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在医学生压力感知与抑郁症状关系间的中介作用
2018-01-24薛晓霞
李 响 朱 妍 孙 晓 王 烈 薛晓霞
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医学生的心理疾病患病率较高,有研究表明,医生较高的抑郁症患病率也可以部分地归因于其在医学院校时期所接受的教育[1-2]。因此,医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对于其自身重要,而且也关系到将来所提供的医疗服务质量。目前,医学教育阶段较大强度压力的负面影响已被研究所证实,包括注意力下降、抑郁和焦虑、人际关系恶化甚至有自杀倾向[3]。韧性是指适应性地克服压力和逆境,并维持正常身心功能的能力与动态过程[4]。研究显示,韧性与压力呈负相关,具有较高韧性水平的个体能够应用积极情绪来缓解压力的消极影响,当面对压力源时,不仅能够快速恢复,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成长[5-6]。研究发现,韧性与抑郁症状呈负相关,并且韧性的培养可以减轻抑郁症状[7]。根据应激交互作用理论,韧性的个性特征可以影响人们对环境的评估过程,进而中介于压力源与压力反应关系。然而,截止目前,尚未发现有研究来检验医学本科生韧性在压力感知与抑郁症状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为此,本研究进行了此次大样本多中心的调研,以检验医学生压力感知与抑郁症状的关系,并探索韧性在压力感知与抑郁症状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采用调查问卷方式于2014年6月横断面调查辽宁省4所医学院校,其中包括中国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辽宁医学院以及沈阳医学院,并从每所院校五年制的每个年级选取4个行政班级的全体医学生,共计2000名,向其分发自填式调查问卷,发放问卷2000份,收回1785份,剔除无效问卷47份,有效调查问卷回收1738份,有效率为86.9%。
1.2 调查内容
(1)压力感知。使用压力感知量表[8](perceived stress scale,PSS),评价压力感知采用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的5点计分法,用以测量受试对象前一个月的压力感受,较高的分值表明较高的压力感受;在压力感知的评价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3。
(2)韧性。使用心理弹性量表-14[9](resilience scale-14,RS-14),该量表是工具之一,评价韧性水平采用李克特量表7点计分,较高的分值表明较高的韧性水平。在韧性的评价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4。
(3)抑郁症状。使用流行病学调查中心抑郁量表[10](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urvey,depression scale,CES-D),该量表包含20个条目,评价抑郁症状采用李克特4点计分,较高的分值表明较严重的抑郁症状。得分16分及以上的受试对象被定义为表现出抑郁症状。在抑郁症状的评价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9。
(4)人口学变量。包括年龄、性别、年级、家乡及父母受教育程度等内容。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确定连续变量间的相关性;根据Baron和Kenny的中介技术检验中介作用,并通过Sobel检验确定中介作用的大小。所用统计学检验均为双侧,显著性水平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医学生基本特征
在收回有效问卷的1738名五年制医学本科生中,男生586名(占33.72%),女生1152名(占66.28%);来自城市的同学1054名(占60.64%),来自农村的同学684名(占39.36%);38.32%的同学父亲和31.86%的同学母亲接受过大学或研究生教育。在1738名医学生中抑郁症状发生率高达70.8%。人口学特征及抑郁症状差异见表1。
表1 人口学特征及抑郁症状差异
2.2 连续变量间的相关性
在1738名医学生中,平均年龄为21.42岁,年龄与抑郁症状呈正相关(r=0.12,P<0.01),与韧性呈负相关(r=-0.09,P<0.01);压力与抑郁症状呈显著正相关(r=0.54,P<0.01),与韧性呈负相关(r=-0.31,P<0.01);抑郁症状与韧性呈中度负相关(r=-0.45,P<0.01),见表2。
表2 连续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及相关性
2.3 韧性在压力感知与抑郁症状关系间的中介作用
(1)分层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第一步控制年龄和性别(模块1),第二步加入自变量压力感知(模块2),第三步加入韧性(模块3)。结果显示,压力感知与抑郁症状显著正相关(β=0.54,P<0.01),解释抑郁症状29%的变化,而韧性与抑郁症状负相关(β=-0.18,P<0.01),解释抑郁症状8%的变化(见表3)。
表3 分层线性回归结果
(2)根据Baron和Kenny的中介技术,由于压力感知的标化回归系数从0.54减少到0.44,Sobel检验(Z=14.27,P<0.001),因此韧性在压力感知与抑郁症状关系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
3 讨论
本研究通过大样本多中心的调研证实,医学本科生的压力感知与抑郁症状的相关关系,韧性在压力感知与抑郁症状关系间可起到中介作用。在控制年龄与性别后,压力感知解释了医学生抑郁症状高达29%的变化。基于交互作用模型,压力可以被视作个体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个体不仅会对环境做出反应,还可以改变和塑造环境[11]。因此,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可以整合有效的干预措施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压力。研究显示,正念训练能有效地减小医学生面对的压力感知[12]。此外,有效的应对策略可以降低压力,而无效的应对策略会导致或加重医学生随后所面对的压力,传统的课堂是教授医学生压力应对策略的可行场所[13-14]。
压力不但与抑郁症状直接相关,而且还通过韧性间接与其相关。本研究发现,韧性部分地中介了医学生压力感知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压力较大的医学生韧性较低,进而与较严重的抑郁症状相关;压力较小的医学生韧性较高,进而与较轻的抑郁症状相关。研究已证实了韧性与积极情绪的关系,这些积极情绪可以缓冲或释放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5]。韧性高的个体具有一系列的心理资源,包括乐观、平静、低神经质和高开放性,这些资源有助于人们在所面对的问题中找到积极的意义,减少消极的情绪[15]。这些意味着除了较少压力感知外,干预措施也可以关注于韧性的培养,而韧性的培养不仅有助于缓解压力,而且还会提升应对策略,从而降低抑郁症状发生率。因此,医学院校相关部门可采取循证的方法提升医学生的韧性水平。有文献报道,在大学生中进行为期4周的韧性教育项目显示,观察组学生与对照组学生相比,其韧性水平更高,应对策略更有效[16]。然而,相关干预研究尚未在医学生群体中实施,有待在未来的研究中加以验证。
