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山县油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探讨

2018-01-24黄良华申屠惠良吴柏林蓝小清

自然保护地 2018年4期
关键词:常山县常山油茶

黄良华 申屠惠良 吴柏林蓝小清



常山县油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探讨

黄良华1申屠惠良2吴柏林3蓝小清4

(1 浙江省常山县林业局 324200;2 国家林业局华东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 浙江杭州 310019; 3 浙江省龙游县林业局 324400;4 浙江省武义县正合林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321200)

概述了常山县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油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油茶管理粗放、良种化进程缓慢,基础设施落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结构单一、综合利用率不高,科技投入不足、企业缺乏创新,产业合作意识淡薄、人才资源严重缺乏等主要问题,并从以“一核、二园、三大基地、四大园区”为发展布局、以“提升一产、主攻二产、发展三产”为发展思路和加强科技创新、建设较完善科技体系方面探讨常山县油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油茶产业;现状;可持续;发展;战略

油茶()为山茶科山茶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栽培面积达302万hm²,占我国木本油料面积的80%以上,年产茶油20余万吨。茶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极高,是世界上四大木本食用油之一,享有“东方橄榄油”之美誉。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茶油生产和消费迅速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油茶产业作为常山县的主导产业之一,在县域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重视和发展油茶产业,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对于促进常山县食用油料生产,缓解耕地压力,保障食品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常山县油茶产业发展现状

常山县地处浙江省金(华)衢(州)盆地西部、钱塘江源头,属山区县,素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称。全县区域总面积10.977万hm²,林业用地8.298万hm²,森林覆盖率71.25%。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温度适宜,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十分适宜油茶生长。油茶是常山县主要经济树种,全县拥有油茶面积1.8万hm²,占全省油茶总面积的11.3%,位居第1位;常年油茶籽产量5000吨,占全省总产量的11.8%,位居第1位。全县现有油茶加工企业70多家,其中具有精制油加工能力的有12家,年加工能力1万吨(油茶籽)。2001年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油茶之乡”,2007年“常山山茶油”被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授予“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7年获评首批全国木本油料特色区域示范县。2014年山茶油、胡柚和食用菌一起被列为“常山三宝”。一直以来,茶油是常山县传统的优势农产品、拳头产品,山区农民收入的主要经济来源。2016年,油茶产业总值达4亿元,占全县林业总产值的60.5%,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20.6%。常山县油茶产业初步形成了一、二、三产协调发展,产业规模健康扩张的良好局面,成为常山县的一大支柱产业和农民致富奔小康的经济增长点。

1.1 油茶资源丰富

常山县油茶资源丰富,分布广。油茶面积列各树种之首,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6.4%,占林业用地的21.69%,占经济林面积的59%,油茶重点产区占80%。根据2016年常山县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全县14个乡镇(街道)、县林场、油茶研究所皆有油茶分布,油茶总面积1.4584万hm²(不包含林下油茶和零星油茶面积),其中2700hm²以上乡镇2个,即芳村镇和新昌乡有油茶面积6519hm²,占全县油茶总面积的44.7%。

1.2 油茶良种选育具有较好的基础

1963年,常山县成立了全国首家油茶研究所,为省科委直属。1965年承办了全国油茶科研协作组会议。借此东风,常山油茶研究所在中国林科院亚林所的技术指导下,开展油茶良种选育工作,并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

(1)建立油茶良种基因库。多年来,常山县油茶研究所在油茶优质资源选择与收集的基础上,建立实生种子园、母树林、示范林及采穗圃,保存当地油茶的种质资源。

(2)重视油茶良种资源的引进。常山县林业部门高度重视良种选育和良种资源引进,丰富油茶种质资源。从2009年始,主要引进的油茶良种有:长林系(长林40号、4号、3号、53号、18号、23号、27号、166号、21号、55号)和亚林系(亚林1号、4号、9号),2010年在油茶研究所和县林场的基地上建立良种采穗圃10hm²。

1.3 油茶培育水平显著提高

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县建成油茶丰产栽培示范林基地666.667hm2,产油量可达450kg/hm2以上,单位面积产出大幅度上升,经济效益显著增长。

(1)开展油茶低产林改造。2009年以来,常山油茶又迎来了新的高速发展时期,以省油茶产业提升项目、林业特扶项目、油茶示范县项目等三大项目为支撑,大力推行油茶低产林改造,加强培育管理,全县实施油茶低产林改造面积达6000hm²,产油量达300kg/ hm²以上。

