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电力系统的运营模式及关键技术
2018-01-24胡正强熊艳霞
胡正强,熊艳霞
(1.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巴东县供电公司,湖北 恩施 444300;2.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北分院,湖北 武汉 430040)
0 引 言
自经济全球化发展后,我国互联网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在新能源互联网背景下,电力系统的运营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优化和转变传统电力系统运营模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1],也是电力企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从相关概述入手,阐述能源互联网背景下新能源电力系统的运营模式和关键技术。
1 能源互联网背景下新能源电力系统的概述
1.1 发展现状
新能源电力系统和常规能源电力系统相比具备更大优势。在资源数量和清洁环保中,新能源电力系统能够推动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实际情况而言,新能源电力系统的推广和应用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新能源种类主要包括风能、核能、太阳能、水能等。通过将新能源和互联网技术结合在一起,能够实现信息资源的收集与掌握,为不同单位提供数据共享,提升电力系统运行效率,探索出全新的能源电力系统运营模式[2]。
1.2 必要性
随着社会用电量的增加,电力系统控制和管理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与要求。能源互联网属于全新的技术,可有效传导信息流和能量流,为各个电力单位实时提供共享资源。在信息系统技术上,能源互联网可实现信息的双向传导,逐步组建一个高效的电力系统网络平台,确保各项资源的有效共享和应用。
当前环境下,社会用电需求具备明显的随机性,导致电力系统供需不均衡,难以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通过应用能源互联网可逐步细化各个群体、环节内的用电需求,在用电需求基础上制定针对性的供电计划,从源头消除各类安全隐患,确保供需之间的均衡。此外,新能源电力系统还可促使电力系统供电的协调性和规划性,促使电力系统朝着科学化方向发展。
2 能源互联网背景下新能源电力系统的运营模式
随着时代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互联网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推动电力企业更好发展,应当及时转变新能源电力系统运营模式,促使能源和互联网技术结合,研制出适应当前时代发展需求的电力系统运营模式。
2.1 分布式电能模式
分布式电能模式在新能源电力系统内属于一种特殊的运营模式,应用较多。居民通过应用太阳能设备,能够将多余的电能输送到电力单位和供电单位中,由电力系统进行统一供给与分配,实现电能资源的有效应用[3]。但是,分布式电能供应来源较为分散,会产生很多数据信息。为保障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应当借助互联网技术统一分析数据信息,逐步集中分散能源,选取交互经营模式,强化新能源的应用。
2.2 能源供需协调
在能源互联网背景下,能源供需协调规划是新能源电力系统运营的显著特点,可有效解决当前社会电力供需不协调的问题,保障各项资源有效应用,同时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在能源互联网中,能源供需协调规划可全面掌握不同群体的用电情况,在此基础细化供电计划,解决供电不协调的问题。总而言之,在新能源背景下,电力系统可实现能源需求协调,弥补传统电力系统供需模式中的不足,实现内外部环节的优化,全面提升新能源在电力系统内的渗透率,以此推动我国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3 新能源电力规划
能源互联网背景下,需逐步形成全新的运营模式。新运营模式能够为电力企业信息获取、技术使用提供便捷性。深入分析信息、数据,可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供电计划,均衡电力资源供需,切实降低电能供应阶段的资源损耗,为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发展保驾护航,确保电能供应的稳定性和均衡性。实际应用中,新能源电力规划具有两个优势。第一,在发电阶段,可开展有效调控,实现电力系统运转效率的提升。第二,优化区域供电量,实时搜集大数据信息,开展深入分析,总结区域内的电能需求,确保电能输送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2.4 模块协作模式
