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小兰”
——档案新媒体有了新声音
2018-01-24冀小兰
■冀小兰
微信通讯,凭借其注册方便快捷,社交互动性强,用户粘合度高和精准、快捷、多元的信息传播功能等众多特点,成为了互联网即时通讯的重要角色。从2014年开始,许多省市档案馆陆续开通自己的微信平台,2016年,档案界的微信平台群体中出现了河北档案的身影。
一、“冀小兰”的小档案
河北省微信公众号“河北档案”(后更名为“冀小兰”)2016年4月底完成认证,2016年6月9日“国际档案日”,“河北档案”完成了首次信息发布。2017年2月,“河北档案”更名为“冀小兰”,使用至今。
河北省档案局的微信公众号取名“冀小兰”,包括音义和字义两层含义。音义,谐音于河北历史人物纪晓岚,有实言记史的依托之意;字义,“冀”指河北,“兰”是档案人周知的“兰台”之意,“小”则象征中国档案新媒体中的一个新声音。
“冀小兰”采取针对客户需求的开发模式,平台界面下方创建三个主栏目:局馆事情、档案文化、微服务。三个主栏目又分设三个子栏目。“局馆事情”包括局馆简介、档案时政、门户网站、全宗介绍;“档案文化”包括珍藏、悦档、记忆、风物、微视、博览;“微服务”里有联系我们、政策法规、信息公开、查档须知、预约查档、网友留言等内容。
二、“冀小兰”的小初心
微信平台的规则更多是来自用户对微信推送内容的自主需求判断,因此,如何吸引并留住用户,是“冀小兰”开办微信号之初就考虑的。河北档案工作对微信公众号的应用,着眼于对档案部门的职责与使命、档案工作现状、微信公众平台优势三者的协同考虑。协同考虑的思路是找到突破口,以点促全盘。
从全国档案新媒体的发展时间看,“冀小兰”并非最早的,在全国各地档案馆开始陆续出现微信公众平台以后,2016年,“冀小兰”姗姗来迟。面对时已初具模式的档案微信公众号态势,我们最初的考虑并没有匆忙简单地顺势而上,而是用心思索微信平台创立的首要定位,即“我为谁而来、为谁而用”的问题。其实,相比众多兄弟单位的微信公众号,“冀小兰”算得上先天不足,没有专项资金,专职工作人员只有一名,如此的起步环境,更要求我们要“集中优势兵力”,找准突破点,以求以点带面地开展起来。经过认真思考,最终确定以档案内容及档案大文化信息的传递展示,提升河北档案部门的社会知名度、美誉度作为日常发布的首要价值取向和目标。简单说,就是试图以此打造“冀小兰”的问世之初的颜值和品质作为河北新媒体的首个战役。
在实际操作中,“冀小兰”的首次发布,适逢国际档案日之际,2016年6月8日,我们推出了第1期,主打篇目为《6·9,和档案的美丽约会!》,虽少惊艳,但也为应景之作。随后,在6月10日的第三期中,一篇《“河北”,你是谁?》的发文引发了众多回应。标题中的反问句式,引起了燕赵人对血脉历史由来的浓厚兴趣,让读者在清楚自己“户籍”历史的同时,勾起了浓浓的乡情惆怅。围绕河北红色文化这一厚重的地域文化特征,“冀小兰”接着连续推出了河北红色系列,首篇借用了一个熟悉的句式《河北,你为什么这样红》系列发布,系列篇目包括《中国共产党与河北人民》《冀中红》《新中国雏形》《根据地,那一抹文艺红!》等,以河北档案人的权威姿态,用翔实的史料,从不同角度回溯燕赵大地的峥嵘岁月。寥寥数期,引发众多关注。“冀小兰”诞生足月之际,在全国省级档案类微信公众号榜单上,这个档案新媒体的新人已跃上榜单前列。
三、“冀小兰”的小招数
“冀小兰”初试锋芒取得的成绩,给接下来的工作带来了很大信心。在工作中,从选题、成文,到编辑、发布,我们用尽自己的“洪荒之力”,装扮着“冀小兰”日益挺拔的身姿……
(一)热衷家国的“眼力价”
除了为国守藏,资政便民也一直是档案人的工作初心。作为档案部门的宣传新声音,我们认真诺守践行,敏感地察觉政务民生,成为“冀小兰”的必要素质,通俗地说就是要有“眼力价”。每当有涉及“家国”的大事小情之题材,“冀小兰”会适时结合档案史料,有所言论。从大里说,是体现档案的资政便民,小里讲,算是“冀小兰”蹭“家国”的热度,展示了自己。如在全国“两会”期间发布的《两会制度,是这样炼成的》《珍档存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前奏和雏形》,在雨季来临前发布的《百年来,伤害河北的两次特大水患!》《96大水,几个“心有余悸”和果断处置!》,提醒及时排除档案隐患;在抗战纪念日前后,有《抗战14年,岂是“增加6年”这么简单!》《战前六年,这里的不屈抗争!》等。2017年4月2日 ,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设立雄安新区决定发布的第二天,“冀小兰”依托河北的“地主”之利,迅速编辑发布了《“雄安新区”,历史上就已自成一体了!》,点击量创新纪录,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二)推送内容的“小心机”
