝阳 刘林翔

学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制是指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组织系统和课程、学习年限的规定。狭义的学制是指学校制定的教育制度,包括对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等的具体规范。本文所指的学制及配套机制仅局限于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技工院校学生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学习场所、学生管理、学习成绩计量等方面所进行的改革,有关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师管理、教学管理、教学督导等内容另做研讨。

一、学制的含义

学分制是以规定的毕业最低总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量和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其核心是学习内容的选择应具有靈活性、多样性;学习结果的考核,应具有规范化、普适性,能在中技、高技、中职、高职、普高、职高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院校中互通互认。在学习年限上给予学生一定的灵活性,既可以提前毕业,也可以延期毕业,学生提前修满学分即可提前申请毕业。同时学生在学习阶段也可申请提前休学创业或到企业就业,实行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分阶段完成学业和修满学分并延期毕业。在学习内容上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性,由学校或教育管理部门指定必修课和选修课。并且可以将更多的学习内容、社会实习、创新创业纳入考核范围,折算成学分。在学习成绩计量上,推行学分制,学生在企业实习、创新创业都可以转化成学分。在学习方式上给予学生一定的拓展性,从传统的校内师生面对面教学拓展到校外学习、多媒体学习,校外学习包括学生自主创业、就业、见习、实习等形式,多媒体学习包括学生自主通过手机、电脑等多媒体终端学习网络课程,均与校内学习一样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考评获得学分。

弹性学制则是以学生在校期间所学习的内容有一定的选择性,在学习年限上有一定的伸缩性为特征,以学分制为基础,以选课制为核心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

二、学制及配套机制改革的必要性

1.深化教学改革,执行相关政策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2016年,教育部正式发布了重新修订后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明确规定学校可以制定较为灵活的学习制度,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享有分阶段完成学业、参加社会实践、勤工助学和休学创新创业的权利,并且可以折算学分计入学业成绩。

现行的学制是固定的,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所规范的学制分别为3年、4年、5年、6年。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必须以实行弹性学制为前提,而弹性学制改革必将打破现有固定的学制管理模式。

就现阶段来看,针对技工院校生源学习能力、自控能力、学习意愿、学习心理以及年龄等综合因素以及教学资源短缺的阶段性特征,采取完全的选课制和完全的学分制不太现实,而应考虑实施不完全的学年学分制即固定学制+弹性学制的模式,即在第一、二学年学习公共课、专业基础课部分实行传统的固定学制,其学制、课程、教室、班主任、任课教师等都基本固定,且将公共文化课、法规与职业道德、专业基础理论课规定为必修课程,从第三学年开始实行弹性学制,主修课程为专业实践课。学生既可以提前到在入学的第一、二学年在学习必修课程之余,选修专业实践课,也可以从第三学年开始选修,还可以从第三学年开始,采取半工半读、工学结合或休学创业一段时间后再回来选修的形式。也就是学生必须在学校学习满2年时间。这样既方便管理,又方便推行学分制、弹性学制的改革。既没有完全弹性学制导致的诸多弊端,也切实解决了现行固化学制的诸多桎梏。

2.深化产教融合,实行工学结合

“产教结合、校企一体”是现代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必然途径,是技能型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唯一出路,是引导学生群体创新创业、工读结合、勤工俭学的有利条件。学生在创新创业、工读结合、勤工俭学实践中,在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的带领、指导下,把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将校内教育很好地延伸到校外实践中,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技工教育,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简言之,技工院校毕业的学生是工作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是懂技术、会操作、能管理的技术工人,其目标是为当地经济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因此,其教育实施过程就不能游离于当地产业发展过程之外,而应与之充分融合、紧密联系,形成一种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之间的新型关系。学生的学习形式将更多地体现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特征。为此,改变现有的固化的学年学制,实施有一定弹性和灵活度的学分制、选课制就是十分必要和必需的。

3.回归有教无类,推行终身教育

技工教育不仅仅是面向人人的普惠型教育,而且应形成一个极具包容性的能够让技术工人享有终身技能习得、转岗和技能提升的技工教育体系。简言之,技工教育不仅不应以考分、年龄、有无残疾和学历等因素作为招生门槛。相反,应面向更广大的劳动者、建设者,应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开放性、共享性和灵活性。为此,改变现有的固化的学年学制,实施有一定弹性和灵活度的学分制、选课制,方便更广大的劳动者、建设者利用业余时间或休假时间接受技工教育,就是十分必要的。

三、学制及配套机制改革的具体举措

1.主管部门应统筹规划,做好顶层设计

学制及配套机制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在学制及配套机制管理上形成统一认识,做好顶层设计。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主导下,做好以下改革。

(1)推行2+n的弹性学籍管理制度改革。“2”是指必修2个学年,主修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n”是指弹性学年部分,可以界定为“0~5”个学年。简言之,每位学生进校的后两年是固定的学习期,之后则根据每位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学习成果等综合因素,可以在第一学年开始时延长至第七学年结束期间,自主选择和完成选修课程。如果提前修完全部课程或达到毕业所需的学分,从第二学年结束时即可申请毕业;反之,如果申请延后、半工半读或休学创业,可以在七年之内修完全部课程或达到毕业所需的学分并申请毕业。

