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7,挺起装备制造的脊梁

2018-01-24耿春芳

中国设备工程 2018年1期
关键词:装备智能发展

特约撰稿人:耿春芳

2017,砥砺奋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昂首迈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书写出一篇篇精彩的中国故事。回首这极不平凡的2017,装备制造业无数个“首次”“第一”“最”的出现,彰显了该领域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开启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映照出强国富民的动人画卷,令人欢欣鼓舞,催人奋进。

现在,让我们一起去重温那些令人骄傲的时刻,继往开来,开拓创新……

环保设备形成全新的业态格局

2017年12月5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地球卫士奖”授予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以表彰他们变莽莽荒漠为郁郁林海的功绩。

2017年是中国环保装备制造产业政策的落地之年。2017年10月,工信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从五个方面对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提出了重点方向:一是强化技术研发协同化创新发展;二是推进生产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三是推动产品多元化品牌化提升发展;四是引导行业差异化集聚化融合发展;五是鼓励企业国际化开放发展。随着国家在大气污染物排放、城镇等方面出台和实施更为严格的节能环保标准,新增和升级改造现有环保设施将会为我国环保装备产业发展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环保装备产业将成为未来几年机械装备制造业的主要增长点之一,包括水处理设备、大气污染防治装备、土壤污染修复装备、环境监测设备在内的整个产业链已率先获得利好。

业界普遍认为,“十三五”期间酝酿的新生态对现有环保设备产业链将产生一定影响,形成全新的业态格局。在新经济常态和产业变革中,智能化理念、环境治理应用体系和装备制造产业深度融合,正在催生环保设备新技术、新模式与新业态。环保设备转型升级趋势已经势不可挡,环保设备行业从传统设备销售转向以专业化、数字化为基础的环境治理综合服务。随着环保装备供需侧的结构性调整和区域性、定制化环境治理解决方案的成熟,传统的“等风来”的环保理念将受到有力冲击。

2017年资本的大量流入从一个侧面印证了环保装备制造行业受到的青睐。据悉,环保设备于2018年将带动超过千亿元的投资,进行黑臭水体治理、农村污水处理、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业用地污染治理,以及PM2.5和臭氧治理等相关设备的发展。对于几年内的市场规模,《意见》指出,10000亿元是这一市场未来4年的目标产值。

形成全新的业态格局,成为2017年环保设备企业的亮点。

轨道交通装备搭乘“一带一路”快车“走出去”

轨道交通,改变世界。2017年6月25日,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兴号”在京沪高铁上双向首发。“复兴号”的出现,意味着中国高铁从最早的“洋基因”“混血”,变成了现在由内而外都是“纯中国血统”了,特别是软件全部实现了自主开发,标志着中国高铁迈出了“从追赶到领跑”的关键一步。

2017年“一带一路”战略,正为推动中国轨道交通行业发展带来全新视角和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国高铁正成为“一带一路”合作项目的领头羊,我国轨道交通产业不断加快国际化的发展步伐。“一带一路”战略区域辐射东南亚、南亚、中亚和西亚等国,并延伸至东欧、北非,这些区域都对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有着迫切的需求,特别是高速铁路、货运铁路以及城市轨道交通。

结合近五年的规模数据,以及轨道交通装备行业的发展前景,前瞻产业研究院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分析报告认为,未来我国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市场销售收入规模有望保持9%左右的增速,到2020年的行业销售收入将达到6725亿元。拥有竞争力的新产品及新技术成为“走出去”必不可少的因素。2017年不少企业都积极布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与此同时,一些领域的中国技术已经从被动引进走向主动输出阶段。未来随着我国轨道交通装备行业技术的不断提高,主要装备的国产化率将会进一步提升,随着装备国产化率的提高,行业成本将大大降低,盈利能力将会不断提升。

《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对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化进行了重要布局并提出了三大重点任务:一是发展高速、智能、绿色的铁路装备;二是发展先进适用城市轨道交通装备;三是构建新型技术装备研发试验检测平台。

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

2017年10月3日,历经50多天,我国“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在南海完成全部海上试验任务,与“蛟龙号”最大的不同是,它的国产化达到95%以上。其浮力材料、深海锂电池、机械手全由中国自己研制。

我国船舶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重点扶持高端海洋工程装备(以下简称海工装备),到2020年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及关键配套设备制造能力明显增强,进入世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先进国家行列,成为世界上主要的配套设备制造国。

2017年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产生了一批填补国内空白的高端产品,实现了自主设计建造;关键设备和系统产业化能力明显增强,骨干企业生产管理水平快速提升。支持了一批骨干船厂建设数字化示范工厂,船舶研发设计、集成制造、全寿命周期服务加快融合,生产组织、现场管理、智能制造水平显著提升。重大产品研发和试验检测平台更加完善。支持自主品牌中速柴油机的研发试验平台建设,形成了性能的可靠性、油耗率、排放、爆压、振动、噪声等核心指标的测试能力,填补了国内空白。实现了我国造船完工、新接订单、手持订单数量连续5年稳居世界第一的好成绩。

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如结构性产能过剩、行业集中度不高、产业综合技术实力亟待提升、船舶配套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新形势下,海工装备市场的未来走势如何?

