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园景观微地形空间感知研究

2018-01-24马志刚刘滨谊

山西建筑 2018年2期
关键词:公园景观特征

马志刚 刘滨谊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 200092)

1 公园景观微地形

1.1 微地形概念

微地形是在自然环境或人工模拟自然环境中以岩石、土壤、植物、地被、水以及其他元素进行的微小地形浮雕,它以抽象的形式以及工程技术的手段形成与自然共生的结构,具有生态可持续性,在不同的尺度上创作出与自然和人文生活息息相关的精神场所,具有自身空间可感性与视觉特质。

1.2 公园微地形的类型

城市公园是城市中重要的开放性绿地,具有观赏游憩、科普教育、社会交往、体育健身、防灾减灾在内的五大功能,以功能为主要分类依据,可将城市公园划分为综合公园、社区公园、游乐公园、生态公园、纪念公园五大类,因此微地形类型依据公园类型的不同,可以分为综合公园微地形、社区公园微地形、游乐公园微地形、生态公园微地形、纪念公园微地形五大类。

1.3 微地形的三大特征

1)生态可持续。微地形起伏形成不同的小地形和微气候,为不同动植物群落创造良好的栖息环境。同时动植物的多样性,也大大提高整个公园的生态环境,形成良性循环。雨洪天气,微地形表面的起伏会水进行分流,减缓水流的速度。同时微地形的雨水花园设计,让雨水收集再利用成为可能。

2)抽象形式。城市公园因其空间尺度和交通区位的限制,很难形成气势磅礴的超大地形和大地形,而微地形恰是可以在最大程度对自然地形的抽象和模仿中受到大众的欢迎。微地形的抽象形象,是来源于对超大地形和大地形的天然智慧的思考。

3)精神场所。每座城市所产生的独特性都将为当地居民带来有别于他地的、令他们引以为傲的城市感知[1]。同样,城市中的公园原基地的历史文化因素不同,其所代表精神内涵的也有所变化。微地形所具有的内涵就是对原场地充分利用,或是对场地保留基础上的创新、或者是从某一面对场地文化进行展示、或者是对当地城市肌理的延续。

2 公园微地形空间特征研究

2.1 微地形要素

对微地形要素的研究,主要针对微地形的线条、材质、色彩、坡度、形体、起伏度、高度七个方面展开,其中线条、材质、色彩是从二维视觉界面对微地形要素的旷奥分析,坡度、坡向与起伏度则是从三维空间对微地形进行旷奥度分析。

2.1.1线条

微地形的线条主要有曲线、直线、折线和混合四种。其中曲线微地形所占比重最高,这表明了在微地形空间的营造中,多采用流畅的曲线来模拟天然地形地貌景观,曲线形的微地形表达能贴近自然,营造出浑然天成般的自然式风景,给人感觉更为柔和舒适。

2.1.2材质

以微地形表面覆盖材料为依据对其进行汇总,主要有草皮、石材、木材、砾石以及混凝土等,草皮等属于软质材料,给人感觉更为安全、自然、舒适;石材、砾石、混凝土等硬质材料则多用于交通流线,如道路的铺装等;木材介于两者之间,多与其混合使用。

2.1.3色彩

在微地形的色彩营造上,绿色占比最大。绿色主要是以草坡、草坪等植物材料为主的软质微地形表面;以石质材料为主的微地形表面,取决于石材本身的色彩,以灰色或棕色为主;木材多为褐色,只是颜色有深有浅。此外,由于新材料新技艺的加入,还有很多可供选择的颜色如橡胶的彩色等,这些和谐统一或对比强烈的色彩无疑在视觉感知上丰富了微地形空间的整体景观效果。

2.1.4坡度

大部分微地形的坡度值设计都较小,一是受限于场地的尺寸,有些微地形占地面积本身比较小;二是在微地形的营建中,适宜的尺度感非常重要。一个微地形空间其微地形的坡度值不是固定的,而是随地势、空间用途的不同科学合理的设置。

