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英餐前仪式对比及原因分析*
2018-01-24吴春兰
吴春兰
(凯里学院外国语学院,贵州 凯里 556011)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Pre-dinner Ceremonies of Miao and People in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and the Reasons
WU Chun-lan
Institute of Foreign Languages Kaili University,Kaili Guizhou 556011
Abstract:The pre-dinner ceremonies of Miao and people in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are different.The differences are mainly shown in the objects that they appreciate and pray for blessing and their basic etiquette norms.
Key words:Miao;People in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Pre-dinner ceremonies
一、引言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餐前仪式,这都有着其深层次的原因,大多与一个民族的信仰息息相关。从《苗族简史》(1985)、《中国苗学》(石朝江,1999)、《苗族历史与文化》(李廷贵,1996)等众多的文献,我们可知苗族认为万事万物都有其灵魂,一切都有灵性,所以万事万物都可能是他们崇拜的对象,他们对祖先尤为崇拜。英语国家的大多数人信奉基督教,相信世上只有一个神,即上帝。正基于不同的信仰,苗族和英语国家民族的餐前仪式也存在着差异。
二、苗英餐前仪式的差异
(一)感激与祈求庇佑对象的差异
传统上,苗族对自己的祖先十分虔诚,他们认为祖先“虽死犹生”,其灵魂永远与之同住,因而在苗族中盛行祖先崇拜。[1]苗族相信祖先能保佑他们逢凶化吉,诸事顺利。大多数苗族在用餐前,尤其是过节时会烧香纸,奉上酒菜给祖先食用,以感激和祈求祖先的庇佑。《苗族历史与文化》记载:“每逢佳节,必以美味佳肴奠祭祖先。许多苗族人家每日用餐,还撒少许饭菜或数滴酒于地上(谓之“良打”,即祭祖),方能安心进食。”[2]用餐时,如果不小心弄撒了饭菜,就觉得是自己没有饭前供奉祖先,这是祖先在提醒自己。有时他们还因此向祖先道歉。王贵生教授在苗族村寨调研时一位苗族基督徒说:“苗家最早是信鬼的,过年的时候,烧香烧纸放炮,掐、供鬼以后才吃。吃新的时候掐那个米苞,拿来挂起在香火(神龛)上,你家有五个人就掐五个,有十口人就掐十个,亲戚朋友来不算。挂到神龛里面去供。”此处说的“鬼”就是指已经去世的人,主要指的是自己家里的祖先。正是出于祖先的崇拜,相信祖先一直在保佑自己,在顺境时苗族人心中也就充满着对祖先的感激。遇到困难时,他们就反思,是不是对祖先的供奉存在着疏忽之处,使得祖先不高兴了。
与苗族的祖先崇拜不同,西方人仍然认为他们的文化是基督教文化,绝大多数西方人仍然信仰上帝。[3]在美国,今天仍有80%以上的人是基督徒,有40%的人是每个星期都要到教堂去做礼拜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基督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宗教信仰或迷信的问题,它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深深地渗透到西方人生活的各个方面。[4]基督教信奉一神论,认为世上只有一位至高无上的神,那就是上帝。基督教的经典《圣经》强调人们应当“勿虑衣食”,不要为衣食所累,并且反对荒宴和酗酒;认为上帝最悦纳的祭祀是爱,而不是别的(如食物)。《圣经》中也提到要为食物而劳力,但这种食物指的是“永生的食物”,是耶稣,而不是“必坏的食物”(即果腹之食物)。做弥撒时,由神父将一种无酵面饼和葡萄酒“祝圣”后,称它们已变成耶稣的“圣体”和“圣血”,并进行分食。[5]基督教徒在用餐前会进行祷告,以感激主的恩赐。