“冀小兰”十分注重重大节庆、纪念日的时间节点,用心将相应的档案内容整理成小专题,适时解释每个时间节点的“前世今生”,在合适的时间将合适的内容以合适的方式进行传播,于无声中让大家品味档案的价值和意义。如:元旦时的《1949年元旦声音:毛泽东与蒋介石的终极对话》,春节时的《年俗,留得住乡愁!》《从一封书信,看家乡大拜年》,国庆节时的《开国大典时,环绕北京的欢庆是这样的!》,三八妇女节时的《褪色的那道风景,还是那么美》,植树节时的《“颜值”提升术:清末直隶植树》。如此种种,“冀小兰”也算是“机关算尽”,而能够源源不断地支撑起各个推送内容的是省档案馆丰富的档案信息资源。
(三)接地气的“大情小爱”
“冀小兰”的发布文章,包括“珍藏 ”“悦档”“记忆”“风物”“博览”几个专题,还有适时推出的“特稿”篇目,除了善用关键的时间节点,重民生、接地气也是尽一己之力去体现。爱国爱家爱人民,在“冀小兰”笔下,昔日被尘封的公文用温情方式讲述着历史的过往。轻划手机屏,在闲暇时刻从轻松的文字中浸润历史浆液,譬如:婚姻话题中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婚姻条例有这样的内容!》,教育类的《解放前,石家庄教师们的日子是这样的!》,饮食类的《看看祖辈们在吃喝上的挑费》,老年类的《老有所养?档案这样说》,就业类的《民国公务员考试,您走两步!》,文体类的《假如“傅园慧”们生活在清末民初——近代女子体育萌芽》等等。
(四)不见外的“能说会道”
“冀小兰”力求适应社交媒体平台信息传播的语言特点,力争让人读来贴心舒适。比如,《民国公务员考试,您走两步!》 ,就融合了相声的语言特点,虽然没有使用满天飞的“UC震惊体”,但“冀小兰”的娓娓道来也是用新媒体的语言风格方式来印证档案的另一种特质:原来高冷的档案,退却官调书面的外衣,也可以风情万种起来;原来,神秘的档案,也可以活泼欢快起来。
(五)满足视觉的“美影秀秀”
2018年,在常规图文发布已趋稳定的基础上,“冀小兰”开始谋划可视化作品形式的实践,尝试突破档案信息发布多局限于文字、图片的静态表现,力求加大视频、音频的上传发布,以生动的视觉、听觉冲击力提升档案信息的美感和可视效果,增加人群对“冀小兰”的黏性与忠诚度。
2018年上半年,具体做了两个方面的尝试。一个是进行新媒体视频制作的尝试,开始拍摄制作档案文化微视频,第一期《得之不易的“有图有真相”》,有一份入选首批《中国档案文献名录》的清获鹿永壁村保甲册的档案切入,用影像的形式反映了这份档案的珍贵价值和其由破损到完好的修复过程。播出后,受到各界热议和好评。另一个视频探索实践,是申请互联网直播平台。今年的河北省档案工作会议、“6·9”国际档案日、河北省档案局与河北大学共建教学实习基地等活动都在公众号中进行了现场直播,把重要活动内容传递到更多人的身边。
河北省档案局官方微信公众号“冀小兰”已登录“今日头条”和“天天快报”,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发挥着影响力。在2017年全国省级类档案微信公众号排名评比中名列前茅。经过三年的实践摸索,“冀小兰”在全国档案界赢得了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冀小兰”的小梦想
微信之用档案宣传服务,就应注重发挥其政务微信的沟通、便民和服务的价值,真正树立起服务意识,切实将“微服务”做得细致而实在。
(一)打造内容为王的“冀小兰”
内容为王,这是微信公众号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独特的相貌、性格与品质是“冀小兰”吸引眼球、留住公众的源泉。“冀小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也在于此。因此,我们将继续着眼于提升内容的丰富程度和公众的接受度与喜好度,沿袭并发扬已初见成效的“有温度、有态度、有深度”特色,生动地阐释档案原生态信息,加强挖掘档案“原件”背后的故事,通过对档案资源的深耕细作,让公众有所知、有所感、有所悟。
(二)让“冀小兰”具备真正的新媒体内涵
结合档案工作的目标和档案信息服务的特点,用活微信公众平台,真正发挥其优势。在不人为割裂档案信息的有机联系和其完整性的前提下,灵活运用碎片化的微叙事。使关注能小中见大,更加利于档案信息在微平台上的有效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