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法的以静寓动探析

2018-01-24刘桐

书画世界 2018年9期
关键词:书家笔法书法作品

文_刘桐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

内容提要:抛开书家书写时的状态、酣畅用笔,单看一幅书法作品,我们可以觉察出其中的气韵生动。一幅好的书法作品线条丰富灵动,这与书家深厚的书写功力、理论基础和人格涵养是分不开的。如何感受到书法作品呈现在欣赏者面前的动态美,书家是怎样让欣赏者在欣赏书法时与个人书写状态时的笔法运动产生通感、共鸣,这一直是欣赏者存疑的地方。书法的以静寓动,与欣赏者的书法审美观和书家对书写的笔法、笔势、结字等领悟是息息相关的,穷其内涵才能做到厚积薄发。

以静寓动是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中提到的“不动之动”,亦称“似动现象”,是指观察者在不存在物理运动的地方所观察到的运动。这种“不动之动”也是书法艺术中很重要的性质。T.S.艾略特曾经这样说过:“一个中国式的花瓶,虽然是静止的,但看上去却似乎在不断地运动着。”[1]这种现象体现在具有旋涡花纹的艺术品上,当我们观察时,物体虽是静止的,但物体上的花纹却让我们感觉到了动的势态。书法中的“不动之动”不如绘画或电影般有具体物体的背景透视或动作张力,而是一种线条的“势”与线性空间构架的张力。这也正是书法艺术的魅力所在。

一、笔法

书法之妙,全在用笔,不同的书体也有不同的用笔方法。篆书用笔称为“引笔”,即引导型用笔,做什么形态引导就出现什么形态笔画。篆书笔画粗细变化不大,东汉蔡邕《九势》载,“唯笔软则奇怪生焉”[2],因为毛笔质地较软,要控制毛笔写出等粗的线条也实属不易。笔画出现的痕迹和轮廓线是由用笔来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用笔就会出现什么样的笔画效果,正所谓“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3]。

篆书以水平方向上的平直运动为主,且将水平方向上的平直运动发展到了极致,所以在由篆书到隶书的发展中,水平方向平直运动用笔基础上增加了垂直方向提按用笔,线条里面的变化开始变得丰富多彩,书写也更是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审美效果。

隶书用笔是一波三折、波磔多姿的。因为在隶书系统笔笔相连的快速书写过程中,上一笔的收笔会直接从空中递过去,然后顺势入笔。具体行笔轨迹是:藏锋入笔,向西南方向做运笔动作,然后立锋逆顶回笔,由西南方向到东北方向行笔,然后水平方向向东行笔。具体行笔动作是:藏锋抵笔入纸,根据临摹笔画起笔处的外部轮廓线做对笔画造型的行笔路径,造型结束以后,回锋将落笔点藏于笔画之中。孙过庭《书谱》中说:“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4]虽是小小一点,其笔画中也蕴含着流动的内在动势。这样写出的作品不仅整体会更富有多样性和生动性,也会传达出书写者不同的情感。

行草的书写连接性来源于篆隶和楷书的连接,飘逸流动,疾若惊蛇。书家书写时既可以有篆书和隶书平铺的笔法,也可以运用楷书的笔法以及行书的连带牵引笔法,虚实相生,使得行草用笔丰富多样,书家也更容易淋漓尽致地发挥。

尽管以上所述的书体不同,但用笔上都体现出了内在的线条流动性,字迹虽是静止在纸面上,却给人以跃动的视觉效果。同样可以做一比较的还有碑与帖。相对于碑来说,帖更能体现出神采律动。因为石刻文字能反映字形,却不能传其神采,因此需要学书者自己增加对笔画的理解和笔法的运用。启功老先生曾言:“学书别有观碑法,透过刀锋看笔锋。”[5]观察碑刻时要看其中的起收笔、粗细长短、运笔角度以及点、线之间的承接组合等。临碑时需要将石刻文字当作一种关系组合和符号来表现,不能片面追求“形似”而失其笔画的神采和内涵。临碑也需要还原石刻文字背后所承载的墨迹书法原貌,感悟其中用笔的韵律和节奏。