(2)推广应用良种造林。近年来,全国为实现粮油战略储备,全面发展木本油料。常山油茶研究所充分利用油茶良种资源和技术优势,每年繁育长林系优质良种苗木100万株,为全省油茶造林提供优质苗木。

(3)建立油茶综合示范园区。2010年,常山县按照浙江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标准,根据常山县林业特色,建立常山县油茶产业综合示范园区。综合园区集科研、教学、生产、示范、休闲观光于一体,全面提升油茶产业的综合效益。目前已建成示范区350hm²。

1.4 油茶加工业蓬勃发展

常山县茶油加工业从原来的作坊式生产逐步向精炼化转变,逐步走向规范。据统计,全县现有油茶加工企业70多家,其中具有精制油加工能力的有12家,年加工能力1万吨油茶籽。油茶加工企业中有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6家。2016年全县茶油加工企业年加工茶籽7000余吨,生产茶油1800余吨,销售额达2亿元。随着茶油加工企业的快速发展,本地原材料已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加工的需求,从原来的原材料输出型转变为输入型,并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县油茶加工企业每年从周边地区收购茶籽约5000吨。

1.5 油茶三产初现雏型

油茶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旅游、服务、流通等行业的发展。常山县委县政府充分做好“油茶”文章,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积极引导以油茶观光为主要特色的生态休闲旅游。尤其是县城东北部油茶主产区的芳村镇、新昌乡,近年来大力推进油茶大道、国家油茶公园建设,走“油旅”结合之路。2016年全县油茶产区以黄塘油茶主题公园(AAA景区 )、“ 郭塘游乐园 ”等为代表的农家乐有60余家,三产产值达1亿元。

2 油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油茶管理粗放,良种化进程缓慢

常山县现有油茶中,老残林比重偏高,大部分属多代萌生林,产量不高或基本没产量占35%。当前的油茶林大部分属20世纪60~70年代实生种子播种或实生苗造林,后代变异大,产量低,占88.9%;80年代初期经过油茶综合低产林改造,为油茶的增产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随着油茶进入老龄期(衰果期),产量下滑。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采用选育的良种造林,面积约2000hm²,占11.1%,占比仍然很小,良种化进程缓慢。

2.2 基础设施落后,生产成本提高

现有油茶大部分分布在山区村,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青壮年劳动力缺乏,致使茶果的采摘成本过高。据了解,在油茶采摘旺季雇佣工日工资150~200元,或雇主与雇佣工实行茶果分成,五五开或四六开,仅这一项就占毛收入的50%左右。

林区道路作为一项基础设施,已经成为制约油茶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常山县现有林区道路700千米,作业便道850千米,道路布局不合理,且等级低,路况差,桥涵构造及配套防护设施缺乏。在实施山林承包到户后,林区道路建设缓慢,未建立有效的养护机制,年久失修,已呈现退化趋势。

2.3 产品结构单一,综合利用率不高

近年来,常山县油茶综合加工利用水平有很大的提高,但是油茶的加工利用大多未超出传统产品的范畴,主要集中在食用油,产品单一,产品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在高等级的保健茶油炼制、化妆品茶油的开发、茶皂素的提取、茶籽饼和茶壳综合利用等技术工艺上还存在短板。

2.4 科技投入不足,企业缺乏创新

企业缺乏与科研院所合作的意识,科技创新观念落后。设备陈旧,技改资金投入缺乏,研究开发新产品的能力弱,导致工艺技术改进一直停留在原有水平。不注重新产品的开发,品牌意识不强,名牌产品少,缺乏市场竞争力。

2.5 产业合作意识淡薄,人才资源严重缺乏

目前常山县有油茶协会、专业合作社55家,油茶经济组织和协会覆盖面达60%,但协会之间、企业之间及企业与协会之间缺乏协调沟通,各企业在原料争夺上互相“抬价”,在市场销售上“压价”,在生产管理与技术上相互封锁,产业合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增加。企业管理层文化层次不高,家庭式管理方式较为突出。同时企业不重视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引进,人才资源缺乏,和中间技术力量的培训,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壮大。

