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同建构浙江新闻传播学术共同体
——新时代全球传播高峰论坛暨浙江省传播学会2017年年会综述

2018-01-24魏丽丽

未来传播 2018年2期
关键词:传播学浙江媒介

周 琼 魏丽丽

2017年12月16日,“新时代全球传播高峰论坛暨浙江省传播学会2017年年会”在杭州举行,来自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宁波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省内新闻传播院校的6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响应共同建构浙江新闻传播学术共同体的号召,对新时代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进行深入探讨。浙江省传播学会会长邵培仁教授在会上提出:我们要以浙江省传播学会为平台、以高校新闻传播学研究队伍为主体、以相关学术刊物为阵地、以各种学术研讨会为活动形式,在新闻传播学研究领域中建成具有相同或相近的价值取向、文化生活、江南特点、内在精神或兴趣目标,并且遵循一定的行为和学术规范的学术共同体。本次会议由浙江省传播学会和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主办,浙江工业大学影视传播与新媒体研究中心、浙江工业大学新闻传播学省重点学科承办。

一、立足浙江、放眼全球的学术坐标

面对技术变革及全球化环境下新闻传播领域所面临的一系列变化,学者们共同探讨中国新闻传播学发展的路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法,新闻传媒业面临的变革与机遇,以及如何积极主动承担起传递中国声音的重任。

(一)技术变革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学

互联网的发展、媒介技术的迭代彻底颠覆了传统媒体行业,深刻改变了媒体传播生态,传媒业迎来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

宁波大学现代传播研究院宁海林教授分析了短视频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创新传播的积极影响,探讨如何将短视频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利用多种表现形式实现“短视频+”广告、新闻等来推动视频内容二次传播。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夏雨禾教授认为大数据改变了传媒格局:“在线化”“数据化”“算法化”的新法则孕育出新的新闻生产方式,而机器写作、用户画像、文本挖掘、算法推荐更是重塑媒体传播新场景。技术是把“双刃剑”,大数据的确在内容生产效率提升、经验主义让位于客观主义、“传——受”隔阂突破等方面有着毋庸置疑的“功劳”,但也使得新闻传媒把关人缺失、媒体的社会整合功能弱化。他指出,媒体传播生态的重建之路应从顶层设计、共享平台、基础架构三个方面去考虑,设计方向与规则、建立后台数据库、树立产品化思维以促进大数据时代媒体传播的良性发展。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传媒与人文学院副教授范红霞认为媒介技术所带来的“创新性破坏”不容忽视。数据新闻中的算法革命不仅仅停留在数据、信息和新闻的层面,它还深刻地影响了信息传播、思维方式和社会治理。算法可能导致信息专制、社会偏见和“信息茧房”效应。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传播研究所所长张雷教授分析了全球传播时代全人类面临的十大共性问题。他认为传播与人类文明息息相关,传播革命给人类生活带来深刻的影响,在媒介职业、媒介交易、媒介消费等方面造成了全球范围内媒介职业的再分工、媒介依赖、注意力稀缺等问题。

(二)新时代背景下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理念、新闻生产模式与新闻传媒生态都在发生急剧变化,改革新闻传播教育体系、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迫在眉睫。

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王哲平教授认为新闻传播教育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针对学科教育改革提出“三跨”“四向”的新思路。“三跨”是指新闻传播教育的战略定位,包括跨媒体(媒介形态的颠覆重构)、跨学科(构建多元复合的培养模式)、跨文化(确立全球视野);“四向”则指新闻传播教育的战术选择,包括向教改要出路、向课程要质量、向学科要支撑、向社会要资源。此外,他强调高等教育要通过“三跨”“四向”与社会联结和互嵌,对社会发展起驱动和引领作用。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何海翔教授认为,培养服务“泛媒”行业的应用型新媒体人才是关键。他以“智媒化趋势与应用型新媒体人才培养:问题、理念及路径”为主题,梳理了智媒化趋势下高校新闻传播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培养目标(卓越型、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和培养路径(跨学科、“协同”“融合”培养)。浙江理工大学史量才新闻与传播学院闻娱教授以“多元、共享、反思: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面向”为题,指出创新型新闻传播人才应更具多元文化视野、更具共享传播能力、更具反思批判意识。浙江外国语学院国际传播系副教授曾来海着重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外语类院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应用本科人才培养路径。他认为在全媒体时代,互联网不仅是国内新闻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也是国际新闻信息传播主要渠道。因此,为了满足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国际传播业发展的急需,国内外语类院校纷纷开设网络与新媒体本科专业,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应用型互联网新闻信息国际传播人才,并指出目前外语类院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培养基本上采取“外语+专业+技术”的模式。

(三)携手共建新闻传播学科发展之路

作为新闻传播学“江南核心”重要区域的浙江,其悠久的历史传承和丰厚的学科积淀,使浙江省新闻传播学科不仅在创建时间上处于全国的第一梯队,而且在学科建设、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上也位于国内前列。为了更好地建立和打造浙江新闻传播学术共同体,各大院校专家学者以自身所处的高校为出发点,探讨新闻传播教育改革、学科建设等重要问题。