2.1.5形体

依照微地形的整体形状归纳为五大类,圆锥形、波浪形、下沉式、三角形和混合型。微地形设计中以圆锥形土丘为主,其次是波浪形,这两种微地形更符合自然特征,前者给人安静、闲适的空间感,在心理上容易亲近,而后者则能表现出微地形空间的动感与欢快,会让人觉得轻松,充满活力。

2.1.6高度

微地形的竖向设计普遍较矮,多数在视平线上下,不会给人造成过多的压抑感,但在实际的微地形设计中,微地形给人的高度感并不是绝对的,因为还要考虑到场地的尺寸问题,场地越大,高度随场地的外延而逐渐被摊平。

2.1.7起伏度

在这里起伏度用微地形空间的峰点来表示,峰点越多,地形越复杂,起伏度也越大。在微地形设计中,单一峰点并不常用,一般若场地较小才会考虑。但其他大多都模仿自然山体,采用几个以上凸起地形相互组合,来营造丰富的微地形空间变化。

2.2 空间尺度

2.2.1空间尺度

刘滨谊先生曾提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大门槛:25 m,110 m,390 m,这三个基本尺寸将景观空间场所划分成了3种基本类型,分别对应空间、场所、领域[2]。微地形的空间尺度一般而言是比较小的,而被分割后的空间可以想象则更小了,但这会给人亲切感,让人觉得易于亲近,有利于人们彼此间的交流。

2.2.2最佳视角

最佳视角是从场地内出发,基于人视视角的最舒适或观景效果最好的视觉角度,一般以人的视线平视为0°,仰视则角度为正值,俯视用负角度值表示,如在纪念性景观中,以主要景观节点为驻足点看向纪念主体的视线仰角为7°左右[3]。在微地形设计的最佳仰角视角设计中,以头部轻微抬起为主,幅度范围约2°左右,这种微地形空间给人的感觉既不过分开阔显得毫无遮挡,也没有特别封闭而让人局促不安。

2.2.3D/H值

绝大多数微地形空间的D/H值都大于1,这是因为微地形的设计更多的是为营造开敞型空间,使原本平坦的地形有一定的起伏变化,形成多样的空间尺度,丰富整体景观效果,也给人带来更多富于变化的空间感知与体验。

2.3 空间序列

2.3.1序列组织形式

微地形空间序列的组织形式归纳为线性、点式和面状三种形式,线性序列组织形式在微地形的设计中是最主要的空间序列组织形式,这种方式多与微地形空间中的交通流线相结合,能营造出集使用功能与观赏价值于一体的更为有序、便捷的微地形景观。

2.3.2单元串联方式

微地形空间序列的单元串联方式归纳为对比与重复,对比指的是整个微地形空间内形成的各个内部空间单元差异较大,通过对比能给人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而重复则相反,即为各个内部空间单元间相似度较高,使人感觉各个微地形空间和谐统一,浑然一体。

3 公园景观微地形空间感知旷奥模型构建

基于前文中对微地形空间特征,包括线条、色彩、材质、形体、坡度起伏度、空间尺度、空间序列等进行的一系列分析,这些空间特征作为客观存在对主体产生了刺激作用,从而使主体形成了空间感知。刘滨谊先生将旷奥理论中的感知因子提取为旷度、奥度、自然度[4],本文以旷奥理论为基础,研究微地形的空间感知,也是在研究微地形空间的旷度、奥度和自然度三方面的感知。

总结微地形空间特征和空间感知的分析,构建出微地形空间奥旷感受评价体系(见图1)。该体系包括了两大方面:微地形的空间特征、微地形旷奥感受。微地形空间特征主要围绕微地形空间要素、空间尺度、空间序列三方面对微地形空间特征进行全面解读。微地形旷奥感受是在旷度、奥度、自然度三大感知下的9对空间感受形容词组。

