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科学种田运动探析

2018-01-24宰波

山西档案 2018年6期
关键词:大队农业

文 / 宰波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农业生产领域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科学种田运动。科学种田以毛泽东倡导的“农业八字宪法”即“土、肥、水、种、密、保、管、工”为指导思想和主要方法,涵盖农业生产相关的良种选育与推广、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革新耕作与栽培技术三个方面,为促进作物高产、稳产以及农业发展提供了科学方案。目前学界关于科学种田的研究成果较少,笔者拟对这一重要事件进行探讨,以期深化对新中国农业发展道路的认识。

一、科学种田的方法

(一)良种选育与推广

“种”即选育和推广良种,是作物生产和农业丰收的首要措施。福建省闽侯县杨厝大队因选育和推广水稻良种闻名全国。他们在引进早稻品种“矮脚南特”的同时,创造性地将早稻品种“珍珠矮”改良为高产、稳产的晚稻品种,从而实现了双季水稻矮杆良种化。该地还积极进行新品种优选,为良种更新换代做好准备。甘肃省将推广良种称为“种子革命”,仅1970—1971年推广的玉米、小麦、高粱等作物良种就达到51个,有力推动了农业生产良种化。静宁县杜河生产队引入的冬小麦品种“燕红”、玉米品种“金皇后”、红高粱品种“二节红”等,使粮食作物产量实现飞跃,改变了生产落后的面貌。[1]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的大佘太公社建立了以公社为主、大队为辅的两级良种供应体系。其中公社良种场由公社党委研究决定繁育计划,严格执行种子繁育操作规程。到1976年,公社良种场共繁育出良种200余万斤,占高粱、小麦、谷物、马铃薯等作物良种供应量的50%以上。[2]

(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土、肥、水”是指改良土壤、合理施肥和科学用水,旨在改善生产条件以提高产量。改良土壤的主要途径是深翻,目的在于促进土壤熟化。“深翻一寸,强似上粪”,兼有增强土壤蓄水能力等作用。河南省许昌县宋庄大队创造出“熟土、肥料、生土三集中”翻土法:把第一行的表层熟土翻至一旁,将下方的生土与肥料混合搅拌后放回原来位置;然后翻开第二行的熟土并覆盖在第一行的生土之上。依次深翻,保持土层次序不变的同时达到了改良土壤的效果。[3]

合理施肥是提高产量的关键。河北省交河县魏庄大队组建了常态性的积肥专业队,运用传统方法开发农家肥资源:一是高温沤肥,把麦秸、玉米杆转化为秸秆肥;二是兴办集体养猪场并鼓励社员养猪以增加肥料供应,“队繁队养、户繁户养”的模式使集体养猪数量达到42头,所有家庭也实现每户一猪。由于广开肥源,每亩农田可施肥6车。[4]

(三)改革栽培与耕作技术

“密、保、管、工”分别指合理密植、植物保护、田间管理和革新耕作工具。合理密植是充分利用有限的耕地面积提高作物产量。砚田大队传统方法稀植的水稻籽粒饱满,但稻穗少,总产量低。部分群众错误地认为密植就是“越密越好”,结果造成禾苗发育不良。由此,他们认识到只有科学、适度地密植才能丰产。福建省龙海县黎明大队的实践证明,合理密植比传统方法种稻亩产高51斤。

植物保护是指抵御和消除病虫害。广东佛冈四九公社不仅创造了增强秧苗抗病能力的“防寒育秧法”,还从当地200多种草药中提炼有效成分,熬制出十多种水稻虫害防治药物。浙江淳安文昌大队总结出“冬季‘三光’除虫娘,翻耕滴油除虫苗,把住秧田灭害关,防好治早保大田”[5]病虫害防治经验,有效控制了常见的病虫害。

田间管理是科学种田的重要环节,民间素有“三分种、七分管”的说法。田间管理不是一项单独技术,而是灌溉、施肥、植物保护等各种措施的综合运用。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作物产量。河南省偃师县岳滩大队因天气异常导致小麦播种十分仓促,经过后期精心管理,实现平均亩产516斤,达到当地高产水平。

二、科学种田的特点

(一)党和国家直接推动

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特殊政治环境下,党和国家采取有力措施,维护和发展农业生产,使科学种田持续开展并掀起高潮。这一时期科学种田运动的蓬勃发展,分别与党中央在农业生产领域的数次重要活动相对应:一是1970年8月,党中央在山西昔阳召开北方地区农业会议(参会代表不限于北方地区);二是1972年至1973年,周恩来主持对包括农业在内的国民经济进行调整;三是1975年邓小平主持的经济整顿期间,在昔阳召开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四是1976年12月召开第二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和1977年11月召开普及大寨县工作座谈会。这些举措尤其是专门召开的农业会议无不强调重视农业生产和粮食高产、稳产的意义,直接推动了科学种田的发展。

