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效果观察
2018-01-24关喜凤
关喜凤
(凤城市中医院内二科,辽宁 凤城 118100)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身心疾病,研究显示,冠心病患者由于病程长,往往伴有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而负性情绪不但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还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1]。本研究旨在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效果,以期为冠心病的护理提供临床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将本院收治的84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至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50~80岁,平均(61.15±2.29)岁;病程1~10年,平均(5.52±1.16)年。观察组男26例,女16例;年龄50~80岁,平均(61.21±2.33)岁;病程1~10年,平均(5.54±1.15)年。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基线资料经统计学分析,结果无差异,均有P>0.05,均衡可比。所有患者均符合冠心病的诊断标准,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排除意识障碍者,排除精神疾病者。
1.2 方法:对照组施以常规心内科护理,主要包括生命体征监测、用药指导等。观察组在常规心内科护理基础上施以心理护理干预,具体如下:患者入院后,首先评估患者的基础状况,包括患者的生理状态及心理状态,并了解患者的生活状态及知识水平,根据患者的年龄、性格、心理特点对患者进行冠心病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向患者讲解有关冠心病的知识,告知患者负性情绪对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影响,指导患者学习疏导负性情绪的方法。在护理期间,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情绪,在与患者交流沟通期间,积极了解患者的内心,并通过亲切温和的语言以及抚摸、握手等肢体动作来关心、体贴患者,引导患者诉说自己的焦虑及抑郁,根据患者的焦虑及抑郁程度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尽可能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从而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定期组织冠心病健康知识讲座,每周进行1次,可邀请冠心病的专家作为冠心病知识讲座的主讲人,讲座的内容应丰富多彩,可讲解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同时告知患者预防冠心病的措施。此外,邀请恢复良好的冠心病患者现身说法,以提高患者的信心。告知患者应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若患者存在睡眠障碍,可指导患者促进入睡的方法,如保持舒适的卧位,听自己喜爱的轻音乐,若患者有严重睡眠障碍,可予以适量安眠药。
1.3 观察指标:采用SAS、SDS评分评价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理状况变化情况。SAS、SDS满分均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越严重。
1.4 统计学处理:本研究所有数据统计均使用统计软件SPSS20.0进行统计,以(±s)表示计量资料,并以t检验进行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以百分数表示计数资料,以χ2检验进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以P<0.05表示统计结果有意义。
2 结 果
治疗前,对照组及观察组的SAS评分分别为(64.42±2.23)分、(64.51±2.26)分;SDS评分分别为(59.28±2.12)分、(59.26±2.15)分;经t检验,治疗前2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治疗后,对照组及观察组的SAS评分分别为(54.39±1.66)分、(41.12±1.31)分;SDS评分分别为(48.33±1.38)分、(39.58±1.22)分;经t检验,治疗后2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下降得更明显,均有P<0.05。
3 讨 论
研究显示,由于冠心病患者病程长,极易发生失望、悲观等负性情绪,而负性情绪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并发症发生的风险[2]。本研究首先调查患者的性格、年龄、文化水平特点,并针对这些特点采取针对性的心理疏导。通过肢体语言,能改变患者烦躁、恐惧、紧张等心理,同时定期举办冠心病知识讲座,并邀请恢复良好的患者与患者沟通,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研究表明,睡眠也是导致患者情绪恶化及病情恶化的重要因素[3],因此本研究针对存在睡眠障碍的患者,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有效缓解了患者的睡眠问题。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2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下降得更明显,结果表明,在冠心病患者中施以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振香,郑蔚.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139-140.
[2] 师文华.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3,19(14):120-121.
[3] 王探霞.心理护理干预对改善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3,21(9):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