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方法分析

2018-01-24王玉玫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方法改革大学

王玉玫

摘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与时俱进,创新大学教学方法。目前,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教与学互动少,实验、实训薄弱,理论与实践脱节,考试方式单一等问题。应从制度环境的营造、改革方向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师角色转变方面为改革创造条件;探索什么样的学生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教得好。增强教学互动性,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强化科研训练,加强课外学习指导、实践环节和改革考核方式。

关键词: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方法改革

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必要性及其内涵

1.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当今,我国大学的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特征和首要职能。人才培养由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和开展教学三个主要环节构成,教学是人才培养最重要的途径,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构建集知识探究、能力提高和人格塑造为一体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建立与其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方法体系。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指出,“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应该是教学方法问题,不同的教学方法取得的效果大不一样。”周远清(2009)也指出,“教学方法问题已成为人才培养特别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重要问题……教学方法的大改革,可能是今后深化教学改革、质量大提高的一个切入点和突破口”。[1]

2.教学方法的内涵

关于教学方法的内涵,有学者认为“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学方法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和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途径和方法的总称;狭义的教学方法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对学生施加影响、怎样把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形成一定道德品质和素养的具体手段。”[2]高校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达到教学目的而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途径和手段。[3]大学的人才培养职能与其他职能密切相关。笔者认为人才培养方法不同于教学方法,其范围更广,它是教学育人方法、科学研究育人方法、社会服务育人方法、文化传承创新育人方法、国际交流与合作育人方法的总和,教学方法是其主要部分。大学教学由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考试、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环节组成,其均有方法问题,都属于教学方法的范畴。当然,课堂教学方法是主要的。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方法要与时俱进,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讲授法、讨论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情景模拟法、体验式教学法。

我国大学教学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方法单一、教与学互动少

大学的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讨论、习题、实验、实习等。“满堂灌”现象基本没有改变,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难以推广。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接受、质疑少,不利于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忽视个性化教学,如小组讨论、研究班、自学活动等;课堂信息量少,效率低;不能将现代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改革有机结合。

2.实验、实训薄弱,理论与实践脱节

即使有此环节,有时也是走过场,难以深入,或与专业相去甚远,效果不理想。实训场所和实践基地利用率低。

3.考试方式单一,束缚了创新思维

闭卷考试以知识考核、结果考核为主,测试学生的记忆能力、技巧运用能力、知识综合能力等,忽视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核和过程考核。

大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前提条件

1.营造制度改革环境

大学教学方法改革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在于“重科研、轻教学”,挫伤了教师研究教学的积极性,迫切需要制度创新。在教师职务晋升制度中应合理划分教学、科研的比重,使教学成为硬指标。改革课堂评价标准,以学生学习课程的感受、学习效果为目标评价教师。教学效果与教师的考评、津贴的发放挂钩。

2.改革方向的确定

大学应该教什么?不同类型的高校应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应有学术研究型和应用型之分。应用型人才应立足于本科毕业就业或攻读专业硕士以及攻读专业博士学位,成为工程师、会计师、律师、企业家等,应注重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本科阶段为深造攻读学术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打好基础,成为科学家、教师、研究者等,应注重科学研究能力的训练。教學的成败不能再以知识传授的多少来衡量。学习是从提问、发问、疑问开始的。最重要的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然后才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4]教师不能只是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教会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批判,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分析、批判思考、沟通、合作等能力。改革的方向是广泛采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自学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

3.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学内容是教学的载体。目前,存在许多不合理现象,如课程设置不是从构建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出发,而是从教师能力及其自身利益出发;各门课程自成体系,概念、基本原理反复讲;个别教师大力发挥个人的长处、回避短处;教学内容陈旧,即使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亦不会理想。因此,大学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课程内容有效衔接,避免遗漏和重复。教师讲授完整的知识体系,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学科的最新进展。

4.教师的角色转变

一是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一名教师最好既是学科领域的学术大师又是教学大师,如果不能同时达到,那么应该先争取成为学术大师还是教学大师?前苏联的学者们研究认为应该先争取成为教学大师。科研创新、出原创成果是很难的,是少数人的事,多数人就是学习掌握前人和别人创造的知识。教师应根据培养目标和课程的任务要求,利用已有的专业知识和不断学习的新知识,将前人或别人的成果用科学的方法传授并引导学生去自主学习、探索新知识。二是教师的职责重在指导。教是手段,学才是目的,“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被视为权威,这一点正经历着巨大的挑战。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带着各具特色的知识进入课堂,教师应勇于接受这种局面,承认学生已有知识的重要性,并利用促进其学习。针对信息泛滥,教师必须教会学生筛选信息、评估信息的相关性和有效性以及利用信息的技巧。探索和采用适合不同学生和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鼓励全体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辨析和评判各种观点,分享各自的知识、经验和感悟,公平地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endprint