(二)以科学实验为关键步骤

科学实验是毛泽东倡导的“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三项伟大革命运动”之一。[6]676全国农村普遍建立了科学实验机构,大队有农科站,生产队有农科组。在人民公社统一安排下,各大队、生产队划出部分农田作为实验基地。品种引进、土壤改良等一切措施都要经过实验才能采用和推广。广西田阳县隆平六队在实验田中对用水、露田、晒田、施肥等各个环节进行反复研究,使栽培与耕作方法更加适合本地气候、土质特点,积累了水稻亩产突破千斤的经验。山东掖县王贾大队引进良种时采用“小区实验”和“基点示范”相结合的方法,即先在单个实验区进行反复实验,再选择四个有代表性的示范基点进一步实验,体现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山西大寨坚持“小田试验,大田推广,先试验,后推广”,对新的增产措施进行连续、多点、反复实验,直至掌握规律为止。

(三)以生产实践为知识来源

科学种田运用的知识并非专业机构的研究成果,而是来源于群众在农业生产中的经验和实践中的新发现。广西田阳县田州公社农民经过反复实践,大都掌握了螟虫、卷叶虫、蚜虫、等虫害的防治方法。兴城大队的刘绍敏长期坚持实地观察,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报虫害的时间和类型,方便群众提前防治。河南新乡地区群众经过长期摸索,将良种选育、合理密植、科学灌溉、适度施肥相结合,总结出小麦“千斤不倒”的抗倒伏高产经验。山西大寨群众经过多年实践,在科学施肥方面颇有心得:坡地阳面施冷性肥,阴面施热性肥,粘土施炉渣肥,沙土施坑土肥,玉米多施氮肥,谷物多施羊粪,实现了作物和土壤“各得其所”,不同种类的肥料“各尽其用”。[7]

(四)以群众运动为开展方式

科学种田是以群众运动方式开展的。普通群众虽然文化水平较低,但是如果掀起群众性的运动,就可以发挥出智慧广、力量大、生产经验丰富的优势,促进科学种田的发展。北京通县在科学种田的各项工作中都组织了群众性的“大会战”。例如,植物保护工作实行“群测、群报、群防、群治”,迅速将群众测报点和测报员数量分别增加15.2倍和23.9倍,形成了有效的病虫害测报网。[8]广西的生产队农科组有15万多个,仅妇女农科组就达4万多个,人数超过33万。

三、科学种田的作用

(一)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科学种田是在毛泽东“农业八字宪法”指导下开展的。毛泽东在领导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建立起崇高威望,他的提倡使科学种田成为农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极大地提高了群众的重视程度。科学种田实践中取得的成绩,使提高粮食高产、稳产水平的奋斗目标更加深入人心,农民群众中逐渐形成了尊重科学、重视实践的氛围,“种在人、收在天”等传统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保守思想受到冲击,农业技术“墨守成规”的状态亦随之改变。

(二)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

科学种田对农业科技的促进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培养了大批农业科技人员。许多农民在科学种田的实践中学习和成长,成为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农业科技人才。黎明大队每个生产队都有四、五个技能高超的“全把手”,数十名农民技术员应邀到省内外传授经验。其中黄海澄、潘无毛成为科学素养较高的水稻专家,不仅被省农科院聘为特约研究员,还走出国门到非洲传播水稻技术。二是催生了众多农业科技成果。“小苗带土移栽”是浙江缙云农民创造的水稻栽培新技术,在主要水稻产区推广取得良好效果,对全国粮食增产贡献巨大。杨厝大队的良种选育技术不但使本地连续7年亩产超过2000斤,还为国家提供良种700多万斤。山东群众发明的“清棵蹲苗”技术解决了花生增长的关键问题。安徽萧县郭庄大队掌握了盐碱地改造规律后大幅提高了粮食产量。

(三)促进了农田基本建设

科学种田对农业生产条件提出了较高要求,以改土、治水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得到了显著进步。1970年,国务院强调了农田基本建设的重要性:“通过改土和兴修水利,做到每个农业人口拥有一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田。”[9]893此后,中央又多次召开会议推进农田基本建设。吉林省仅1970年就建成水利工程2800多座,打成机井2500多眼,扩大水田面积70多万亩,旱田水浇地面积59万亩。青海省两年内兴建水利工程300多项,扩大和改善灌溉面积25万多亩,通过深翻、平整等方式建成高标准条田40多万亩。山西昔阳在1966—1976年的10年间完成8900项农田基本建设工程,累计土方1.3亿立方米,建成石坝1000多公里,涵洞800多公里,治理山沟3000多条,建成“大寨田”30多万亩,占全县耕地90%以上的贫瘠土地得到改造。甘肃玉门的白杨河四队将掏沙改碱作为农田基本建设的中心任务,连续奋战三年将141亩盐碱、漏沙、板结的低产地改造成了高产稳产田。

猜你喜欢

大队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新农业 从“看天吃饭”到“看数吃饭”
河北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石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
欧盟发布短期农业展望
驱猴大队
大队委员也有烦恼
首战告捷的空军第28大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