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贵有三品:沉得住气,弯得下腰,抬得起头
2018-01-24
一贵沉得住气 沉得住气,是有主见、有独立思考能力的表现。人生旅途,难免有高峰有低谷,难免遇到迷魂的诱惑和惊魂的凶险。如何在登上巅峰时不失静、走入低谷时不失心、面对诱惑时不失清、遇到凶险时不失定,就需要沉住气冷静辨别客观情况,保持清醒的头脑思考行动方案。
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不狂妄自大、不怨天尤人,都能坚持按自己原则为人,按自己的方法处事,这就是沉得住气,是理智的沉淀,是成熟的表现。
二贵弯得下腰 弯得下腰,是一种姿态,是一种内心的自信。弯得下腰跟比自己弱小的人相处,与任何人都能够良好地沟通,真心地结交;弯得下腰做琐碎的小事,小事的细节做到位,才会有做大事的格局;弯得下腰听别人的批评,面对别人的批评能够以空杯心态谦虚接受,时刻思考自己还有哪些不足,还能如何提高。
能够弯得下腰承受压力,才有余力挺起胸迎接荣耀。
三贵抬得起头 抬得起头,才能时刻看清楚远方的路。抬得起头是内心坚定的表现,无论在何时都能保持健康乐观的心态;抬得起头的人,更能看清自己的目标,才不会被脚下的阻碍所影响,才能坚定朝着目标大踏步向前走;抬得起头的人,看得清身边的环境,辨得明身边的人,才不会盛气凌人,才不会傲视一切,才能获得更多人的帮助。
有贵品,为贵人。有以上三种品质的人,可称为贵人。如果遇到有这三种品质的人,值得交往,我们自己也应该努力成为有此宝贵品质的人。
(中国新闻网2018.12.4)
读者秀
老人如何排遣狐独
在城市公园的露天座椅上,常常可以看到,有的老人纹丝不动地坐着晒太阳、闭目养神——这种象征性的老人生态“塑像”,标志着老人们在安享天年,同时也默忍着孤独。
从“门庭若市”到“门可罗雀”;从“电话多得烦人”到“电话少得寒心”,这种茶热茶凉的心理落差,使得一部分老同志感受到精神的孤独。
过去儿孙绕膝、老少同乐的家庭盛况,也随着兴趣的“代沟”而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年轻人一回家就直奔电脑网上聊天,那里边有更多的诱惑;儿童们也不再稀罕爷爷奶奶的糖块和那些老得掉牙的故事,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操纵电器的能力已远远超过我们这些“功能性文盲”了。于是在人气旺盛的家庭中,老人也隐隐地品尝着孤独。
排遣孤独,有多种渠道。因人而异、因地制宜。一般情况下,老人最好别往眼睛朝天的时尚人群里扎堆,更不要往“新新人类”跟前凑热闹,那样说不定会受到冷落。还是到老人部落里找知音吧。您看,在公园一角,在社区一隅,一群群老人蹲墙根、晒太阳、唠闲嗑,相互交流,倾吐心声。这些被“孤独”驱使来的老人们,难得有这么个地方你讲我听、我讲你听。当然,讲话也不能离谱,以讲笑话为好,说者高兴,听者也高兴。
潜心于一种力所能及、有趣有益的爱好,也是排遣孤独的一种良方。有一位离休老同志,老伴辞世后,身边没有亲人,天天望着天花板发呆,处于麻木状态,后来专心搞根雕,日积月累竟雕出数百件作品,化腐朽为神奇,多次参赛获奖,成为远近闻名的“根雕艺术家”;还有些老同志退休后习字、绘画、弹琴、摄影、搞收藏、学电脑,既掌握了技艺,又充实了生活,自得其乐,也就远离了孤独。
有规律、有弹性地安排生活作息;培养兴趣,参加各种群众性的娱乐活动,诸如扭秧歌、放风筝、钓鱼、打球、野游等,一旦融入群体、融入社会,孤独自然就和您“拜拜”了。
(湖北罗本帅)
趣味打油诗
麻将
不去不去又去了,
不打不打又打了。
打着打着又输了,
发誓以后不打了。
明天一叫又去了,
谁知输得更惨了。
发誓从此不打了,
可是电话又来了。
拿起包包又去了,
是输是赢不管了。
醉酒
不去不去又去了,
不喝不喝又喝了。
喝着喝着又多了,
晃晃悠悠回家了。
回家进门挨骂了,
伴着骂声睡着了。
早上起来后悔了,
晚上有酒又去了。
购物
不逛不逛又逛了,
不买不买又买了。
买着买着又多了,
大包小包回家了。
一件一件试穿了,
穿着穿着美乐了。
早起应酬出门了,
翻来找去没穿了。
改日休息又逛了,
满柜衣服成灾了。
开心一刻
(一)
爷爷退休了,报名上了老年大学。
正读一年级的孙子好奇地问:“爷爷,你还读书啊?”爷爷说:“我读书有什么不好吗?”
孙子说:“好是好,就是万一你学校通知开家长会,那你怎么办呢?”
见过操心的,没见过这么操心的。
(二)
儿子跟父亲说:“爸,我校成立乐队,我想去参加,乐器要自己带。”
父亲盯了儿子半天,递过来一根筷子:“孩子,我们家穷,你能不能争取当指挥?”
(三)
办公室两个女的吵架,经理忍无可忍:“吵啥?说原因!”两女一听,又争先恐后各执一词。
“够了!”经理大吼一声,“丑的先讲!”
顿时办公室安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