学生注册可以采取每学年统一在春秋两季注册,学生毕业则采取学生修满学分向学校申请、学校统一于夏、冬两季向人社部门申报,由人社部门统一核发毕业证书。

(2)推行学分制度改革。推行学分制改革时应当要注意:一是应避免各技工院校学分制改革的盲目性;二是应借鉴高校学分制改革的成功经验;三是应采取“先统一、后放开”的方式推行分步骤改革。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一界定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践课程的学分比、基本学时、基本学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比、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门类、学分评定标准等学分制改革的基本框架。比如在学时分配上,基本总学时为3000学时,其中必修课程占50%,指定选修课程占20%,任意选修课程占30%;在学分分配上,基本总学分为100学分,其中公共基础课程占30%,专业基础课程占27%,专业实践课程占33%,其他和奖励性学分占10%;在门类分配上,基本门类为30门,其中公共基础课占30%,专业基础课占30%,专业实践课占40%,必修课占40%,指定选修课占20%,任意选修课占40%。具体分布如下。

必修课为12门,包括公共基础课6门,专业基础课3门,专业实践课3门;必修课的学时不应少于1500学时,各门课的学分统一为4学分;必修课主要安排在第一、第二学年。指定选修课为6门,包括专业基础课5选3、专业实践课5选3,指定选修课的学时不应少于600学时,各门课的学分统一为3学分,指定选修课主要安排在第二学年。任意选修课12门,任意选修课的学时不应少于900学时,包括公共基础课3门,专业基础课3门,专业实践课6门,各门课的学分统一为2学分,任意选修课主要安排在第一至第四学年。

(3)推行学费收费制度改革。弹性学制改革导致传统的按照学年收取学费的制度出现不适用的情况,进行学费收费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须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一制定学费收取标准,然后按照学生学分的获取情况、在校学习情况等对总学费进行分配,以学生在校学习所取得的学分为标准收取学费。

(4)教学质量监测与教学标准改革。技工院校相较教育部门主管的职业院校,具有更大的办学自主权,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在教学统筹规划、统一管理、质量监测与教学标准的制定上也呈现出更多的缺位现象,导致技工院校教学质量一直饱受争议,办学规模也远远落后于后者。基于产教融合的学制及配套机制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如果缺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统一监管、统一教学标准,任由各校盲人骑瞎马,摸着石头过河,教学改革质量难以保障,最终势必导致流产。

2.院校内部应统一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首先应搞好制度建设。制定和完善适合本校校情的学制及配套机制改革办法。包括弹性学制下的学分制教学管理办法、选课制度、专业课导师制度、学籍管理制度、考试考核制度、创新创业考核制度、实习就业考核制度、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教师绩效考核与奖励等系列制度。

同时应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基于产教融合的学制及配套机制的改革不仅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项一把手工程,还是一项人人参与建设的工程,学院党委应高度重视,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建立由院长任总指挥,书记任顾问的教学改革委员会,统一进行全方位改革和工作部署。

其次应广泛调研,深入探讨。学分制改革无论在西方国家还是在我国高校,都已经有非常成熟的改革经验和改革模式,值得技工院校在充分考虑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局限性下学习、借鉴和探讨。

最后应充分准备、细化实施方案。学分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全校上下一盘棋。应改变教学观念。树立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终身教育、服务产业、市场导向、促进就业的教学理念。应在某一条件较为成熟的专业领域先行先试、积累经验、分步推进。

3.实行开放共享,确保学校教学资源充足

学分制改革的核心在于选课制的顺利实施,其前提是学校能提供充足的选修课程。同时学校应有充足的教学师资和充足的教室座位、实训室工位。学制教育模式因学生在教室的座位和在实训室的工位都能基本固定,所以所需教室座位和实训室工位之和只要与在校学生形成1:1的比例关系就可以满足教学实训的需要。实施学分制之后,由于学生上课和实训的不固定性,学生与教室座位和实训室工位之间的比例至少要达到1:1.8,才能基本满足选修的需要。为了解决教学资源紧缺的难题,学校一是可以延长教室和实训室的日教学时长,即由传统的6课时/日改为10~15课时/日,每天可从早晨7:00开始到晚上22:00结束,周末也不例外;二是可以与在地域上相邻的技工院校、职业院校或在网络上与专业相近的其他院校实行资源共享、學分互认。

4.更新教学管理模式和手段,确保学制改革顺利实施

(1)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学分制、弹性学制的实施,好比将原来的批量生产改为个性化定制,必将打破原有的整齐划一的教学流程、管理模式和管理环节,必将大幅度提高教学管理工作量和管理工作难度。信息化、规则化、制度化、精细化管理成为学生教学管理的基本要求。其中,对信息化管理程度要求非常高,必须对学生学籍、选课、排课、学分、师资、教材、教室座位、实训室工位、课程、教学时间等实行全方位的信息化、智能化、系统化管理和所有信息在局域内互联互通、开放共享。

(2)一对一指导学生实行个性化选课。由于新生对所学专业不了解,必然存在选课困难,如果学校教学管理不能进行有效指导,则导致学生盲目选课,其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3)以新的班主任+专业课教师指导管理制度代替学生班级管理制度。实行选课制,学生不再使用统一的教学计划、课程表、考试以及统一的学习、生活作息时间表,必将打破以班级单位的学生管理制度,取而代之的应是以传授某门或某几门核心课程的教师和选择该门课程的学生为单位实行的导师制管理。

5.扩大招生对象范围,确保职业教育人人平等

技工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其招生对象应更开放。不仅面向两后生,还应面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学生和年龄在25周岁以下(未婚)的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社会各类人员,具体包括在职、在岗、转岗、待岗职工、大学生、退役士兵、农村转移劳动力。

(作者单位:衡阳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学制学年学分制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全国第17届可拓学年会”征文启事
第二届星火学年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癸卯学制”与晚清女子教育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中国近代的学制流变
长学制医学生全程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探讨
大学推出“弹性学制”值得期待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