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别,山谷中的一朵小花
2018-01-24郭若辉
郭若辉
坐落在清水江畔的石别村,千百年来,一直被时光遗忘着,被岁月风蚀着。如今,它却宛如出岫的朝霞,打开了封存千年的长卷,用洁静的山水,古朴的吊脚楼和壮家朴实的民俗民风充盈着外来游客的故事与行囊。
是啊,许许多多的美景,常常就是因为少了那些懂得的人的探寻,便隐藏在不为人知的角落,渐次地荒芜。而当探索者的脚步愈加近了,若干年后,那些掩埋的风景便可重见天日,一改过往颓然的姿色,再现其风华之貌。
八月二十六日上午,由省州县九十多位作家、摄影家组成的采风团队,在丘北县文联的组织下,结束了对普者黑的采风活动,随后携着一路风尘,驱车赶往距离县城七十多公里的石别村去继续采风。
山路曲折,蜿蜒不绝,我们一路所能看到的,只是起伏连绵的青山。颠簸近半个小时左右,便看到滔滔的清水江就蜿蜒在我们脚下。约莫又行进了十几分钟,前方公路下大约距我们两三公里处的山坡上,一个村寨忽然呈现在我们眼前。这时,一个多次来过这儿的摄影师告诉我们,那就是我们行将采访的石别村寨。
车上的几个摄影师顿时兴奋起来,即刻让司机把车停下,找了个极佳位置,全部把镜头对准了整个村落。这时,我走到他们身旁,顺着他们的摄影镜头远远望去,只见那坐落在山坡上的整个村落,就像一方沉默的古砚,静静地搁置在清雅如画的秀水灵山之中。那被时光研磨的古朴的民宅,不施任何粉黛,以一种朴素的大美,平和的姿态,生动着这里的山山水水。
当我们来到村口时,还来不及滋生任何诗意的旷达想象,那一间间古朴的吊脚楼和那一条条潮湿的青石板路,便已向我们流露出了迷人的风韵与苍茫。
那被无数脚印深情叩击过的青石路面,仿佛就是一位从岁月深处走来的老人,在这里叙说着曾经的过往,且显得是那样的平和安详。而这其间的每一块青石,似乎都镂刻着时光的痕迹,凝聚着人文的精粹。
我们行走在潮湿的青石路上,仿佛穿行在历史的长巷里。走在这里,你会忽然觉得,纵然你已丢失了自己,也能感受到你跳跃的思绪被它拉得好长好长。也许,你不能如同古人那般,就此吟诗作赋,泼墨留香,但眼前的万千气象所带来的震撼,却足以令你铭记一生。
徜徉在这里,也许你丝毫寻觅不到多么传奇的故事,嗅不到多少过往的芬芳,但你却能分明的感受到,有种无形的力量正拽住你的衣襟,让你沉浸进去,流连不已。虽说这里的山山水水,这里的古朴建筑,没有磅礴的气势,没有锐利的锋芒,有的只是无尽的苍茫,但就凭着这苍茫,你完全可以看到若隐若现的远方,看到那些封存在岁月里的如流时光。不是么,我们的人生,难道不正是需要这份苍茫,才更加内蕴深藏、更加透彻明亮么?