人们对于书写有各自不同的笔法习惯,但都需要写出书法艺术内在的神采和韵味。从古至今,书家也都在力求创新,希望书法艺术可以多样化、现代化,但要明确的是始终不能改变书法的内在精神,体现在小方面就是书法的用笔,基本的笔法技法还是要遵循的。

二、笔势

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从静态的角度来看书法艺术,书家就是以静态的外形来表现内在的动势,用有限的笔画表现出无尽的韵味;从动态的角度看书法艺术,书家就是在动中找到力的平衡,维持作品内部的稳定,在静中求动和动中有静中寻求平衡,从中感悟到世间万物的生生不息和安静和谐。

沈尹默指出:“不论石刻或是墨迹,表现于外的,总是静的形势,而其所以能成就这样形势,却是动作的成果,动的势。”[6]因此,欣赏者在静的形中,“会看到活泼的往来不定的势”,“凡具有生命的字,都有这种魔力,使你越看越活”。[7]这揭示了书法所表现的“势”和“动”。

“势”的表现就是力度和速度的表现。笔锋垂直于纸面需要有力度,下笔用力,力透纸背,才能使字体有美感,而不至于飘在纸面上。速度的表现就是在书写过程中要体现连带性,字与字之间不是断开的、没有联系,而是要凸显出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关系。

孙过庭《书谱》中说:“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8]得势时,其书无往不利,处处满意;失势时,其书则过于平庸。当你的取势动作做好以后,上一笔收笔就是下一笔的起笔,因为笔势已经就位了,势连则气不断,气不断则书不死,书不死则得神气。何绍基在《东洲草堂金石跋》中曾说智永《千字文》:“笔笔从定中落,从空中住,虽屋漏痕犹不足以喻之。”[9]这亦是在指用笔,笔笔从定中来,从定中住,显然取势动作在书写时是非常重要的。楷书和草书其实都存在字与字之间的牵引关系,上一字与下一字之间存在空中的势,或在书面上会呈现明显的线条承接痕迹,使得行笔自然连贯,气息也流畅自然。相比较楷书,草书中体现得更为明显。但书写时也要注意整体的章法处理,做到笔断意连。明代书法家张绅提出:“笔意顾盼,朝向偃仰,阴阳起伏,笔笔不断。”[10]此即是指笔意不要断了。

从审美观来说,平的物体是静态的,倾斜的物体是动态的,但是在审美里也常会存在一个潜意识,就是原本平的物体也可以倾斜。这是如何运动形成的。无疑,我们的大脑会充当一个短暂的回放机,复原出该物体的运动方式。这也即所说的因势赋形。我们在欣赏书法作品时就会与书写者产生通感,感受到书写者当时书写的状态及整幅作品的灵动趣味性。

三、行气

书法作品中每一行的首尾书写要流畅贯通,行与行之间也要自然连贯,既要求做到每一行的字都要在一条中线上,不能偏离,也要处理好墨色以及字与字之间的向背、大小等关系,体现出每一行的行气。如在行草书中,有的字偏左,有的字可能顺势偏右,但从整体上看,每一行的字还是处在一条中线上。这就如同人的走路,走路时左右臂会前后摆动用来保持身体的平衡。写字也是如此,顺势左右作势,既连贯了气息,也维持了内部的平衡。

释智果在《心成颂》中写道:“覃精一字,功归自得盈虚;统视连行,妙在相承起复。”[11]“连行”是指多字相继的字行。注意单字与行的关系,准确用笔以获得相承起伏的视觉效果。孙过庭在《书谱》中也提到说:“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12]这里是说字的点画与点画之间,篇中字与字之间的多样化统一,既不能“犯”(相冲突),又不能“同”。要在作品的整体构成中贯通一气,气脉相通。

一行之中笔画与笔画之间会常有有形牵丝将之相互连接,也有无形的笔势使笔画间互相呼应。《书谱》中的用笔就体现了这一点,笔断意连而不失整体的气息,显得率意自然。这种书写风格其实也与作者的接笔有很大关系。接笔即是本可以一笔写成的笔画分成两个笔画来写,缩短了运笔的节奏,使书写更为明快,给人以书写上的快感,使书写气息流畅。然而这种接笔并不像一笔书写出的点画干净、完整,往往接笔处会有一些不规则的小点画,使得《书谱》带有了拙感,但也形成了以拙达雅的效果。以拙为巧,不经意却显得独具匠心,巧妙至极。

