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人爱“秀”英文和中文(手记)
2018-01-24陈剑扬
本报驻尼泊尔特约记者 陈剑扬
按照尼泊尔人的风俗,会在孩子半岁可以吃大米辅食时举行庆祝派对,邀请亲朋好友为新生儿祈福。《环球时报》特约记者和先生近日受好友夏玛之邀参加他为小儿子举行的派对,他4岁的大儿子阿德莱德兴奋地跑到我们身边“秀”英语。正在上幼儿园的阿德莱德不仅爱聊天,还把书包里的作业翻给我们看——都是英文教材,作业也是用英文完成。我们问他幼儿园里不教尼泊尔语吗,阿德莱德说有尼语课,但其他课都是用英语上。夏玛补充说,他上的是普通的幼儿园,而那些国际幼儿园是不教尼语的。听到这里,给人感觉,尼语在学校里反倒像是一门外语课。
同去的好友阿西姆告诉我们,他从小就读的是一所教学质量比较好的教会学校,就是全英文教学的,并且他的父母为给他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在家里也用英语交流。这让记者想起已故前总理柯伊拉腊的侄子小柯伊拉腊博士,他在和夫人打电话时也说英语。在整个尼泊尔上层社会,使用英语已成为一种荣耀和身份的象征。
我们的房东拉纳夫妇,来自沙阿王朝百年世袭首相拉纳家族,可以说是“贵族中的贵族”,英文非常流利。一日与我们家庭聚餐时,拉纳太太问了一个困扰她很久的问题:“中国人如果不用英语,那么自然科学一类的学科又是怎么学的呢?”拉纳太太说,在尼泊尔,没有大量的翻译人才去做“西学尼化”的工作,大量的学术名词和概念在尼语中没有,要想成体系的翻译成尼语需要巨大的工作量,于是尼泊尔知识分子就奉行“拿来主义”,连语言一起整套学过来。拉纳夫妇接着感叹说,虽然东印度公司的背影已然走远,但尊崇西方的意识却在以印度为代表的南亚社会留下深深印记,尼泊尔也无法避免地会出现英语强势、母语弱势的社会现象。
据《环球时报》特约记者观察,近些年这一现象也发生了微妙变化。比如拉纳夫妇的女儿在英国留学,儿子就读于尼泊尔的英国国际学校,但拉纳夫妇为女儿在英国报了中文培训班,给儿子在尼泊尔聘请了中文老师。越来越多的尼泊尔家长意识到让孩子学好中文的重要性。在加德满都外语培训学校比较集中的街区,以往一水儿的雅思托福、日本留学的招牌中,现在“中文培训”的字样越来越多。不只是中国人聚集的商业区,就连去医院看病、去市场买菜我们都经常能碰到中文流利的尼泊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