我们采风团的成员们,此时就像一群来村里寻梦的人,彼此身影与身影擦肩,灵魂与灵魂叠合,不停地穿梭在石别村深深的巷陌里,把镜头对准了村寨的每一个角落。有的,想从吊角楼长满苔藓的石墙上,揭开遥远斑驳的记忆;有的,想从吊角楼遗落的碎片中,细数石别村流逝的年轮;还有的,在潮湿的石板路上,追忆着石别村远去的梦。总之,大家都一直努力着在這巷道里拣拾自己想要的东西。
为了不惊扰巷子的宁静,我有意放慢了脚步,独自一人沿着一条逼仄的巷陌走去。心想,于这寂寥的深巷中,定会蕴藏着许许多多古老的传说与秘密。小巷依旧是青石板路面,在历尽风雨的洗刷后,以及被行色匆匆的路人踩踏后,已被打磨得光滑而明亮。而小巷两旁的石壁墙上,也因年深日久,长满了苔藓,尤其在这秋雨时节,显得更为潮湿,石缝间长出了一些嫩草和一些不知名的小花,而水顺着檐角滑落,打在青石板上,不知道潮湿了多少路人的心事。
看到前面走过的一个壮家女孩,我不禁想起了戴望舒《雨巷》里的诗句来。“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我在心底默默地念着这诗句,这时,心中忽然产生一个奇怪而又近乎荒唐可笑的念头:假如有缘,在这悠长的小巷里,我也许能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她也撑着一把心形的小伞,衣袂翩跹地走在这深巷中,散发着丁香一样的芬芳……
其实,说到底,这念头也没什么值得奇怪可笑的,我们谁都知道,这一切都只是诗人笔下一个朦胧的幻像,只因那个神秘的丁香姑娘,住进了世人的心间,因而每个人走进这深深的巷陌时,都肯定会期待着与之相逢。纵然,这只是恍惚的梦,我想你亦一定会为之沉醉的。再说,哪个村寨、哪条深巷,没有几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在那儿美丽着。而我们,本身就是到这儿来拾起故事的。
来到寨中,村民们早已热情洋溢地聚集在那里,他们身着节日般的盛装,手捧醇香的米酒,端着壮家人特有的香喷喷的花糯米饭和象征吉祥如意而染红的土鸡蛋在那儿迎接我们的到来。看到这种热情而又纯朴的接待方式,不得不叫我们每一个来到这儿的人感到盛情难却而又感动万千。
尤其是那群佩戴着银饰盛装的姑娘们,更成了一道赏心悦目的风景线。她们正值韶光年华,用一些工艺品一样的银饰,从头到脚装点着自己的青春年华和少女的梦。她们一个个显得那么娴雅贞静,从容端雅。而面对到来的客人,她们腼腆含蓄而又热情大方地奉上了一杯杯滚烫的美酒,要客人们一个个与她们同饮共酣。面对此情此景,我想哪怕你是一个滴酒不沾的过客,也无法将此番盛情给予谢绝。当我们接过这一杯杯盛情的美酒饮下以后,真的令人感觉到,自己,不是这儿的过客,而是这里的归人。
正当大伙热闹着与村民们照相的时候,我悄然一人爬到了一座高高的吊脚楼上,试图去观察一下整个石别村的全景风貌。本来,我无心去惊扰主人家的平静生活,但见主人家的大门是敞开着的,我便怀着一颗好奇心,忐忑地走进了他家的屋子,想要去对他们的生活看个究竟。
屋子的光线是十分暗淡的。这座已有百年历史的老吊脚楼,或许在建盖时出于保暖的需要,整间屋子只开了一个小小的天窗来采光。在我走进屋子时,正值太阳光从那小小的天窗直照进来。这时,我第一眼看到的,便是两个美丽的壮家姑娘正娴静地坐在那束光影中刺绣着她们手中那块漂亮的锦布。我于是很礼貌地向两位姑娘打了招呼,并说明了我的来意。两位姑娘也很有礼的向我点头示好,随后便又低眉含笑着继续做着她们手中的活路。