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方法改革的主要对策

教师明确了教什么?才能谈得上研究怎么教,即教学方法改革如何落实。潘懋元先生(1995)认为,“高校教学方法并无绝对优劣之分”“高校教学方法改革不是寻求剔除所谓不好的教学方法而采用好的方法,或剔除传统方法而采用现代的方法,而是寻求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或是思想观念,熟练地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自身的个性以及学生情况等来选择在达到目标时最合适的方法”。[5]培养创新型人才,应围绕学生成才,采用和创新科学的教学方法。

1.灵活采用、创新教学方法

高校要探索什么样的学生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教得好。教学方法要适应人才培养和教学对象,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鼓励教师根据所教课程的特点和自己个性,灵活运用和创新教学方法,形成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方法。根据课程特点确定班级规模,研讨性的课程、师生互动多的课程宜小班。

2.增强教学互动性

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方,当今世界一流大学集中在西方。季羡林先生(2006)认为,东西方文化“最根本的区别是思维模式、思维方式不同。西方文化注重分析,一分为二;而东方文化注重综合,合二为一。”“东方文化注重综合,综合出技术;西方文化注重分析,分析出理论。”[6]我们应在保持思维、注重综合长处的基础上向西方学习,借鉴其思维注重分析的优点。教学方法改革要着眼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以问题为基础,通过讨论式、探究式、案例分析、情景教学、角色扮演、学生当教师上讲台等,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学会思考、质疑和判断。

3.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学生学习时间有限,每门课程学时不多。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的矛盾凸显,要解决这一矛盾,除精选教学内容外,必须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多媒体的广泛使用改变了课堂教学手段单一的局面,但目前多数课件形式单一,成了电子板书。“照本宣科”变成“照屏宣科”,一旦设备出现故障教学则无法进行,或以现代化的手段掩盖内容的陈旧,或整堂课播放电教片,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笔者认为,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只能起辅助作用,主要是丰富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提高课堂效率。教学不能依赖多媒体设备,应因课制宜使用多媒体,多媒体课件的内容、版面、色彩、字体等要围绕激发学生兴趣而精心设计。

4.强化科研训练和课外学习指导

激发学生学术探究的兴趣,加强科研素养培养。让学生早进课题,由教师指导研究,反复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研写作习惯。论文的写作严格按照学术论文的规范进行,如格式、摘要、综述、主体、数据、方法、文字、参考文献、结论等。我国应借鉴国外大学文科生有写不完的论文,理工科学生有做不完的实验和写不完的实验报告的经验,增加课业负担,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阅读专业经典著作、了解教材之外相关领域的知识,以充实、巩固所学内容。要求学生提前预习,为讨论进行准备,提交各种研究性方案和动手实践。加强课外辅导答疑。给教师配备工作室,要求定期坐班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指导学生小组研究。完善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网上辅导答疑、问题讨论等。

5.加强实践环节和改革学业考核方式

大学应坚持互利互惠、产学研结合,提升实验、实习、实训质量。应用型人才更要加強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组织学生参加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实习,加强指导,全过程考核,要求撰写出高质量的调查报告。考试成绩关系到学生毕业,又与各种评奖、推荐免试深造挂钩,它具有很大的导向作用。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评价学生,注重学习过程考核和能力评价。既考核知识,又考核综合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如开卷、口试、写论文、撰写调查报告、搞设计等。避免一次期末考试定成绩,增加小论文、小设计、小制作、现场操作、抽查实验、答辩、分组测试等。测试的范围不应只是课堂讲授的内容,也要考教师布置的自学内容,后者应占相当的比重。

参考文献:

[1]周远清. 从改革·做大到改革·做强—再论把一个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带入全面小康社会[J].煤炭高等教育,2009,27 (6) :12-14.

[2]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201.

[3]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14.

[4]彭道林.大学里我们教什么[J].大学教育科学,2012(5):49-52.

[5]潘懋元.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M].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5:252.

[6]季羡林.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3.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图书馆)

[责任编辑:翟 迪]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方法改革大学
至善
构建沈阳地区创新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研究
国外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启示
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依托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培育机电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参与式教学法在“自动控制原理”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卓越计划”的制冷压缩机教学改革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
门槛最高的大学(前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