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视角下信仰传承问题研究*
2018-01-24贾美琪张培丽
贾美琪 张培丽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 大庆 163319)
一、近代信仰及理论反思
(一)从鸦片战争说起
18世纪以来,在经过天主教会繁重的思想压迫之后,欧洲的思想界出现了新的曙光。首先是文艺复兴,后是宗教改革。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放松。随之而来的,是欧洲人侵略野心的膨胀和世界各国人民的灾难。对中国来说,两次鸦片战争,不仅是对落后体制的控诉,更是对世界大势的探查。在世界大势发生巨变的同时,中国却没有及时跟上世界的脚步,逐步走向衰亡。这种趋势实际上在明朝晚期已经显露出来。只是随着清朝取代明朝,新的统治者将这种趋势暂时掩盖和转移。清朝初期,皇帝们励精图治,出现了短暂的繁荣时期,即“康乾盛世”。但是这种短暂的繁荣却掩盖不了社会的危机四伏,诸如封建专制统治达到了顶峰、土地大肆兼并、崇满抑汉等。所以,17到19世纪,世界正踩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中国却不自知的逐渐后退。在思想方面,清政府入主中原之后,崇满抑汉,在雍正和乾隆两朝,甚至大兴文字狱,从而使得文化界无人敢发声。学子们埋头苦读,不闻天下事。多年来的思想禁锢,使人们根本无法意识到民族的危机与政权的腐朽[1]
鸦片战争之后,国人的意识才真正觉醒,外国人的洋枪洋炮打碎了中国人梦幻的小农家园,百姓被迫放弃了一直以来的幸福生活。直到此刻,上至统治者,下至普通百姓,才能稍稍领会到“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必须思变。”一大批有识之士纷纷行动起来,为了不当亡国奴奋起反抗。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2000年的君主专制统治,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此时的社会大众,意识到以前的封建君主专制存在很大的弊端,辛亥革命之后,很少有人谈“老爷”、“万岁”……取而代之的是“先生”、“某君”……虽然并未完全改变社会信仰,但是主流思想的变化已经可喜可贺。民众们认为人人平等,自身的权利不可剥夺,同时,为了追求平等,大家也愿意采取一些行动。
(二)中国共产党对信仰的传承
说到信仰的传承,中国共产党可以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的诞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从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共产党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这些斗争,与马克思主义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给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社会主义国家送来了一种新的思路,使得马克思主义得以传播。历史证明,中国的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都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而此时,无产阶级经过了五四运动的考验,已经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表明中国的无产阶级已经慢慢成熟起来,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且逐步发挥作用。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杂志上刊登《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这是系统介绍和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开山之作,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成熟与深化。1920年初,无产阶级的领路人陈独秀、李大钊开始逐步筹备建党事宜。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不仅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更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一步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后,在马克思主义的引导下,优秀的共产党人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道路。
(三)走近卢沟桥探寻信仰
1937年7月7日爆发的卢沟桥事变,是一个对我国影响深远的重要历史事件。它的发生给中国人敲响了警钟,也在史书上留下了重要的足迹。很多人的命运都随着这次事件而改变。随之而来的战争给中日两国人民都来了严重的伤害。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发生,使得以前软弱的中华儿女们站起来了,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四万万儿女们空前团结在一起[2]。
卢沟桥事变后,我国社会的各个阶层都积极行动起来。在校的学生们自发的组织游行,他们街道四处奔走,宣传“抗日救国、还我河山”;一些政坛的积极分子,利用各大宣传平台,揭露日军的不耻行径,为国家争回颜面;还有一些行动先锋,创立了诸如新民学会等,他们积极商讨救国良策,期待振兴中华……此时的社会信仰,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统一,无论是乡村妇孺,还是商界大亨,亦或是普通学子,都深沉爱国,共御外辱。因为我们面临已经不是内忧,而是外患。面对外敌来犯,中华民族的热血儿女们都对祖国抱有无穷的信心。尽管缺衣少食,尽管条件艰苦,但是人民内心的热忱不会熄灭。此时,在有着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引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行动起来,为了国家的安危、为了中华的传承,革命先辈们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他们也决不放弃。因为他们始终相信,大中华必将涅槃。
二、信仰的当代价值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信仰传播及发展
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流血牺牲下,新中国成立了。自然,这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承是分不开的。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都亟待复兴和发展。但是信仰作为文化发展中重要的一部分,一开始就被高度重视。毛主席曾从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的角度辩证地阐述文化的重要地位:“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经济是一切的基础。”“文化是反映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的,但它同时又能指导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任何一个没有文化的社会都是不可能建成的。[3]”可以看到,信仰的发展处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之下。
为了培养人才,也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马克思主义信仰被引入我国高校中。构建政治信仰,成为了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成分,同时也体现了社会意识。高校信仰教育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而不断深入,在建国初期可以说有了一定的规模和成效。在土地革命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以及其他一些高校号召学生积极参加土地改革的实践,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在1950年抗战的过程中,全国学生协会、全国委员会、中国教育联合会发布宣言,呼吁全国大学生积极参加“战争”爱国运动,肃清大学生头脑中的旧的买办思想以及官僚主义思想;1951年底和1952年初,党中央号召大学生在“三反”“五反”运动中构建马克思主义信仰……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有效的提高了大学生的政治素养的思想觉悟,从而有效传播马克思的科学信念[4]。
(二)改革开放之于信仰
如果说建国初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开端,那么改革开放以后的信仰发展则是高潮。首先,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在中国的首次发声,打破了“两个凡是”的繁重束缚,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其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创新体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上。在原有的基础上,党中央领导人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符合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也结合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延伸和发展。紧跟其后的是十年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这十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深入发展。这一时期,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的更多的中国内涵和时代内涵。真正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人民津津乐道的话题,成为大家的共识。最后,在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中国梦”的提出,把全体中国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也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发展现状紧密联系在一起[5]。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逐步发展,与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是我国发展繁荣至今不得不感谢的巨大助力。
三、信仰的传承与思考
伟大的时代诞生优秀的人,优秀的人传承优秀的文化。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一种优秀的文化,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下不断发展和深化。从鸦片战争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新中国的诞生到改革开放,社会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思想也在不断更新。但是,我们必须承认,马克思主义信仰已经与我国的发展水乳交融、难分难解。同时,也正是因为有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正确指导,我国人民才能在国破家亡的危急时刻坚守正确的方向,服从统一的领导,获得最终的胜利。直至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今天,各类理论层出不穷、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然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地位,我们必须坚持,我们也有理由相信,马克思主义信仰会对中国的蒸蒸日上做出更大的贡献,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思想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