书法作品中的气息还在无形中增加了书法的韵味。笔断意连就是书法气息流露的一种方式,可以使线条既富有变化,也使字与字之间的起承转合富有节奏,具有音乐的韵律之美。中国书法注重心性,是可以呈现人的情感和内在精神的艺术。“书道妙在写情性”[13],书家书写时对于气息的把握有助于情感的抒发。腹有诗书气自华,书法中富有生命力的气也离不开书家饱读诗书后形成的一种高雅的气质,将其内外一致的气韵美赋予书法以灵动美,为书法艺术增添无穷的韵味。

四、计白当黑

书法艺术也讲求计白当黑,虚实相生。之前学书时,功夫常下在实处,虚处所知甚少,为此常常感觉缺少了一些韵味,殊不知,实处之意有限,而虚处之意无限。从实处见虚处,从虚处悟实处,当虚实之道达到一个平衡点,其形自出,其韵便自来。

老子《道德经》曰:“道冲,而用之久不盈,深乎!万物宗。挫其锐,解其忿,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起谁之子,象帝之先。”[14]“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15]这里的“冲”,就是虚,虚实相生。老子又云:“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16]无胜于有,白胜于黑,等等,可以看出中国书法中蕴含着道家的思想,有着中华民族深层的文化精神。在书法创作中,虚实相生也很重要。有的作品如果从整体上看,会发现有的地方疏散,有的地方紧密,时轻时重,交相辉映,获得虚实结合的审美效果。单从一个字来说,如《雁塔圣教序》或者《倪宽赞》中的字,虽然字中的线条细长,留白居多,但整个字显得劲挺有力,字字给人以空灵且韵味无穷的感觉。这种意境的创造与形成是离不开书者对字的结构和空间布白的巧妙处理的。

在现代书法中创作中,一些新颖的书法艺术形式也体现了作者对于布白的一些思考。比如有的书法作品,作者选择在一张白纸的一角进行创作,其余的地方进行留白,或者只选择在纸的下方进行创作,纸的上部分留白。这种新的创作形式不仅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感,还极富有吸引力,从这种书法形式上来看,当代书法可能已经不再追求中规中矩的书写,反而更想尝试一些艺术创作,使书法的章法布局获得如图像般的效果。

胡抗美先生对此有独到的看法。他曾说:“传统上附着于书法的种种他律因素隐退,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历史纠葛也得以最终解决。就历史条件而言,书法在今天已经开始摆脱实用性的束缚,而进入以追求形式自律为文体目标的新阶段。”[17]然而对新艺术形式的空间处理是不能没有法则的,也需要书家进行思考,遵循书法的基本法则,合理安排作品中的布白。

五、结语

总的来说,书法艺术是一种静止在纸上的动态艺术,这种动可以体现在字的结构中,也可以体现在章法上,等等。当我们欣赏《书谱》时,我们会看到字字都是顺势书写,笔笔之间似乎充盈着一种张力,可以感受到力在每字每行中的流动。虽然字字都是静止在纸面上,书家却让我们视觉上感觉到动态的效果。这是离不开书家对笔法、笔势、章法布局以及气息的灵活掌握和熟悉的。其实书法中的力也是让我们视觉上感觉到动态的一个因素,苏珊·朗格曾提到具有舞蹈一般的力的形象,体现在中国书法中,存在的力就是书家在书写中不断蓄势等,自然流畅,获得以静寓动、不动之动的效果。这种力也是要讲究功力的,功力不能间断。就像舞蹈演员,一定要保持训练的状态,一段时间不练习,就会僵硬,每一次练习也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收获新的进步。

中国书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当代书法作为传统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是时代更替的必然结果,也是人们内心多元的审美需求。书法逐渐从“文本化”到“图示化”的转化过程,带给我们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以及新的视觉感受。我们在新的艺术形式导向下,也要继续遵循书法的法则,不去破坏书法艺术的整体生态平衡,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猜你喜欢

书家笔法书法作品
书法作品选登
《宋稗类钞》的书法史料价值
品读
战“疫”书法作品选登
杂说书家之性灵
湖北近现代书家、印家群体的掩名现象
几多笔法写思情
张旭《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我行我秀
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