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术理论课程教学方式改革的思路及策略探析
2018-01-24塔娜
塔 娜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美术系,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
高校是培养美术人才的重要场所,但是在教学理念上,教师主要注重学生美术技法的培养,并没有掌握美术理论知识正确的教学方式,教师在对美术理论知识进行传授时,主要采用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丧失学习美术的兴趣,降低教学质量。所以对高校美术理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路及策略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注重美术理论课程的实践性
高校美术理论课程主要采用的是大班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时,主要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的授课方式,例如,教师在讲解某艺术作品的历史原因时,通常会按照时间的顺序,单方面的向学生传授书本上的知识,这种言传身授的教学方法会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对于艺术类的学生来说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很快就会忘记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内容。为了有效的改变这一现状,就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美术理论课程的实践性,美术理论属于艺术理论的范畴,涵盖的范围极广,包括政治、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可以说美术理论知识是人们在美术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结果,所以美术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教师在采取实践教学环节中要认识到美术理论知识与美术实践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许多美术理论知识都是具有生命力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讲解莫奈的《日出》时,教师首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工具,采用视频的形式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创作过程,不是笼统的讲解作品的色彩变化,观看结束后可以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让学生自行对作品进行讨论。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一些具有艺术性的博物馆、美术艺术遗迹等,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我国美术作品的特点和美术与生活、美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而有效的避免美术理论课程的枯燥乏味,提高教学质量[1]。
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由于美术理论知识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注意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可以将美术理论知识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例如,班级的学生对于课堂表演的热情较高,教师针对某一种美术作品,可以采用情景创设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学生通过表演就会了解作者创作作品的过程及感受,从而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另外,教师在讲解较难的艺术作品时,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让同学之间进行互帮互助,然后教师就美术理论知识的难点进行提问。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对于一些发言较为准确的同学要适当给予语言上的鼓励,进而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2]。
三、注重美术理论课程的互动性
在传统美术理论知识的教学中,学生主要处于被动地位,教师作为传授者一味的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并不注重与学生进行互动,互动环节的缺失,使得美术理论课程的教学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由于美术理论知识相较而言较为抽象,为了了解学生对于美术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取互动的教学方式。例如,教师在讲解某一幅美术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时,可以采取问题猜猜看的方法,在黑板上写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猜测出这是属于哪一阶段的创作过程,最后在向学生提问“如果你是作品的作者,你在创作的过程中会与原作者有哪些不同?”通过这种方式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方式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可以让教师了解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进而使师生共同的进步,创造高校课堂教学模式。
四、结束语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美术、音乐等教育引起了许多高校的关注,美术课程与语文、数学等学科不同,美术学科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美术课程需要以理论知识为基础,许多优秀的作品都需要用美术理论知识作为支撑,因此高校要对美术理论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教学,进而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