从以上的描述可看出,总的来说,苗族崇拜祖先,他们认为在另一世界的祖先的生活跟自己一样,需要吃喝,所以他们在用餐前为祖先供奉好吃的饭菜和好喝的酒,会烧纸钱给祖先们用,一方面感谢祖先的庇佑,另一方面也在祈求祖先对家人进一步的庇佑。而信奉基督文明的英语国家民族的行为受制于《圣经》的教义,他们很少酗酒,在用餐前会进行祷告,感谢主,并祈求主的恩赐和庇佑。需要指出的是,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基督教的传入,苗乡也有为数极少的人成为基督徒,他们反对酗酒,也不再供奉祖先。比如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南花村和桃子寨,就有教堂,作为基督徒的苗族人家里就不再有供奉祖先的神龛,而是在本来放神龛的位置贴上耶稣或者十字架的图画。
一般来说,苗族和英语国家民族饮用的酒是不同的。苗族主要喝的是自己家里酿造的米酒,而英语国家民族饮用的基本上是葡萄酒。酒在苗族社会中占据着比较重要的地位,祭祀、逢年过节、走亲访友、招待客人等诸多场合都离不开酒。几乎每户苗族人家都会酿造米酒。苗族有“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席”的传统,喝酒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劝酒更是展现出主人的热情好客。在苗族社会中,某人去访客回来,人们问他的第一句话是“得不得酒吃”或“醉不醉酒”。[6]如果主人家欢迎来访的客人,就以酒款待;客人不受欢迎,自然就没有酒可喝。如果客人喝醉了,更是表现出客人受到主人家隆重的款待。基督教教义反对酗酒,在英语国家民族中,多数人是基督徒,他们大多饮酒有度,劝酒的现象更是少见。
(二)基本礼仪规范的差异
苗族与英语国家民族存在着基本的礼仪规范差异,苗族的是尊敬老人,而英语国家民族则体现在女士优先上。
老人在苗族社会的地位较为权威,尊敬老人是苗族的传统,苗族的日常生活处处体现着这种传统。在正规的场合和逢年过节时,须在老人说完一段祝福语后,大家方可开始用餐。用餐时,先给老人添饭,先敬老人酒。用餐过程中,晚辈要观察老人吃饭的情况,随时准备给老人添饭。《方旅苗俗》记载:在苗族民间,平时人们过往行走,路遇来人,不管相识与否,均主动打招呼让路;一般年轻人为老年人让路;同行时,让年老的人走在前面。[7]《苗族历史与文化》记载:在苗乡,对于长辈特别尊重。无论是谁,遇到走村串寨的老人,只要进到自己的屋里来,必定热情接待。首先给老人让座,然后敬茶、点烟,问寒问暖,使老人感到像到了自己的家一样。路上遇到老人,不论认识与否,都亲切地称呼为“ghet”(公)或“wuk”(太),并让道给老人先走。在宴会及公共场所,长辈及老年人先入正席落座,小辈方可入席。婚嫁喜庆,饮酒场合,长者先开怀,好酒必敬长者,佳肴必让老人。同行时请老人走在前面,坐席时请长者坐在上位。村寨有人发生纠纷,往往都请老人来劝解、调停。[8]苗族盛行祖先崇拜,老人就是活着的祖先,自然就受到苗族的尊敬。苗族对老人的尊敬体现在餐前文化上就是苗族用餐前须由老人说上一段祝福语,说完后示意大家吃饭,其余的人方可动筷。
与苗族社会最基本的礼仪不同,女士优先是欧美等西方国家传统的文化观念,是西方社交活动中重要的礼仪规范。如果说,中国的传统礼仪以敬老尊师为基本取向,那么西方礼仪则以尊重妇女为核心内容。女士优先作为一种文化传统是有历史渊源的。基督教是西方国家普遍信奉的主要宗教,该教尊崇玛利亚为圣母,以仰慕女性为高尚的情操,因此,女士优先体现的是自由平等、博爱,有着明显的宗教文化渊源。[9]因为尊重妇女是欧美国家的传统习俗,在社交场合,男士处处要谦让女士,用餐时更不例外,女性在餐桌礼仪中充当的角色较明显。1.进入用餐场所,男士应前去开门,让女士先进入。2.上下电梯时,应让女士先行。3.男士先为女士找好座位,先请女士坐好后方可入座。4.进餐时先请女士点菜,等全体客人面前都上好菜,女主人拿起刀叉示意后方可用餐。5.用餐完毕,女主人站起方可离席。[10]
从以上的描述可以看出,基于苗族对祖先崇拜的基本信仰,他们尊重活着的祖先——老人,这也就决定了老人在苗族用餐礼仪中的重要地位。用餐指令由老人发出,老人们主导了用餐的进程。而英语国家民族处于对圣母玛利亚的尊敬,他们的用餐礼仪突出了女士的重要地位,一般由女士主导用餐的进程。
三、结语
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苗族也有极少数人信奉基督教,他们的餐前仪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英语国家民族的特征,但从总体上来说二者之间的餐前仪式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具体表现为苗族感激和祈求庇佑的对象是祖先,而英语国家民族主要是上帝;基于基本礼仪规范的差异,苗族尊敬老人,用餐指令由老人发出,而英语国家民族则是其女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