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传播研究院黄敏教授以“二本院校新闻传播学学科建设困难与对策”为主题,从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科的学科地位、组成单位、师资力量等方面介绍了该校的学科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如缺乏高端人才和有影响力的成果,教学和科研创新性不够,国际合作与交流不足,学科缺乏凝聚力、方向分散等等。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黄少华教授结合该校新闻传播学科建设实践情况,指出以学科交叉为特点,以华莱坞、网络传播与媒介安全等特色鲜明的领域为主要研究方向,形成与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科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研究共振的学科特色建设路径。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陈志强教授以“地方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困惑与思考”为主题,强调地方高校新闻传播学科的自身学科特色是立身之本,协同育人是培养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的关键,并呼吁建立适合地方高校的评价体系。

二、本土化、交叉化、国际化的学术研讨

正如浙江省传播学会会长邵培仁教授所言,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本土化是学术创新的土壤和根基,交叉化是学术创新的策略和方法,国际化是学术创新的准星和坐标。本次学术年会兼具本土化、交叉化、国际化特征,为构建兼容并包的学术共同体提供平台。

(一)本土化:结合地域特色,力求研究创新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汪曼通过研究游客凝视如何产生,倡议开发和建构城市符号来促进游客凝视及旅游景点的建设。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民间文艺研究中心林莉君副教授通过对清末民国时期的报刊与杂志,以及1949—2016年间所刊登报刊的梳理和分析,描绘了温州鼓词在纸媒这一新闻场域中的基本面貌和演变轨迹,印证了纸媒的记忆局限。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何海翔教授以绍兴市团组织正能量传播的实践与探索为典型,揭示了网络时代青少年“正能量”传播的传播范式存在的缺陷。

(二)交叉化:构建多元、平衡的学术生态

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邵鹏副教授结合媒介记忆理论探讨近年来“非虚构”在中国和西方媒介话语中的再次兴起。他认为,媒介记忆的核心不在于媒介技术的更新和与之相应的记忆载体的迭代,而在于媒介持续地以一种“非虚构”的态度和精神来完成记忆作品的整个过程。浙江大学城市学院顾杨丽则从品牌传播的角度出发,以网易云音乐为例探讨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品牌互动传播的新思路:一是聚合营销传播,多维度进行品牌传播渗透,利用异业跨界合作达到共赢传播的目标;二是与用户社群“交心”,重视用户产出、加强非移动场景渗透;三是内容个性化呈现,注重IP与场景的捆绑、加强协同式联合创作;四是技术聚合创新传播产品,提高商业创新动力、做到个性化精准分发。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汤喜燕副教授以时尚传播理论为背景,提出在身心一体的身体观文化中,传播是一种关于身体的物质化。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文娟从受众分析的角度探析了华莱坞功夫电影的兴殇图景。

(三)国际化:融通中外,传播中国好故事

“中国故事”是近几年来媒体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全球传播时代,怎样讲好中国故事,提高中国对外传播的能力,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得到更广泛的认同,中国的新闻传播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传媒与人文学院卫军英教授认为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本质上是在进行文化叙事。故事累积成了文化,传播本身就是叙事。国际话语体系中的话语者一般是指主权国家的官方组织机构及其代言者,也是文化叙事的“讲述者”。他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都是人类祖先故事的重复,今天任何极致的追求,实际上都是人类本源的回溯。通过与本国文化契合的叙事方式输出特定的价值观,构建新的话语体系,才能讲好中国故事,书写中国传奇。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潘文年教授则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政治风险及其防范”为主题,梳理了从2003—2017年中国出版业的相关政策情况,描绘了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主要表现,并阐释“走出去”的国内出版企业在进行国际化经营时会遭受到的政治风险并提出防范措施。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周琼指出,互联网构建的网络共同体使人类通过互联网在现实与虚拟的融合中实现了平衡,而网络共同体可以通过移动互联平台组织更快速的行动,积极参与社会变革。浙江传媒学院文化创意学院洪长晖副教授认为中国产品的植入式广告发展并不成熟,究其原因还是中西方文化差异问题。他将中国品牌的广告植入好莱坞电影的行为称之为“跨越边界的镶嵌”,并以《独立日2:卷土重来》为例认为中国品牌的植入式广告是以半生不熟的形式“镶嵌”在好莱坞电影中,折射出的是“跨越边界”的冲动。浙江传媒学院戏剧影视研究院王冰雪认为,文化认知问题是当前掣肘中国电影跨国传播的阻碍之一,并提出了提高跨文化传播能力的要求。

三、结 语

本次会议承续了浙江省传播学术共同体兼容并包、博采众长的学术风格,立足浙江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状况,着眼未来学科发展趋势,恰是浙江省新闻传播学界构建学术共同体、凝聚学者智慧、推动学科发展的郑重宣言。

(作者简介:周琼,女,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博士生;魏丽丽,女,浙江工业大学传播学硕士生。)

猜你喜欢

传播学浙江媒介
Mother
网络议程设置理论与方法:计算传播学视角
计算传播学:国际研究现状与国内教育展望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萨迦格言》英译本比较研究——传播学视阀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