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河第一湾”怀古

2018-01-24王民

瞭望东方周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王八口镇水坝

王民

王家为了证明自家芥末货真价实,便插上一只小王八,意思是向人发誓:如果芥末有假,王家人就是小王八

京杭大运河流经河北故城县郑口镇时,出现一处长约2.5公里、接近180度的大拐弯,因这里有着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号称“运河第一湾”。明清以来,为了便于水运、减少水患,历代官员来此任职总想把大拐弯取直,都被当地百姓好言拒绝。祖祖辈辈的故城人认为,这是他们心中的“吉祥湾”。

近来,大运河沿线各地大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以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冬日的“运河第一湾”深沉静谧,站在堤岸上远眺,宽阔的河滩绿中泛黄,数十只白鹭上下翩飞。那一片扫洪柳、六座挑水坝和一只小王八的故事,无不让人感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真诚。

一片扫洪柳

“吉祥湾”有时候并不吉祥,由于弯急流大,大澇之年,“运河第一湾”左岸河堤遭受严重的水流冲击,极易发生决口溃坝危险。

吉祥与灾祸,看似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却被人类的智慧化解。清光绪年间,故城人在左岸种植了一排排柳树,每逢大水来临,当地官员命人将柳树从根部锯倒,巨大的树冠横躺河中,树与树之间再充填成捆的秸秆,起到拦水减速作用,这些柳树被称为扫洪柳,成捆的秸秆称为“埽”。扫洪柳处在“运河第一湾”的尾部,百姓称此湾为龙形湾,故又把扫洪柳称为“龙尾埽”。

故城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姜玉岭说:“锯树有讲究,要拿捏好那种藕断丝连的分寸。既不能彻底锯断,否则树冠会被水冲跑,还要保证树冠能倒下,真正发挥挡水作用。”据史料记载,故城县锯柳防洪的创举在清雍正年间被当作先进经验在全国推广,采取“政府出资、百姓管护”模式,相当于现在的政府购买服务,理念相当先进。

扫洪柳难逃每逢洪水就牺牲的宿命。因此,现存20多棵扫洪柳的树龄不过60年,但它们的树根却老到清光绪年间。一代又一代扫洪柳矗立在运河岸边,就像不怕牺牲、坚强勇敢的战士,前仆后继地守护着运河和百姓的安全。

六座挑水坝

扫洪柳并非万无一失,遇到多年不遇的洪水,“运河第一湾”左岸大堤会遭受严重冲击。从清光绪23年(1897年)到1945年,官方在左岸河堤薄弱处的六处险工陆续修建了挑水坝。其中,1945年最晚一座挑水坝建成后,当时的故城县人民政府县长杨静桥题词“抑息狂澜”,四个大字凸刻于专门烧纸的方砖上,镶嵌在坝体中。

挑水坝的“挑”字很形象,坝子从大堤伸向河道数米,就像血管中的瓣膜,起到拦水减速作用。姜玉岭介绍说,六座挑水坝因所处地理位置不同而形状各异,选址和造型不是随意而为,都是根据水势流速情况而筑,能够起到最佳减缓水速效果。

姜玉岭说,挑水坝主体由黄土、白灰、糯米汤搅拌夯实,外层砌筑两层青砖,青砖上刻有一至十四尺水位刻度。糯米汤有黏性,遇水膨胀、紧实,水侵不进,不会发生管涌溃坝。因此,挑水坝历经百年仍保存完好。大运河上有如此密集挑水坝,在全国实属罕见。

“吉祥湾”和劳动人民的智慧共同孕育了挑水坝,挑水坝“任凭雨浇浪打,我自岿然不动”,护佑着“运河第一湾”和百姓的平安吉祥。

一只小王八

自明、清至建国初,郑口镇一直是大运河上的商品集散码头重镇,可南下苏杭、北上京津,东西辐射冀南、鲁北,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各地客商,最兴隆的时候有60多家大小饭店、30多家大车店、20多家银号,能停泊50艘30吨左右的货船。

曾经店铺林立的郑口镇有一名叫“王家芥末”的商户,别有一段趣史。明代中期,来自南方淮安的一名船夫病重落脚郑口,王家祖上收留船夫养病,船夫病愈后为报答王家救命之恩,将芥末制作手艺传授王家。当然,市场上的芥末并非王家独有,难免有纯、杂、优、劣之分,王家为了证明自家芥末货真价实,便插上一只小王八,意思是向人发誓:如果芥末有假,王家人就是小王八。

时至今日,逢年过节,王家芥末的传人仍将小王八插在车上,在熙熙攘攘的集市卖芥末,当地人非王家芥末不买。一只小王八挂了500年,变的是世事沧桑,不变的是王家的纯真与诚信。

叶景涛说:“悠悠大运河,古今多少事!我们不仅要保护好大运河的物质文化遗产,还要深入挖掘运河故事、运河礼仪等有着积极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蕴含其中的文明智慧世代传承下去。”endprint

猜你喜欢

王八口镇水坝
幼小携手 感悟成长
为生命建造一个“水坝”
人参果 脱贫果
世界上壮观的水坝(下)
一只王八
爷仨钓王八
喝汤
天柱县离退休党支部组织党员赴远口镇调研
为什么水坝下部修得比上部宽?
“王八”何以成为骂人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