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
2018-01-24许浩
许浩
摘 要:高校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的重要阶段,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会面临诸多矛盾和困境,需要正确的引导,需要接受行之有效的教育。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既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校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主观需要。
关键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涵
明确“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涵,是开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的理论前提。无论是进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现状及原因分析”,还是探索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增强途径”,首先都需要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进行内涵的界定。
学术界一般认为,所谓“实效性”,指的是事物经过特定的实施过程以后,与预期目标相比,所能达到的真实程度和结果。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涵,张耀灿等(2006)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主要指方法的可操作性,在实践中的可行性,产生良好结果的可靠性。”[1]古人伏(1999)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产生的实际效果,即预期目标达到的程度和任务实际完成的状况,其最终落脚点在学生思想品德水品的提高。”[2]葛坤英(200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实效性》中进行了阐述,她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具体实施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即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3]张文凯(2006)在《关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理论思考》中进一步论述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指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运作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产生与出现正向结果的效能性。”[4]分析发现:学术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内涵的阐释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即思想政治教育预期目标与实际结果的符合程度。本文认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结果是否达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标及其实现程度。增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工作,是提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结果与预期目标符合程度的实践过程。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现状
1.理想信念模糊
在思想政治教育语境中,政治信仰指的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信念,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拥护,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当前,高校部分学生政治信仰呈弱化态势,这表现为入党动机不端正、政治理论知识欠缺等。具体到人生理想,更多地表现为人生理想的缺失,即“找个好工作”“事业成功”“家庭幸福”“随大流”等,缺少长远规划和总体构想,与国家、民族的希望和社会的需要距离遥远。客观地说,他们的理想处于追求金钱、家庭、个人满足感的阶段。
2.价值取向扭曲
在全球化条件和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面临着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高校学生的价值取向随之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扭曲。价值取向的扭曲,导致高校学生缺乏强有力的精神支柱,丧失对学习生活的思想动力。当代高校学生的价值取向易受社会影响,各种社会思潮借助网络对高校学生产生了巨大冲击,虽然他们相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价值体系的正确性,却又受到个人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价值理念的消极影响,价值取向具有内在矛盾性。市场经济化的功利性特点造成了高校学生价值取向的偏差,他们注重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将个人利益置于社会集体利益之上,如当前高校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多数将“薪金待遇”“社会地位”“上升渠道”等列为首要因素,很少将“社会价值”放在考虑的选项中。
3.社会化不健全
社会化作为人特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过程,是人得以发挥社会价值的必要条件。高校学生处于社会化的关键时期,较易受到社会负面现象的影响,出现极端化的倾向,从而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严峻挑战。高校学生对于社会适应的重要影响有清晰认识,但是由于认知的局限,他们在社会转型各种复杂的现实因素作用下,在社会适应的过程中会表现出较多的盲目性,导致其在价值取向上出现偏差,功利性追求异常强烈、自我期望值过高,对社会的认知趋向极端。数据表明:当前高校学生对于婚姻和恋爱呈现出严峻的随意化态势,在校期间几乎都有恋爱经历,他们大多缺乏恋爱责任意识、对待性行为持开放态度、婚恋具有拜金倾向等。[5]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影响原因分析
1.思想政治教育者
第一,思政课教师水平有待提高。专业知识深度不够,特别是在理工科院校和非重点院校,思政课教师学历偏低,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比例不到50%,学术研究能力严重制约着思政课教学水平的提高。学科背景单一,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大多毕业于非师范类院校的哲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专业教学训练欠缺,其他学科涉猎较少。第二,高校共青团组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待增强。高校共青团组织的活动出现“娱乐化”倾向,已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缺乏吸引力,学生以被动参与为主,团员“全员化”的现象,造成团员的先进意识逐渐淡化,最终导致他们参与此类活动的积极性不强。第三,高校辅导员队伍作用的发挥有待提升。