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地区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现状分析
2018-01-24王莹莹
王莹莹
(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四川 绵阳 621010)
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将对现有社会保障体系形成巨大的挑战[1]。现如今,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的家庭养老已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更多家庭开始考虑机构养老。本文从家庭和机构两种养老模式出发,分析两者的发展现状,为农村地区家庭选择合适的养老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一、农村地区家庭养老模式的现状分析
(一)农村地区家庭养老存在的问题
1.经济收入低,养老成本高
农村地区家庭经济来源单一,收入低,负担重,不但要赡养老人,还要抚养子女。此外,由于物价较高,老年人基本生活费用高。若老年人生病,治疗和医药费用昂贵,子女负担重。
2.养老时间延长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疾病可以治愈,人均寿命不断延长,高龄老人越来越多。寿命的延长增加了赡养的时间,随着年龄的增大,身体机能不断下降,疾病随之而来,增加了养老期间子女对老人的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料。
3.家庭矛盾增多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断改变,年轻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增强,而老年人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弱,年轻人容易受到新的社会风气的影响而改变生活方式,老年人还延续以前的生活方式,从而导致家庭矛盾不断增多。
4.对老年人缺乏精神关怀
目前普遍存在重子女教育,轻关怀老人。年轻人精力有限,大部分的精力用来照料小孩、辅导孩子功课,对老年人的心理关怀较少,导致老年人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
(二)农村地区家庭养老对策研究
1.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只有通过发展农村地区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让子女有更多的资金来供养老年人,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物质生活,才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2.建立健全医疗养老制度
积极探索农村地区医疗养老保险制度,为农民提供更多的社会保障,降低家庭在医药方面的支出,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3.加强思想教育,更新养老观念
目前,农村地区家庭中家庭成员的修养和素质已经成为家庭养老成败的关键因素。一般情况下,文化水平较高的家庭家庭和谐融洽;反之,容易出现家庭矛盾。
4.加强对老年人的精神慰藉
通过宣传让老人子女明白老年人精神慰藉的重要性,多组织一些需要老年人和子女共同参加的活动,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鼓励子女多陪伴老人,让老年人享受天伦之乐[2]。
二、农村地区机构养老模式的现状分析
(一)农村地区机构养老存在的问题
1.对养老院存在偏见
目前,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中国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非常抗拒机构养老方式。老人认为去养老院就是家庭不和睦,会被其他人认为子女不孝顺,而子女认为将父母送到养老院就是不孝顺,父母去养老院可能会受到虐待[3]。
2.养老院环境差,管理不规范
由于经济原因,农村地区的养老院基本上只有公办养老院。公办养老院由于资金有限,入住人数又多,各方面环境比较差。另外,由于地处农村,管理有困难,自我管理不规范。
3.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长,养老机构对养老护理员及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由于地处农村地区,有相关专业知识的养老护理员及管理人才不愿意到农村工作,只能招非专业人员。这些人员受到的专业教育较少,素质低下。
(二)农村地区机构养老对策研究
1.加强宣传,改变思想观念
通过宣传,让老年人及其子女了解机构养老的发展趋势以及今年来政府对机构养老的资金投入力度,让老年人及其子女改变对机构养老的偏见。
2.改善养老院环境,提高机构养老生活质量
养老院向政府争取更多的资源和资金,改善农村地区养老院的环境。政府应加大对养老院尤其是农村地区养老院的监管力度,政府工作人员经常到养老院检查,督促养老院进行环境建设。养老院多为老年人组织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4]。
3.加强工作人员队伍建设
为解决养老院专业工作人员短缺问题,应采取多种方式补充养老工作人员。首先,提高养老院工作人员的待遇,吸引更多专业人员参与。其次,鼓励现有工作人员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最后,对现有工作人员进行技能培训,激励工作人员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三、结语
面对不断加深的人口老龄化以及逐渐增加的养老服务需求,传统的家庭养老已经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家庭养老的功能逐渐弱化。近年来,机构养老逐渐发展,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不断发展机构养老不但能减轻家庭负担,同时能够发展中国的健康养老事业,为以后老年人安度晚年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