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东新区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措施探究
2018-01-24宋春滨
宋 春 滨
上海市浦东新区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措施探究
宋 春 滨
(上海市浦东新区林业站 上海浦东 201210)
在对浦东新区森林资源现状及其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以森林经营为基础,中幼龄林抚育及林相改造为重点,从森林经营技术措施和森林经营管理措施二方面提出了浦东新区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的对策。
森林经营;质量提升;森林抚育;措施
2016年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2次会议上讲话指出:森林关系国家生态安全,要着力提高森林质量,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质量优先。并明确指示要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为全面加强森林经营工作指明了方向。国家林业局也提出:森林质量不高,是我国林业最突出的问题;提高森林质量,关键在于加强森林经营;并提出全面加强森林经营是现代林业建设的永恒主题、主攻方向和核心任务。2016年11月18日,国家林业局在江西省崇义县召开了全国森林质量提升工作会议,提出我国全面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着力提高森林质量与效益,充分发挥森林多种功能,构建健康、稳定、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
上海市浦东新区位于上海市东部,地处我国海岸线中点和长江入海口的交汇处,生态区位十分重要。为了保障上海市的生态安全,浦东新区根据《上海市林业发展规划》《上海市绿地系统规划》等,先后实施了沿海防护林、水源涵养林、污染隔离林、环境保护林、外环线等通道绿化林、生态片林等林业绿化工程,全区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和森林覆盖率均实现了较快增长。由于历史等多种原因影响,全区森林资源呈现出林相单一,单层林多、复层林少,纯林多、混交林少,龄组结构不合理、幼中龄林比重达、近成过熟林少等特点,全区森林低质低效林面积大,林分结构简单,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差,森林景观不丰富,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不强,现有森林资源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态需求。根据浦东新区国土资源现状,继续较大幅度增加森林面积的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因此,从森林经营的角度考虑,如何提高森林质量显得更加重要,也更为紧迫。
1 浦东新区森林资源概况
根据《上海市浦东新区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报告》(2017年),截至2017年底,全区林地面积20508.25公顷,森林面积18088.39公顷,森林覆盖率14.94%,乔木林蓄积106.80万立方米。
林地面积按地类分,有林地面积15540.15公顷,占林地总面积的75.78%;疏林地面积 100.79公顷,占 0.49%;灌木林地面积4397.75公顷,占21.44%;未成林地面积 444.14公顷,占2.16%;苗圃地面积15.65公顷,占 0.08%;各类迹地面积 9.77公顷,占 0.05%。按功能分,公益林地面积16329.65公顷,占全区林地面积的79.62%;商品林地面积4178.60公顷,占20.38%。乔木林地按龄组分,全区乔木林面积15256.43公顷中,幼龄林8644.35公顷,中龄林4920.70公顷,近熟林912.18公顷,成熟林643.47公顷,过熟林135.73公顷。乔木林按混交情况分,纯林或相对纯林面积11060.16公顷,占乔木林面积的72.50%;混交林面积4196.27公顷,仅占27.50%。
2 浦东新区森林资源特征
2.1 森林面积比重较大,单位面积蓄积量相对较低
全区森林面积18088.39公顷,占林地面积的88.20%,但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只有70.0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81.5%。
2.2 中幼龄林多,近成过熟林少
全区中幼龄林面积13565.05公顷,占乔木林的88.91%;近成过熟林面积1691.38公顷,占乔木林的11.09%。中幼龄林比重偏大,近成过熟林比重偏小,林龄结构不够合理。
2.3 低产低效林多,优质林少
全区低效林约3000公顷,占有林地面积的19.3%,此外全区还有疏林地面积 100.79公顷,低产低效林面积比重较大。
2.4 纯林或相对纯林多,混交林较少
乔木林中,纯林或相对纯林面积占乔木林面积的72.50%;混交林面积占27.50%;且现有林分以单层同龄林为主,复层异龄林较少,林分的稳定性、抗逆性和生物多样性较差。
2.5 一般树种较多,彩色珍贵树种较少
全区造林树种仍然以樟树、水杉、女贞、杜英、木兰类等为主,乡土阔叶树种、彩色和珍贵树种偏少,森林彩色度不够丰富,森林景观效果一般,树种结构不尽合理。
3 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措施
为提高森林质量,浦东新区的森林经营应坚持近自然经营理念,以“调整结构、提高质量、提升服务功能”为目标,从数量的增加转移到稳住数量、提高质量上来,应以森林经营为基础,中幼龄林抚育及林相改造为重点,从森林经营技术和森林经营管理二方面着力推进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
3.1 森林经营技术措施
3.1.1疏伐培育
对象为郁闭度0.8以上的中幼龄林。根据森林生态位和林木竞争原理,通过调查分析林分结构和林木竞争关系,合理确定保留木与疏伐木,伐除或移植部分非目的树种,移植疏伐强度一般控制在25%-40%。通过周期性移植疏伐措施,调整林分密度来促进保留木生长发育,使移植疏伐后的森林形成林冠梯级郁闭的复层异龄林,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和完整性,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防护功能。
