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博士论文》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的探索

2018-01-24

山西青年 2018年15期
关键词:博士论文费尔巴哈唯物史观

宁 玮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 济南 250300)

一、马克思世界观的转变

从《博士论文》开始,马克思对人的自我意识进行分析,人的自我意识是马克思和青年黑格尔派批判封建制度的思想支柱,马克思对当时某些进步思想有认同的部分,但也有自己的主张。马克思认为人和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不是相互对立的。人要实现真正的自由需要对生存环境进行改造,而且马克思承认人的作用反对神性。除了对以神至上的反对以外,马克思主张人的思维高于神也不同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马克思肯定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但黑格尔并没有将辩证法实施到社会革命当中,具有保守性和局限性。马克思将世界观慢慢趋于科学化,摆脱了宗教和封建政治统治的阻碍,他的思想逐渐成为主流。

《莱茵报》时期的马克思还是趋于唯心主义的,因为马克思一直强调哲学存在于社会和人民当中的,在实践和社会斗争中马克思接触到了社会的现实问题,特别是物质利益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也因此开始反思和批判黑格尔的唯心思想,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脚步开始随着物质生产与人民之间的关系而慢慢走向唯物主义。从私有财产出发,认证了是人的私有财产决定了政治力量中的分配,这样的政权是土地私有制下的产物,这也为马克思后来成熟的唯物史观奠定了思想基础。在对黑格尔的批判中,马克思最大的意义在于认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思想的提出,开辟了通向历史唯物主义的道路。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同时,《德法年鉴》也在做着揭露社会现实,试图建立新的世界观的努力,马克思在对工人的生活和矛盾,越来越肯定人对世界发展的作用,所有的思想都是社会影响下的产物。宗教的问题也是社会发展下产生的不是宗教发展产生的社会,“我们不把世俗问题化为神学问题,我们要把神学问题化为世俗问题”①世界是人创造的世界,社会、民族、文化都是由人的能动作用下产生的。并且马克思在社会压迫的根源中找到了阻碍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这个原因并不在宗教而是人民存在的社会关系,马克思声称人民要得到真正的解放就要实现自身的解放,是拜托宗教,推翻私有制,动摇社会大厦根本的解放。而这样的解放正是要实现被常年束缚打压下的无产阶级的解放,无产阶级是社会中占比重最大,社会价值创造最多的群体,但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催化下,劳动人民得不到与自己劳动所得相称的幸福感,社会矛盾愈发激烈,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间的矛盾升级。为了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马克思强调实践的作用,要求将理论和实践现结合,把实践看作改造社会的物质活动。对人民解放的阐释以及实践观做进一步完善和提出,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思想已经有了很大的超越,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也随之转变。

二、在异化劳动中完善世界观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新的世界观的形成也具有重要的过渡作用。标志着马克思从对宗教、私有制的批判,转向了对人民社会的批判,也就是物质生产所形成的生产关系的批判。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真正揭露了在私有制下,工人与资本家之间尖锐的矛盾。人民在资本家的压迫下,产生劳动的异化,劳动人民的生活不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到改善,而是劳动的越多,最终的社会财富都聚集到资本家手里。马克思将这种人性放在物质生活和资料生产中体现。马克思认为人劳动异化最终的结果是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冲突,社会发展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前提的,人和人之间的矛盾激化,也就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异化劳动的提出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影响,首先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人的活动是自由自觉的行为。其次,马克思提出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活动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人不仅可以认识自然,解读自然,认识社会,解读社会,最重要的是人可以在遵循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世界。第三方面,马克思认为是物质生产支配着社会,决定着社会中各个阶级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也就是肯定经济的基础作用,经济是决定上层建筑的基础,存在决定意识,决定社会的发展。最后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基本观点,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将实践看作是生产活动,揭示了实践的特征,主张现实和实践相结合。从这方面也看出马克思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超越,不再把人的活动看作是简单的完成任务的活动,而是将人的活动和自然社会联系在一起。

三、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逐步形成

“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②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与之前旧哲学划清界限的标志性著作,也是这片著作标志着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确定。费尔巴哈被认为是“半楔子的唯物主义”,他并没有摆脱唯心主义的束缚,在处理思维与自然的本原性关系时,还是坚持了思维的至高性原则。这个提纲虽然简短,但是是马克思与旧哲学的一种总清算,最主要的标志是实践观的提出和深入,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基础上完善实践观的著作,马克思实践观走向科学,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确立的基础。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已经揭露了资本主义下人民群众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并且也提出了对实践的看法,以及对实践相关特点也进行了描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此基础上对实践观进一步探索,将现实世界与人的实践相统一,之前的实践观看不到改造社会生活和认识世界的作用,知识将外在的事物当做是一种认识的客体,把认识当做一种单纯的直观的行为,忽视了人对世界的能动作用。实践观虽然在《博士论文》时期就提出过,但那时的实践是在哲学的基础上的理论批判,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在实践观的基础上提出了“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区别开来,揭露了政治批判要在物质基础上进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则是进一步发展了实践的理论,并进一步指出物质生产下实践客观性、主体性和创造性的特点,人的改造世界的行为活动也是依赖于客观存在的自然的。在马克思看来实践不仅仅是认识论的范畴,也是唯物史观的范畴,是人改造世界的基础,也是人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前提。

并且费尔巴哈对人的认识只局限于单个人的存在,以及对市民社会的直观认识,并没有超越资产阶级的视野,而马克思对人的认识是“社会关系的总和”③,认为人不是单个存在的抽象物。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以实践观为立足点的,新的世界观也是以实践为基本点,人和实践的结合下对世界的认识才是对世界正确的认识,因为马克思认为人不是固定不变的,在社会这个不断变化的基础上,人的活动始终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对象性活动,因此新的世界观、新的唯物史观的形成也是实践与现实结合下得出的结论。人们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和人、人和社会间的关系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的。

注 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1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505页.

猜你喜欢

博士论文费尔巴哈唯物史观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资本主义发展史教学
他者的批判与实践思维方式的创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重新解读
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哲学理论价值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共产党宣言》看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初心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费尔巴哈之火:一个现象学的分析
求索路漫漫 上银来相伴——第七届“上银优秀机械博士论文奖”颁奖典礼在泉城举行
毛泽东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观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