首先,角色的双重性导致工作的繁杂性,一方面,辅导员要承担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一方面,辅导员要承担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陷入了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其次,辅导员的生存环境面临困境,职业声望不高,双重身份导致精力分散,这些都使辅导员工作缺乏热情,职业信心不足,降低了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观欲望。最后,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减弱,由于辅导员一般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是高校行政管理队伍的可靠后备军,队伍的流动性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亟须完善。思政课教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教学材料,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不少问题亟须完善。首先,教材可读性不强。教材偏重理论性,可读性差,不符合学生平时的阅读习惯,多数学生表示只会在考试前按照考试要点进行选择性背诵。其次,教材重复性过大。高校思政课教材与中学政治教材在内容上重复严重;高校社科专业的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容上重复更多,学生对教材内容难以形成重视。最后,教材针对性较弱。教材没有针对学生的思想困惑进行因材施教,易引发抵触情绪。第二,思政课教学存在问题。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总体效果呈乐观态势,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首先,教学吸引力不够。教师在教學中“照本宣科”现象严重,课堂教学感染力不强。其次,考核方法单一。当前,思政课考核多是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法,标准化、规范化有余,实际效果不足。最后,实践教学缺乏。高校采用的较多的教学方式仍是课堂教学,课堂外的实践教学欠缺。第三,第二课堂存在错误倾向。第二课堂是相对于思政课而言的,坚持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以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目前,第二课堂存在三种不利于实现其教育功能的倾向。首先,是娱乐化倾向。高校认为第二课堂的功能主要在于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组织活动偏重活动的娱乐性和参与度。其次,是盲目化倾向。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共青团组织需要完成多重上级布置的任务,对第二课堂缺乏整体规划。最后,是矛盾化倾向。高校扩招使得高校普遍增加课程教学量,学生本身肩负着较大的学业压力,业余时间少,第二课堂的生存空间面临着挤压。[6]endprint
增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思路
1.第一课堂
一是教师队伍的建设。思政课教师是影响高校学生教育接受的关键,教师教学的艺术性和感染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师的自身素质、授课手段直接影响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因此,教师应该具有对思政课的坚定信心,把职业当成终身事业,将教学升华为教育。
二是教学内容的建设。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兴趣和需要。客观地说,高校学生对于思政课的需求决定了教育实效性的高低。调查显示:当前,高校学生主流认为思政课的内容对于自身成长具有重要价值,愿意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但是,因为课程的说教性质,教学较为枯燥乏味,思政课暂时满足不了高校学生的发展需要。
三是教学环境的建设。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依赖于一定的外部教学环境,当前思政课的课堂教学面临着多种困境,如“教学吸引力不够”“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不了”等。据此,思想政治教育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需要积极转变教学方式,采用现代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采用交互式教学,激起学生兴趣;采用引导教学,关注学生需要;采用开放式教学,利于学生接受;采用能力式培养,注重价值培养。[7]
2.第二课堂
一是内容建设。规范的内容是前提。首先,形成规范的第二课堂内容体系,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提倡多元化的活动氛围,提高教育活动的吸引力;其次,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发挥现代化媒体的服务型功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强化互动交流;最后,着力引导学生自觉学习,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开展研讨会、读书会、辩论会等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是制度建设。完善的制度是关键。整体规划第二课堂的课程设计,将第二课堂活动提升为正常的课程教学,使第二课堂的地位等同于第一课堂,两个课堂均在学校的统筹安排下有系统地实施教学计划,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同时,改变第二课堂单一的娱乐化和自由化倾向,学生管理部门、教学管理部门和共青团等部门协力合作,避免第二课堂逐渐边缘化,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教育优势。
三是管理建设。科学的管理是保证。实行第二课堂导师制管理,提高第二课堂活动的生命力和实效性。第二课堂导师对课堂活动进行目标设定、方案设计、活动组织的策划辅导,主要发挥方向引导、管理服务的作用,突出学生的自我管理,与学生共同研究实施,师生近距离接触、深层次沟通、多方位互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建立和谐良性的师生关系,形成教师善教、学生乐学的第二课堂氛围。[8]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郑永延,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 荆门: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134-137.
[2] 古人伏.德育实效性研究与实践[M]. 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9:3-4.
[3] 葛坤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实效性[J]. 郑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3-6.
[4] 张文凯.关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理论思考[J].服饰导刊,2006,18(1):45-48.
[5] 刘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90-122.
[6] 闵永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有效性问题研究[M]. 北京:中國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38-39.
[7] 戴焰军.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对策研究[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8:98-103.
[8]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24-26.
(作者单位:中国药科大学理学院)
[责任编辑:翟 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