在新能源电力系统运营模式中,会将能源体系分为不同的部分,通过在模块基础上进行单独优化,可集中互补优势。在新能源电力系统运营模式下,会将电力系统划分为能源生产、能源传输、能源利用。不同的模块均具备优化均衡能力,可促使模块实现集中协作。新能源电力系统应当遵循“自发自用、合理应用”的原则。在用户能源分散模式中,生产者和消费者打破了传统电力系统独立化困境。新能源电力系统在实际运营中需要结合发电机和柴油机,与储存设备形成紧密结合,促使各个模块均衡,实现电能资源的有效应用[4]。在模块无法实现自身均衡的情况下,模块协作模式可实现优势互补,在最低成本的基础上获取最佳的效果。
3 能源互联网背景下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关键技术
针对我国当前能源短缺的现状,为推动各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注重新能源系统的建设。电能是我国生产中的主要能源,具备二次能源特征。因此,互联网环境下,必须创新新能源电力系统运营模式和关键技术。在能源互联网背景下,为促使新能源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满足各个行业的发展需求,应当注重新能源电力系统内关键技术的应用,依据实际运行情况,逐步优化关键技术。
3.1 信息交互技术
信息交互技术与广域能源资源协调规划技术有很大相似点。信息交互技术可在大数据基础上强化云计算的应用,组建出全新的电力系统。在系统内融入各种先进技术,包括大数据采集技术、大数据识别技术和大数据挖掘技术。能源模块内信息交互协作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可以精准采集和筛选数据,并将数据传输到云端,及时排除无效数据,将有效数据传输到相应界面,针对存在异常的数据和信息开展精准识别[5]。在信息交互过程中,可有效结合能源模块信息交互技术、配电网技术,组建整体性的能源结构。通过合理应用大数据技术,可预测用户的消费结构,解读传统数据,借助先进手段筛选出高价值信息,促使各方相互协调,合理调整我国城乡用电需求和能源结构。
3.2 多源能量交互
在传统电力系统基础上融入新能源电力,可形成新的电力系统。由于这类电力系统结构较为复杂,在能源供给上可实现分布式发电。因此,不管是在能源使用还是在能源储存上,均都具备多元化的特点[6]。在这类情况下,为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应当逐步完善各个能量模块内的交互体系,促使新能源电力供应和需求均衡。多源能源交互需要互联网技术的支撑,通过应用大数据、云储存和云计算技术,可实时进行数据识别和分析,及时纠正其中的错误信息,筛选出有效的数据与信息,以此为多能源模块交互运行提供技术支撑。
3.3 协调规划技术
在互联网背景下,广域能源资源协调规划技术属于其中的关键技术,可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广域能源资源协调规划技术内的地理信息系统,能够绘制区域内的地图,收集各项数据并集中处理,充分凸显出大数据的时代特征。广域能源资源协调规划技术可在区域能源地图上深入分析其中的各项数据,从各个方面入手,直观展现区域情况。在此基础上,管理人员能够精准掌握区域内的人口数量、能源分布情况等信息,正确认知能源分布情况、节能情况、能源消耗情况等,进而依据实际情况,基于资源设施制定最佳的建设计划,合理、科学配置各项能源资源,避免新能源供应不足[7]。广域能源资源协调规划技术可实时采集大数据,在此基础上建立仿真模型,制定最佳的电力系统协调分布方案。
3.4 协同调度技术
在能源互联网背景下,为保障新能源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应当将不同的能源结构结合在一起,更好地满足当前用户对电力资源的需求。通过调查能源需求,精准掌握区域内的实际用电量,在搜集数据技术上开展深入分析,依据实际情况合理布置新能源电力,可为新能源电力的规划和发展提供有效参考意见。在协同调度技术背景下,不仅可以保证新能源电能的统一规划,还可降低能源供应过程中的资源损耗和浪费,为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8]。
4 结 论
随着各行各业的迅速发展,能源需求愈发紧张,供需不足属于常态。电力供应作为大能耗行业,建设新能源系统十分必要。在当前能源互联网背景下,必须注重电力系统建设与运营模式的优化,深入分析其中的关键技术,为新能力电力的发展创造条件,以此推动我国新能源电力的快速发展,从而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需求,实现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