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人文学者的微信公众号
2018-01-24杨玉锋
杨玉锋
新媒体技术改变了现代社会的生活状态,网络传播几乎渗透到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知识的传播与信息的扩散越来越依靠现代科技。在此大背景下,传统的传播媒介逐渐向新兴媒介转变。以人文社科领域而言,以往的知识传播途径无外乎报纸、学术期刊、出版物等等,而在当前环境下,除此之外还出现了网络声像、微博、微信等一系列新的传播方式,而且报纸、期刊等媒体也多开通微博、微信公众号,同步传播其刊载的信息。
本文拟就人文领域的微信个人公众号进行剖析,“微信和微信公众号作为一种新的媒介现象和信息方式,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的传播生态,极大地拓展了公共领域,并深刻地影响着整个社会文化的走向。”①阮凯:《新公共空间:时代精神与个人表达——以微信公众号为例》,《探索与争鸣》,2017年第7期,第36页。可见影响之大。据笔者观察,不少人文学者在微信中开通个人公众号,藉此传播其学术成果及相关内容,这种方式方兴未艾,构成了学术传播新的风景线,且对学者的形象起到了新的塑造作用。学术界虽然对微信公众号之类的新兴媒介多有研究,而绝少结合具体的学科领域或研究对象进行具体而微的研究,这无疑是一种缺憾。有鉴于此,本文首先拟从命名、运营形式、内容创新三个方面研究人文学者微信个人公众号,其次分析公众号传播的优势,然后指出这种新媒介的若干弊端,进而提出人文学者打理公众号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人文学者微信公众号的运作模式
(一)命名。作为一种新兴媒介,微信公众号得到了很多人文学者的青睐,很多著名的学者花费很大精力打造它,使之成为传播学术成果、发表个人观点的窗口。从公众号的命名来看,不少学者对此用心颇深。有的学者以自己的书斋命名,例如厦门大学出版社的著名编辑王依民的公众号名为“如舸斋 王依民”;中山大学中文系张海鸥的公众号命名为“水云楼诗词”;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宁稼雨的公众号名为“雅雨书屋”,这种方式给人以一种雅致的印象。还有的公众号直接以学者名字命名,例如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的张鸣教授,其公众号即“张鸣”;宁夏作家张弓的公众号名为“作家张弓”;北大历史地理学者辛德勇的公众号名为“辛德勇自述”;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立平的公众号名为“孙立平社会观察”。这种命名方式简单醒目,传播影响较大。还有的学者公众号,以某些特定的词语命名,如地名、古迹、警句、课程名称,例如复旦大学罗书华教授依托其教授的文学史、《红楼梦》等课程开通的“复旦|新学界”公众号;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彭万隆的公众号“有美堂”,与北宋杭州知州梅挚建立的有美堂有关;学者李思涯的公众号名为“斯文在兹”,出自《论语》。
(二)运行形式。先说更新频率,不少学者的公众号更新频繁,例如“辛德勇自述”、“有美堂”、“张鸣”等公众号有的时候每天都定时更新,“无待有为斋”、“如舸斋”、“清谷阳台”等一般每隔数天亦有更新,也有的学者公众号如“诗词水云轩”、“斯文在兹”更新频率颇低,只是偶然推送。其次说内容来源,很多学者公众号只推送本人的文章,例如学者张鸣,每天推送的内容都是其本人写作的杂文,短则数百字,多则数千字。有的公众号如“无待有为斋”,虽则是个人开设的公众号,然而刊载的内容多是学术界有关中国古典文学、域外汉籍以及海外汉学的信息,反映了该学者的学术爱好。再如“有美堂”公众号,依托学者开设古代文学、西湖文学课程,刊载了不少学生课堂作业或者学期作业的文章。最后说公众号的运行目的。人文社科领域的学者多数不在乎追名逐利,所以公众号的目的相对单纯,传播个人学术成果、针对社会热点发声、丰富业余生活、交友联谊,是多数人文学者公众号的预期目的。也由此原因,公众号里包含的广告相对较少,文章尾端的打赏功能也并不醒目。