《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一是发展高技术船舶与特种船舶;二是发展海洋资源开发先进装备;三使提升关键系统和核心部件配套能力;四是提升研发制造基础能力。加快虚拟制造、数据库管理等新技术开发应用,依托骨干企业建设智能示范生产线、智能示范车间、智能船厂等,优化生产流程工艺,促进研发制造服务深度融合。

机器人智能制造的重要载体

2017年9月,京东在上海附近开放了首个完全自动化仓库,让机器和机器人负责管理从卡车卸下的小型货物。11月初,京东物流战略负责人表示,中国电子商务持续增长之际,“我们每年要建数百万平方米面积的仓库,但招聘搬运工和送货员变得特别困难,现在有了机器人,这一问题有望得到解决”。

我国发展智能机器人的速度飞跃。工信部指出,我国在2017年前十个月工业机器人产量已经突破10万,全年产量或将达到12万。下一步,推进机器人产业迈向中高端。

智能机器时代,以数字化技术和智能服务引领行业未来。智能制造是振兴实体经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智能制造的发展,将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缓解我国制造业日益增加的人工成本问题,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真正的智能制造,不是高级自动化,而是要以数据为核心,利用信息技术将数据作用在制造流程的每一个环节并产生价值,实现个性化、定制化、精细化的生产和服务。我国应高度重视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大力开发自主人工智能芯片并形成标准,让新一代人工智能成为信息时代创新驱动的引擎,进而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加速度。

智能汽车从概念走向现实

2017年7月5日,2017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以视频连线的方式,展示了自己乘坐无人驾驶汽车的情景。

作为新兴产业,智能汽车的市场尚未被分配完毕。目前,各国正在积极争夺主导权。传统汽车技术稍显落后的中国,在智能汽车上想要翻盘,面临着诸多挑战。不过,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我国对智能汽车的需求巨大。同时,近年来自主品牌乘用车逐渐崛起,为智能汽车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另外,我国发达的信息产业促进了智能汽车相关产业的发展。据悉,到2018年,中国智能汽车的市场规模有望超过50万辆,辅助驾驶技术将大量得以应用。届时,我国智能汽车市场规模或达数千亿甚至上万亿。

2017年来,传统车企纷纷制定其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规划。如,一汽、上汽、长安、北汽、东风汽车、长安汽车等。不过实现全工况无人驾驶长路漫漫,即使是走在最前面的企业,也在不停测试和验证中。去年10月,谷歌无人车的总里程数已经突破约322万公里,今天仍穿梭在大雨、大雪、大雾环境中。现在,中国也在走这条发展的路,首批智能汽车测试示范区的建设,说明了我国量产高级别智能汽车的决心。

从2018年开始,我国将会陆续有较低级别的智能汽车量产。根据预测2020年,首波自动驾驶汽车热潮将爆发,届时路上将开始出现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量产车。

现代农业机械机遇与挑战并存

2017年9月26日,“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面向公众开放,展会上,中国一拖自主研发制造的东方红—LW4004重型拖拉机与我国众多令人瞩目的其他高科技成果一起亮相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

2017年“一带一路”给了农机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激情。毕竟,如果能够通过国家主推的大平台,搭乘东风,将库存输出到沿线国家和地区,很多农机企业家想想都睡不着。如,阿尔及利亚拖拉机九成是中国山东制造,中国一拖和白俄罗斯明斯克合作,小农机在印度尼西亚颇受欢迎,中联重科向东盟十国推介全产业链产品。

不少国家对中国的农机装备感兴趣,源自于“价格便宜、用起来还可以”,这基本代表了一部分国家的需求导向。这些,恰好能够解决农机行业的最大问题:技术含量低且价格很便宜的库存。

农机行业从来都不缺产品,缺的是创新和技术。虽然同质化现象严重,但是农机人也没忘记自己的情怀和责任,大疆MG-1SAdvanced、MG-1P系列(MG-1P、MG-1PRTK)植保无人机、阿波斯ZP9500水旱两用自走式喷杆喷雾机、高效精量萝卜播种机、高效精准大蒜播种机等一系列新技术、新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这些勇于创新的企业不仅积极营造了农机行业创新向上的氛围,而且在技术上从未停止过前进的脚步,正因为有了他们的坚持,才让农机行业日益朝着更理想的目标前进,在2017年尾,农机人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

医疗器械新技术加速行业变革

2017年10月28日,中国药品监督管理研究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和《医疗器械蓝皮书》编委会联合发布了《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报告(2017)》。这是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第一部蓝皮书。

在医疗器械行业,2017年被誉为是人工智能、大数据、3D打印等为代表的技术融合发展的一年。在新兴技术的引领下,技术的更迭使得医疗器械行业竞争加剧。医疗器械行业迎来新一轮变革,谁拥有最先进的技术,谁就能在这场龙虎争斗中立于不败之地。