我悄悄地走近她们身旁,试图去看清她们绣的是何种图案。然而,当我看到她们所绣出的图案时,真的让我一下惊呆了。那图案真的绣得精美至极。只见那千针万线,把方寸天地绣得五彩缤纷,整个山水万物,都在她们的飞针走线间鲜活着,她们用自己一双灵巧的双手,将八方景致催得是桃红柳绿。不难看出,这一幅幅倾注心血的图案,就是两个壮家少女丝丝缕缕的爱的典藏。从她们绣出的锦布来看,你完全可以感知到爱有几分,情有几分。是啊,正是这些勤劳善良的壮家儿女们,用她们的一针一线绣出了壮家的锦绣生活,让壮家的传统文化重新在阳光下得以鲜活起来。
走出屋子,我又拐进了另一家吊脚楼的院子里。才一进去,便看到两位老阿婆娴静安稳地坐在吊脚楼前纺线织布。老阿婆大抵已是六七十岁的人了,深沉的岁月已爬过她们的肩头,在她们的额头上,已布满了深深的皱纹。但你看着她们那专注纺织的神情,你会突然发现,那皱纹是那样的美丽,美得会让你感到一种慈祥的安宁。当然,美得也让你感到一种沧桑的疼痛。她们安贫乐道,满足着“一箪食、一瓢饮”的清贫生活,不管风来雨往、日出日落,她们只管幸福地将村落清甜的生活与梦编织进这一丝丝纺线之中,从而让岁月的锦绣沉香弥漫着整个村庄。
大约已是五点多钟,我们向寨脚那悬浮在清水江上的吊桥上走去。来到这里,你首先所能做的就是停驻、眺望,随后任阳光从不同的角度倾泻在桥上、倾泻在你的全身。那凝聚博爱的阳光,不带任何的尘埃与纷扰,完完全全洒落在村落每一处有风景的地方。
站在这吊桥上,你完全可以静静地倾听着时光流淌的声音,静静地感受着石别村朴素的风味与格调。这时,你的眼中唯有桥下的流水,而不再是吊桥本身的内涵,因为谁都知道,村落的人文历史,村落的风情故事,村落的源泉命脉,都是从这条江开始的。这是一条灵性之水,它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石别村人,并浸洗着他们祖祖辈辈質朴无华的灵魂。而有关吊脚楼许多丢落的片段,都被这江水深藏着、承载着。无论你是哪方的路人,都可以在这里多情地打捞,抑或淡然地将它们搁置。其实,你记起也好,遗忘也罢,这些都不重要,因为这里为你开启的还是一样的风景,一样的明天。
站在这有些晃悠的吊桥上,我忽然想起卞之琳的那首《断章》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是啊,我们每个人,都会在有意无意间,装饰过他人的梦,陪衬过他人的风景。我下意识的回过身来,向江畔陡坡上的吊脚楼望去,只见那些打着时光烙印的吊脚楼,正以一种安稳恬然的姿态,默默地装饰着石别壮家人的梦。他们,有的在浸染岁月履痕的小楼里静静守望,将一生的祈盼悄悄地挂在了屋檐下的窗棂上;有的,却淡然平和地坐在那里闲看行云流水,不时向我们投来一束束惊艳的目光,把他们心底的那份深情悄悄地传进了我们的襟怀。这时我恍然明白,我们这些站立桥上的人,原来只顾把深情托付给这儿的山水美景,却忘记了那些站在吊脚楼上的乡亲们。其实他们才是这天地间最美的风景。
吊桥,是清水江流水的过去,而清水江滔滔的流水,却又成了吊桥的追忆。层叠的青山,清澈的蓝天,以及那古朴的吊脚楼,仿佛在提醒每一个过往的人们,这儿拒绝所有的浮华。因为这儿的生活自古就是简洁朴素的,同时也是安稳宁静的,它所需要的不是一梦繁华,而是来自灵魂深处的那份安宁。倘若你在尘世间奔跑累了,它会提醒你不妨放慢脚步,等一等你落下的灵魂,在此换种活法,从而让你尽情感受什么叫心安就是幸福。
时光,在愉悦的心底悄悄滑过,我们的活动行程将结束了。晚霞中,石别村依旧像山谷中的一朵小花静静地开着,虽没有许许多多的世人知晓,但它却自带芬芳,香淡如初。我多想俯下身去,赠它一个真挚的亲吻。尽管,一天的采风活动显得过于短促,但这个过程,已足以让我们收蓄天地间的烟云,来成就我们生命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