(三)内容创新。相对于传统的报纸、期刊、电视等媒介,微信个人公众号在内容上富于创新性,体现出较强的个性化、多样化的特征。传统纸质媒介多是由公众媒体,刊载的文章一般具有严肃性、正式性和格式化的要求,报纸要考虑面对的读者、版面设计、政策要求等方方面面,因而学者的文章多是经过筛选与修正过的文本;学术期刊更是有着严格的评审程序,学术论文写作也自有内在要求,要讲究学术论文写作的逻辑,不可过度凸显个人的情绪心理;电视传播更是有着严苛的限制,不单单是所传播的知识,主讲人的形象甚至也在限制范围之内,也并非所有的人文学者都有机会出现在电视荧幕上。因此可以说,传统媒介并不能完全展现一个人文学者的风采,呈现在受众面前的学者面貌也是不完整的。
而个人开通的微信公众号则可以突破上述限制,只要不触犯国家的法律法规,学者个人推送的任何内容均是允许的。不少学者正是利用这种便捷的条件,在公众号的内容上做足了创新的功夫。有的学者主要推送个人业余生活的记录。例如南开大学宁稼雨教授的“雅雨书屋”,在2018年3月份,集中推送了本人游览浙江名胜的旅行记录,很少文字信息,多是自己拍摄的照片。如他在3月12日推送的“浙江行 以虞世南之孙命名的慈溪千年鸣鹤古镇”,文章配发数十张照片,之后是对古镇历史的追溯与现代风光的感触,既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史素养,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一个学者在业余生活的风度。在此之前,作者还有“川滇行”、“大马行”、“珠海行”等系列。社会学教授孙立平的公众号内容也极富创新性,作者是一名成就杰出的社会学学者,因此公众号内容多就社会热点问题发声,例如经济运行的新特点、房产市场、民营企业等内容,同时作者也是一名摄影爱好者,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作者每篇文章末尾均附加一副自己的摄影作品。再如复旦大学中文系罗书华的“复旦|新学界”,在3月6日推送了一篇《开学了,这样的课程你敢不敢选》的文章,是作者“红楼梦与人生”课程的说明,作者在“选课须知”中写道:“1.选课的主要原因应是喜欢《红楼梦》,而非单纯为了学分;2.选课者课前曾通读过《红楼梦》八十回,或在本学期第二周结束前通读《红楼梦》八十回;喜欢《红楼梦》,而非执著于无稽的索隐;3.本讨论课程崇尚对话精神,倡导包容、尊重自己与他人尤其是异己的观念与表现,不以言语、姿势与暴力及其他方式限制、侵犯他人的人身安全,人格尊严,物质及知识产权……”,显然与传统的课程要求大相径庭,反映了作者更新教学方式的探索。
有的内容在传统媒体上发表多有不便,便刊在微信公众号上,例如读书笔记。古人的读书笔记,多在逝世后由门人整理刊刻才流布于世,现代学者的笔记也多留存在书房之内,能够见到的多是家人、学生,而随着微信公众号的兴起,不少读书笔记在网上广为流传,每到年底,很多学者均在公众号上整理推送个人的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多信笔写来,长短不拘,极富个性化。例如某大学老师开通的“静嘉张读书笔记”不仅刊载自己年度、月度的读书笔记,还刊载其他学者的读书笔记与书单,例如在2018年1月14日推送著名学者罗新2017年的书单,每本书下均有简单提要或读书心得。3月11日又刊登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陈来的中国哲学书单,陈来是学界大家,其书单对普通的读者来说十分珍贵。
二、人文学者微信公众号的传播优点
微信公众号的打理运营只需要在一台手机或者电脑上就可以完成,自己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设计版式、内容,在传播学角度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便利性,人文学者利用微信公众号传播自己的信息,有很多优点:
首先,门槛低。微信公众号的开通并不需要太多的资质审核或者要求,每个实名注册的微信用户均可利用,这种低门槛的传播媒体给每个人平等的机会传播自己的话语,以公众号为契机构建一个学术圈。