物联网技术为数字医疗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人们不仅可以通过APP或者云产品来管理生活,还能通过一系列医疗物联网设备来管理健康。同时,信息化在医疗器械的采购管理、维修管理和资产管理方面逐渐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医疗信息化也让那些致力于资产管理和设备维修的第三方服务机构迎来了发展机遇。

技术的创新其实归根结底也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在当下“患者为中心”的医疗背景下,企业不能只看重利润,而不注重服务质量的提升。当然,医疗器械也同样如此。在激烈的竞争下,医疗器械企业为了寻找新的出路,开始探索新的业务模式。企业从最初仅制造治疗某一种类疾病的设备,发展到能制造一系列治疗该种疾病的设备,到投资与该种疾病有关的医疗机构,再到最后完善一系列产品线,成为该种疾病的治疗设备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

工程机械企业业绩飙升

2017年9月19日,“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排行榜”发布。徐工集团、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12家中国企业榜上有名,首次冲进TOP50俱乐部。

今年工程机械行业的回暖略有耳闻,尤其是挖掘机行业。毕竟“挖掘机”由于太火爆,频繁登上央视的“舞台”。行业如此火爆,企业肯定也不会差。数据显示,今年1~8月,国内挖掘机累计销量超过9.1万台,同比增长101%,已超2014年的全年销量。

“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对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业是一个新的机遇。工程机械制造业的高端化发展关系国计民生,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日常建设到国防发展都涉猎其中,堪称是国民经济生活的重要根基,也无怪乎政府一再强调这一战略举措。

机械行业中,不能不提机床行业。机床被称为工业的“母机”。在连续数年低迷后,今年,我国的机床行业也开始呈现恢复性增长,据中国机床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今年我国机床行业利润显著回升,亏损面呈现缩小趋势。1~7月,全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超过60%,机床工具外贸销售也呈现企稳回升的趋势。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增长离不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也与中国地产行业新增地产项目密切相关,这些都是促进工程机械销售利好的原因所在。相信在国家“中国制造2025”战略指引下,通过工程机械企业与互联网企业的深入合作和不断探索,一定会将工程机械的智能化、移动互联应用做好,朝着基于中国特色的智能应用方向前进。

冶金设备去产能产生新动能

2017年11月30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顾建国与世界钢铁协会总干事巴松交流时表示,钢铁方面,我国全年去产能目标5000万吨,在2017年8月底已经提前完成,促进了市场均衡定价,钢铁价格得以合理回归。

材料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从2016年下半年以来,随着钢铁行业去产能的深入,我国钢铁行业形势一转颓势,积极向好。钢铁行业形势火热好转,对于装备行业的带动效果应该可想而知。要实现生产效益的最大化就需要加强产品质量的品牌化,并不断减少生产成本,提高智能装备的使用率,同时加快机器人的使用,抢抓发展机遇。

2017年钢铁行业在去产能的同时,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转型脱困,提升钢铁产品的档次,研发市场急需的高端钢材。钢铁企业要补短板,研发高端钢材、高附加值钢铁产品,需要科技创新,同样需要一流的冶金装备。因此,2017年冶金装备制造企业纷纷根据钢铁行业转型升级对冶金装备的需求,进行创新和研发,开拓新的市场。

此外,随“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推进,2017年钢铁企业“走出去”进一步深入的同时,也将冶金装备“带出去”。冶金装备制造企业也可以主动“跟出去”,根据钢铁企业在海外建立钢厂对冶金装备的需求进行研发和生产。目前,我国冶金装备制造能力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国内的许多冶金装备是全球一流水平;我国冶金装备企业在研发和制造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完全可以满足钢铁企业“走出去”对冶金装备的需要。

业内人士认为,国产冶金装备“走出去”是我国冶金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新路。

国之重器重大技术装备

2017年4月26日,中国首艘国产航母在大连造船厂正式下水;5月5日,我国自主研制的首架喷气式大型客机C919在上海浦东机场成功首飞;6月28日,海军新型驱逐舰首舰下水仪式在上海举行。这一系列重大技术装备的突破标志着中国国防实力迈向新阶段,象征国家的军事建设迈向一个新的里程碑。

发展重大技术装备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技术经济政策,任重而道远,加强重大技术装备整机及核心系统部件、关键材料的供给能力建设,促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有利于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工程建设。

2017年政府各职能部门、行业协会通力合作、开拓思路,从容应对新时期下经济社会发展对重大技术装备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国家安全重大技术装备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来图加工到自主设计、从单机生产到工程总包的伟大目标,百万千瓦水电机组、特高压输变电设备、连铸连轧成套装备、百万吨乙烯成套设备、海上石油钻井平台、高速动车组等一大批重大技术装备,不仅书写了装备工业的辉煌历史,更为工业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装备智能发展
这些精锐与装备驰援泸定
港警新装备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防晒装备折起来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