4 结语
本研究证实,在医学本科生中压力感知与抑郁症状显著正相关,韧性在压力感知与抑郁症状关系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因此,相关管理部门除了采取减轻学生压力感知外还应培养其韧性,并合理进行心理辅导,以降低抑郁症状发病率。同时,适当的体育锻炼对抑郁及焦虑状况的改善具有一定意义,可为大学生心理状况及其干预措施提供帮助[17-19]。
[1]Dyrbye LN,Thomas MR,Shanafelt TD.Systematic review of depression, anxiety, and other indicators of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mong U.S.and Canadian medical students[J].Acad Med,2006,81(4):354-373.
[2]Thompson D,Goebert D,Takeshita J.A program for reducing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suicidal ideation in medical students[J].Acad Med,2010,85(10):1635-1639.
[3]Afana A,Ghannam J,Ho EY,et al.Burnout and sources of stress among medical residents at Ha mad Medical Corporation,Qatar[J].East Mediterr Health J[J].2017,23(1):40-45.
[4]李海垒,张文新.心理韧性研究综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3):149-152.
[5]Tugade MM,Fredrickson BL.Resilient individuals use positive emotions to bounce back from nega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s[J].J Pers Soc Psychol,2004,86(2):320-333.
[6]Epstein RM,Krasner MS.Physician resilience:what it means,why it matters,and how to promote it[J].Acad Med,2013,88(3):301-303.
[7]Songprakun W,McCann TV.Effectiveness of resilience in individuals with depression in Thailand:a self-help manual o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BMC Psychiatry,2012,12:12.
[8]Cohen S,Kamarck T,Mermelstein R.A global measure of perceived stress[J].J Health Soc Behav,1983,24(4):385-396.
[9]Wagnild GM,Young HM.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of the resilience scale[J].J Nurs Measur,1993,1(2):165-178.
[10]Radloff LS.The CES-D scale:a self-report depression scale for research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J].Appl Psychol Measur,1977,1(3):385-401.
[11]Lazarus RS,Folkman S.Stress,appraisal,and coping [M].New York:Springer,1984.
[12]Warnecke E,Quinn S,Ogden K,et al.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the effects of mindfulness practice on medical student stress levels[J].Med Educ,2011,45(4):381-388.
[13]Flynn M,Rudolph KD.Stress generation and adolescent depression:Contribution of interpersonal stress responses[J].J Abnorm Child Psychol,2011,39(8):1187-1198.
[14]Pereira MA,Barbosa MA.Teaching strategies for coping with stress-the perceptions of medical students[J].BMC Med Educ,2013,13:50.
[15]Fredrickson BL,Tugade MM,Waugh CE,et al.What good are positive emotions in crises? A prospective study of resilience and emotions following the terrorist attacks on the United States on September 11th,2001[J].J Pers Soc Psychol,2003,84(2):365-376.
[16]Steinhardt M,Dolbier C.Evaluation of a resilience intervention to enhance coping strategies and protective factors and decrease symptomatology[J].J Am Coll Health,2008,56(4):445-453.
[17]唐闻捷,郭怡,王小同,等.体育锻炼与大学生抑郁水平、身体自我概念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4):99-101.
[18]王从江.体育锻炼对我国普通大学生抑郁症影响的Meta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3):75-79.
[19]李响,孙晓,王烈,等.医学院校本科生大五人格与焦虑症状的关系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17,14(6):147-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