3 常山县油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根据常山县油茶产业的现状、特点,分析油茶产业发展的优势和诸方面的因素,按照“提质增效”的总要求,提出了总体目标:到2020年,初步建成油茶资源丰富、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结构稳定、产业配套、优质高效的常山油茶产业良性发展格局,实现“增加油茶资源总量、延伸油茶产业链条、弘扬油茶产业文化”的总体目标,基本满足社会经济对常山油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3.1 以“一核、二园、三大基地、四大园区”为发展布局

“一核”:就是一个油茶核心区。核心区由新昌、芳村、大桥头、东案、招贤5个乡镇组成,以过境的黄衢南高速公路为轴,现有油茶0.994万hm²,占全县油茶总面积的68.15%(不含林下油茶)。着力扩大油茶资源总量,提升油茶资源质量,完善基础设施,发展油茶至1.333万hm²。

“二园(馆)”:就是建立油茶博览园(馆)与油茶物种园。结合国际慢城规划,充分利用慢城的生态优势和休闲旅游区位优势,在慢城区块建设油茶博览园(馆)。在国家油茶公园内,选择合适的位置,以收集、保存、栽培、驯化、育种以及利用油茶物种等为目标,建设公园式的油茶物种园。

“三大基地”:就是良种采穗基地(圃)、标准化育苗基地和油茶森林食品示范基地。建设10hm²油茶良种采穗圃,2hm²标准化育苗基地,年培育优质油茶容器苗100万株,实现标准化育苗。建设千亩油茶低产林改造示范基地,建成省级油茶森林食品示范基地。

“四大园区”:即油茶加工园区、油茶交易园区、油茶观光园区、油茶高产示范园区。

油茶加工园区:依托二都桥工业园区,培育油茶高科技加工企业,建立“中部油茶高科技加工园区”。

油茶交易园区:以油茶交易中心建设为核心,结合油茶博览园(馆)建设,统筹推进油茶产业“四大中心”建设(全国油茶产业协会平台交易中心、价格指导中心、集散中心、文化中心)。

油茶观光园区:以建设国家油茶公园为契机,以保护和改造利用丰富的油茶资源为前提,以油茶低产林改造为主要手段,逐步扩大培育油茶群落,建立以油茶为特色,旅游、休闲和农家乐相结合的“东北部油茶观光园区”;争取把油茶公园打造成国家AAAA级景区。

油茶高产示范园区:在县域西南部的球川、白石、同弓等地,重点建设油茶良种推广造林基地,建成“西南部油茶高产示范园区”。

3.2 以“提升一产、主攻二产、发展三产”为发展思路

3.2.1精心培育一产,全面提升油茶资源的质量

实施油茶分类经营,着力提高资源供给质量和能力。油茶资源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是整个产业化的源头。要强化油茶资源培育,因地制宜实施油茶分类经营,确保油茶资源的持续健康发展。

(1)实施油茶低产林改造工程。根据常山县油茶分布现状,对油茶资源进行分类。按不同类型,采取不同技术措施。通过改善油茶生境条件,改造油茶低产林林相,改良油茶品种等措施,全面提升油茶的经营水平。到2020年,改造油茶低产林0.667万hm²,茶油产量达300kg/ hm²以上。

(2)实施油茶种苗工程。为加快常山县油茶产业的发展,必须实施油茶种苗工程。推进油茶种苗生产良种化、规范化、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以常山油茶研究所为中心,到2020年,建成油茶物种园20hm²,良种采穗圃10hm²,标准化育苗基地2hm²,年生产优质油茶容器苗100万株。

(3)实施油茶造林良种化工程。加快油茶良种推广造林基地建设,着力扩大油茶后备资源总量。到2020年,新建油茶良种推广造林基地0.333万hm²。

(4)建立油茶丰产林示范工程。加快油茶丰产示范林工程基地建设,应用油茶高效丰产培育技术体系,建设油茶良种推广造林基地0.333万hm²。产量提高5-10倍,单产稳定在450~750kg/hm²。

3.2.2主攻二产,全面提升油茶综合利用率

(1)培育龙头企业。把培育龙头企业作为产业发展的突破口,注重引进带动能力强、产品附加值高、辐射面广的企业。按照扶大、扶强、扶优的原则,重点培育加工开发水平高、市场开拓能力强的油茶龙头企业(10家以上),延长产业链,到规划期末油茶深加工年产值达5亿元以上。