3.1.2补植补造
对象为郁闭度小于0.4的乔木林分、无特殊景观需求的乔木林地、无特殊需求的灌木林地等。按照生态位原理,人工补植部分目的树种,形成层次丰富、树种多样、功能完善、富于变化的复层混交林分,以达到相对稳定的人工植被群落为主要目的。在空间配置上,力求多样化,乔、灌、草结合,使不同类型林分的景色能不规则地交替出现,给人以“步移景异”的感觉;在时间配置上,应按照植物生态习性,集中成片配植不同季相的树种,做到四季有花、四时有景。体现植物风格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多样性等三个多样性。
补植后乔木总株数不少于每公顷650株,林分郁闭度达到0.5-0.6,且分布比较均匀。
3.1.3景观优化
对象为提供生态休闲为主的林地、城市及靠近城市的道路河流绿化、骨干绿道等。通过疏伐、补植等多种措施相结合,采用常绿树种为基调树种,适当增加彩叶树种和花灌木的比例,形成四时常绿、四季有花、色彩丰富的森林景观,烘托出欣欣向荣的商都文化氛围。
生态休闲为主的林地,以保护现有森林植被为主,适量布置游憩设施、服务设施、公用设施和管理设施等基础设施,供市民林间漫步、踏青,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享受清新的空气和恬静的环境;随个人兴趣于途中玩耍游乐,研究和观赏繁多的植物和鸟类。
在骨干绿道、交通岛、互通立交和主要入城口周边的林地,结合微地形塑造,运用大色块花灌木或疏林草坪式配置,以植物造景为主,乔、灌木丛植和散植、点种相结合,并缀以山石、小品和标志性雕塑,形成通透疏朗、特色鲜明的景观效果,建成绿色通道工程的亮点。
河岸防护林地,根据河流的自然特点和分布,突出生态功能,兼顾景观效应,调整护岸林树种结构,补植根系发达、萌蘖力强、遮拦雨量能力强、生长稳定的灌木树种,适度增加休闲游憩设施,增加居民生态休闲活动空间,实现水清、岸绿、景佳的目标。
3.1.4林层调整
对象为生态防护功能为主的单层林分。强调生态空间区域的融合和市域的贯通,围绕保护生态环境,恢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目标,突出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提供通道等功能。对生态防护功能为主的单层林分开展疏伐非目的树种、补植耐阴亚乔木、灌木树种等营林措施,逐渐形成上层以阔叶乔木为主、中层配植亚乔木及灌木、下层有丰富地被草本的复层异龄混交林,达到改善林内气候和土壤条件,增强林木的抗逆能力,加速其演替进程之目的。
护路林根据道路不同等级,合理疏伐部分干形不正、生长不良、景观一般的乔木树种,根据护路林配置模式,补植目的树种,做到四季常青,四时花香。重点推荐树种有合欢、榆树、女贞、三角枫、夹竹桃、八角金盘、毛杜鹃等乔灌木色彩树种。
护岸林选择耐水湿、根系发达、碳储量高的耐阴树种及观花、观叶、观果乔木树种,生态、美化、护岸兼用亚乔木、灌木树种,增加林下植被覆盖度和生物量,提高林带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和净化污染物质的能力。重点推荐树种有柳树、桂花、广玉兰、女贞、鸡爪槭、乌桕、碧桃、红叶石楠、八角金盘、山马杆等乔灌木色彩树种。
3.1.5更新修复
更新修复对象包括遭受病虫害或其他各类灾害危害,危害程度达到中等及以上、除经济果林之外的各类林地。
清除遭受病虫害、风折、风倒、雪压、雪折等受害林木个体,集中进行除害化处理,保持林内卫生良好状况,防止二次灾害的发生。
补植生长快、耐烟尘,抗污染、病虫害少、树姿优美、观赏性强的乔木、亚乔木和灌木树种。构建多层次的人工植物群落骨架,促进林分生态功能的恢复,有效抵御病虫危害。
重点推荐树种有:广玉兰、合欢、女贞、桂花、朴树、无患子、乌桕、三角枫、中山杉、雪松、罗汉松、孝顺竹、西府海棠、红叶石楠、金樱子、结香等乔灌木色彩树种。
补植后乔木总株数不少于每公顷450株,林分郁闭度达到0.4~0.6,且分布比较均匀,无大于25平方米林中空地。
3.2 森林经营管理措施
3.2.1实行目标考核
按照建立完善领导干部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目标责任制,把森林质量提升纳入乡镇(街道)、村(社区)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实行党政同责。结合贯彻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以及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离任审计制度,建立健全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完善相关考核办法。
3.2.2开展监督检查
要结合森林城市建设,开展森林质量提升督导,及时通报督导情况,增强各级各部门的紧迫感。积极开展中幼龄林抚育、低质低效林改造成效监测与检查。完善全区森林资源年度监测更新机制,切实开展好森林资源年度档案更新和实地补充调查,健全完善森林质量信息化平台。
3.2.3加强队伍建设
一是抓好基层特别是乡镇林业技术人员的林业技术培训,提高素质,建立一支适应林地经营管理的技术队伍。二是建立长效的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林业管理技术体系和组织体系,实现上下联动、职责明确、高效运转的林地管理模式,各级林业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林业建设的技术指导和服务。三是结合市区两级开展的森林资源年度监测工作,实现林业网格化巡查,提高基层林业工作队伍的能力。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森林抚育规程(GB/T 15781-2015)[S].2015.
[2]上海成事林业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上海市浦东新区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成果报告(2017年)[R].2017.
[3] 彭镇华.上海现代城市森林发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4] 达良俊,杨同辉,宋永昌.上海城市生态分区与城市森林布局研究[J].林业科学, 2004,(4).
[5] 孟祥江,何邦亮,王蕾,等. 重庆市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对策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2017,(增刊).
2018-08-24
S757.1
B
1004-7743(2018)04-00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