4 微地形空间特征与空间感知关系的验证试验

4.1 数据获取

本文选取5个公园案例作为样本(见表1),对微地形产生的心理感受进行问卷调查,为了保证测试者能较好地理解我们的问卷内容,并排除基于专业背景评价而带来的真实感受评价偏颇等实验误差,调查对象选定为有一定知识储备的在校大学生,被调查人员分为2组进行对照,包括建筑、景观、城市规划等专业在内的专业组16人和除此专业外的非专业组16人,调查方式采用PPT展示静态空间图片及录像播放动态空间视频的形式详细展示各案例样本的微地形空间特征,然后让调查者根据自身感受依次给每个案例的旷度、奥度、自然度下的9组形容词进行评价。最终一共收集到调查问卷32份,对这些调查数据进行有关公众微地形空间的感受分析,研究微地形空间特征与空间感知间的相关性。

表1 5个问卷调查公园案例的空间特征汇总表

4.2 数据结果分析

1)专业组中对各案例中微地形的空间感受评价较为趋同,非专业组中对各案例中微地形的空间感受评价则较为分散,差异明显,这是由于专业组在评价时基于一定的专业背景,对各个形容词的理解从专业基础出发,是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给出的评价,而非专业组对形容微地形空间特征的评价则更多是从自身心理感受出发,即是纯粹感性的评价,而且限于个人的学识、阅历甚至是个人喜好上的不同而导致结果差异较大。

2)从全体样本量来看,人们对各案例中各类微地形的空间感受普遍是连续、有序、人工、有趣、安全、明朗、放松、简单以及开阔,这表明了案例中的微地形空间的特征,一是大多数都能够丰富景观效果,让人感到趣味性更强,给人带来更多变的观景体验;二是微地形空间普遍较为开阔平坦,即旷度较高,且形式简单,让人感觉空间明朗,进而觉得安全而放松,能够没有负担和顾虑地全身心融入其中;三是微地形空间给人感受多为人工建造,有些即使尽量去模仿自然,使用自然式的材料、造型去贴近自然但依然抹不去其人工痕迹,只能说是人工式的自然,这也启发我们去思考在设计中如何保留自然而非一定要人为地去改造自然甚至创造自然。

3)总体而言微地形的线条形式、材质、色彩、形体、起伏度、序列形式、串联方式等这些因素对自然度影响较大,曲线因更为自然给人感觉较为安全,直线简单而放松,折线较为人工且复杂;材质中草坪最自然,木材、石材、混凝土更偏人工;色彩上棕色显得人工而具有一定的神秘性,绿色给人感觉安全而开阔,灰色则略显单调、无聊;其他连绵式的波浪形微地形则更为自然而连续,给人感觉也较为开阔;线形的序列形式连续而有趣,面状的因具有一定的封闭性、领域感而感觉更安全;重复的串联方式有序而安全。

5 结语

在微地形的空间感知所涉及的人体主要的几大空间感知获取途径中,主要以视觉感知为主,本文也是基于视觉特征下,对微地形空间旷奥度的研究。因为空间是多元的,感受的获得也是多方面的,作者希望今后在微地形的空间感受研究上能够突破视觉的界限,更多地在听觉、触觉、嗅觉、动觉等多方感知途径上进行延伸研究。

[1] 邵钰涵,刘滨谊.城市感知——历史与记忆角度的探索[J].景观设计学,2016(4):56-63.

[2] 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3] 刘滨谊,姜 珊.纪念性景观的视觉特征解析[J].中国园林,2012(3):22-30.

[4] 刘滨谊,郭佳希.基于风景旷奥理论的视觉感受模型研究——以城市湿地公园为例[J].南方建筑,2014(3):4-9.

猜你喜欢

公园景观特征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在公园里玩
如何表达“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抓住特征巧观察
一见如故
春天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