(2)加快兼并重组。要提升常山县油茶加工业在全省甚至于全国的地位,必须加快企业兼并重组的步伐,改变现有油茶加工企业低、小、散的格局。一是要出台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二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航母”级的油茶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全县油茶加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使县域内的油茶精深加工再上一个层次,产业链进一步延伸,解决茶农增产不增收的难题。

(3)实施品牌战略。加大宣传力度,实施品牌强企战略,打响“常山山茶油”品牌,努力把常山打造成全国油茶产业发展新高地。

(4)鼓励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和技术创新,把技术创新机制引入加工企业,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油茶产品附加值,提升油茶产品的科技含量,实现油茶加工产品质的飞跃。

3.2.3发展三产,全面提高油茶生态文化效益

按照油茶资源的分布特点和特色,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确保油茶生态文化旅游能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合理开发、有效利用。发展目标为:新建1个国家油茶公园、1个油茶博览园(馆)、3个油茶物种观光园、2个油茶特色小镇、1条油茶大道。精心打造“东北部油茶观光园区”,争取年接待旅游人数达10万人次,油茶生态文化旅游产值达到2亿元。规划期内游客数量增长率15%左右,旅游收入增长率20%左右。

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全社会关注油茶产业的发展,充分认识油茶产业发展在打造生态屏障和绿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广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油茶产业建设,扩大融资渠道,实现对油茶产业的多元化投入,加快油茶观光园区主要景点的餐饮住宿、会务商务、休闲购物等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油茶主产区的旅游品味。二是重点发展以油茶为主要对象的商贸服务业,打造油茶工艺品商业街。三是要以项目为支撑,整合项目政策和资金,向油茶观光园区倾斜,加快“四个中心”场馆建设和观光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四是拓宽融资渠道,开放市场引入资本,建设油茶观光园区景观项目,重点打造以“国家油茶公园”“油茶博览园(馆)” “油茶物种园”“油茶特色小镇”为依托的具有常山特色的森林旅游业。五是以建设“四大中心”为契机,突出油茶在常山城市建设的特殊地位,用油茶的文化寓意来提升城市品位,用油茶特有的文化气息来陶冶人们的情操。精心提炼油茶文化,结合慢城规划,以油茶博览园(馆)建设为主线,布局“油茶花园”“油茶根雕园”“ 常山油茶王”等油茶特色小景点,并串点成线构建具有一定油茶文化内涵的城市景观。

3.3 加强科技创新,建设较完善科技体系

以提高油茶产业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为目标,加强科技投入,建立完善的投入机制、人才机制,探索新型的管理机制,促进油茶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油茶产业发展的科技贡献率。提升山茶油质量检测水平,加快建设省级山茶油质量检测中心,建立山茶油质量检测体系,把常山山茶油质量标准作为“常山山茶油”品牌唯一的质量控制标准。以检测促监管,使常山山油成为“放心油”。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提高油茶精深加工水平,开发高科技新产品,延长产业链,增加经济效益。

[1] 王斌,王开良,童杰洁,等. 我国油茶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 林业工程学报,2011,25(2):11-15.

[2] 周凯,印中华,孟宇微. 浙江省油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 林业经济问题,2013,(1).

[3] 李清平. 我国油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分析[D]. 森林可持续经营与生态文明学术研讨会,2008.

[4] 蔡新玲,徐建敏,姚建林,等. 安徽省油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 安徽林业科技,2015,(3).

[5] 史小华,彭佳龙. 浙江省仙居县油茶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探讨[J]. 江西农业学报,2008,20(7):171-172.

[6] 唐陆法,丰卫忠,陈军. 淳安县油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 中国林副特产,2011,(4):93-96.

[7] 国家林业局华东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常山县油茶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09-2020年)[R]. 2008.

[8] 常山县志编纂委员会.常山县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2018-06-09

黄良华(1964 -),男,浙江常山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科技推广工作。

S794.4

B

1004-7743(2018)04-0037-05

猜你喜欢

常山县常山油茶
拔野葱
常山和常山碱的药理作用及减毒研究进展△
学生作品展
让评论在县级纸媒有效落地响亮发声——以《今日常山》为例
油茶芽苗嫁接育苗技术
高产油茶的整形修剪技术
永胜油茶的深情厚意
“四化”举措做大做强油茶产业
衢州市常山县天马一小
常山县天马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