其次,快捷与简便。作者只需要把自己想要推送的内容输入到编辑窗口,轻轻一点就可以完成一篇文章的推送,这种编辑操作是纸质媒介传播方式难以达到的。以学术期刊为例,一篇学术论文的发表要经过投稿、审核、审稿、修改、排版、印刷、发售等众多环节,一篇文章从投稿到见刊经过一年半载的周期是常见之事。而学者将自己的新作推送到公众号上,则不需要这么多繁琐的环节。而且与报刊的规范性相比,公众号上的推文也不需要那么死板的论文注释、摘要翻译,要便利得多。
第三,时效性。人文学科领域的学者多对社会有深刻的思考,对社会发生的新闻有着自己的洞见,微信公众号可以给学者以便利,针对新闻热点发声,具有时效性。例如2018年大年三十发生的张扣扣复仇案件,一方面是杀人罪,一方面又是为了复仇,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学者张鸣在此事发生后若干天,就推送了《血亲复仇的是是非非》,钩玄了历史上这种现象的根源,体现了作者独特的思考。清华大学的孙立平教授也在2月19号、21号、23号连续推送了《三言两语:如何看张扣扣为母复仇》《张扣扣复仇案中的一个困惑和我的假设》 《复仇案所折射出的社会生态》三篇文章对此发声。
第四,便于互动。一篇文章发表之后被阅读才是作者的希望,读者的反应是作者极想收集的信息,针对读者的反馈以修正自己的研究思路,也符合学术研究的内在逻辑。公众号每篇文章后均有留言功能,这无疑是了解读者观点的一个窗口。有的学者公众号充分利用了这个优势。例如孙立平2018年2月8日推送的《中产阶层:不仅是一种位置,也是一个家园》,下面的留言有数十条,有的留言极具学理性,对作者也是一种启发。孙立平还独辟蹊径,开创“点题回复”的模式,即针对读者的留言发表自己的观点,藉此为读者解疑。例如2月14日,孙立平推送的《由〈流感下的北京中产〉想到的一件事情》,就是针对某些公众号的读者留言而发。
第五,受众群体庞大。人文学科领域的学者在学术圈中有着固定的阅读群体,有的学者公众号订阅人数达数十万人,文章阅读数量达百万之多,影响之大,自不待言。微信文章摆脱了纸质文本传播的局限,只需要转发一下,就可以分享给某个人或者微信群,瞬间可以创造新的阅读量。这种便捷的传播方式可以使作者的观点迅速地得到传播,这对一个知识分子而言,是种极大的荣誉。
三、人文学者微信公众号的局限性与对策
公众号的局限性也很明显,作为一个公共空间,微信公众号并不能任由开通者任意摆弄,而是要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社会的道德伦理。某些学者由于思想过于偏激,思想很难见于报端,因而转移到公众号上,这种偏颇的言论和观点对于一些缺乏鉴别力的阅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误导,社会所期待的公众号是一种“百花争放 百家争鸣”的开放平台,绝非攻击社会或者裹挟私怨的棍子,这也给参与公众号的作者与阅读者提出了要求。
第二个局限性就是公众号所推送的文章,并未经过严格的学术审查,这就给抄袭、侵权留下了空隙,有的公众号转载他人文章并未经过授权,因此,提高公众号运营者的版权意识、学术规范意识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公众号作为文化传播新媒介的健康发展。
第三个方面就是公众号推送文章的水平问题。不少文章缺乏原创性与深刻性,无利于学术研究的深入。有的公众号在设计上比较简单,窗口设计太过普通,不能给人以吸引力。甚至有的推文在排版和配图上出现明显的错误,凡此种种,不仅不能让读者受教,反而有损学者自身的形象。由此观之,公众号需要作者用心的经营,只有把富于新意的内容呈现给阅读者,把经过自己打磨完善的文章推送出去,才能使个人的公众号保持足够的活力。
总而言之,微信个人公众号,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可以说是一面新的镜子,藉此展现人文学者的个人魅力和学术成果。与此同时,也要警惕公众号中的侵权、低俗、平庸的误区,避免损害人文学者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