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丧文化流行趋势下的青年思想引导工作研究

2018-01-24张倩雯

山西青年 2018年15期
关键词:流行语潮流群体

张倩雯

(南方医科大学,广东 广州 510515)

近两年,丧文化广泛流行于各大领域中,逐渐成为一种显性的文化潮流。无论是肯德基等媒体广告的营销方式,还是丧茶的兴起,都代表着丧文化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我们看到,年轻人越来越习惯用“丧”来描述自己,为自己贴上了“丧气满满”的标签,而他们也似乎被一种低沉慵懒的气息所环绕。任何一种新兴的青年文化现象背后,都潜伏着一定的社会动因[2],深入分析丧文化流行趋势,有针对性地引导与培养青年是当下一大重要难题。

一、丧文化流行的原因分析

青年的社会心态从原有的积极向上到现在的颓废散漫,看似与弘扬正能量的社会主旋律格格不入,但实质上更深层次地反映出了当今社会存在的现实问题。因此,深入探讨青年群体追捧丧文化的真实原因,并进行有针对性地引导,对培育青年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具有重大意义。

(一)社会进步与时代变迁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经济结构的调整、社会阶级流动受阻、职业竞争的激烈性和流动性、高房价、医疗卫生、财富分配失衡等因素使得青年群体背负较大的生存压力。人际关系的疏离、社会生活的不确定性给青年群体带来较大的孤独感、无力感、不安全感,于是一个个“小写的自我”慢慢生成[3]。我国社会转型这一背景也在当代青年成长过程中留下了时代的烙印。社会的飞速发展与时代的深刻变化共同作用于青年群体,对他们的思想观念和心理特征产生深远影响。相对于老一代人的内向和收敛,当代青年更愿意表达真实的自我,向他人及社会展现自己孤独、无助、脆弱的一面,而充满讽刺冷幽默感的丧文化则是这种心态的彰显。

(二)网络流行语的兴起与情绪宣泄的需要

随着各大网络媒体平台的蓬勃发展,人们逐渐习惯在网上查询信息资讯、开展社交活动并深受影响。而网络流行语也因此渗入在青年群体中,成为了他们社交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特殊的网络交际语言,广泛传播于网络空间,并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得到了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它以娱乐化、平民化的特点得到了广大青年的青睐[4]。丧文化在青年群体中得以迅速传播开来,与网络流行语的广泛使用有很大关系。一方面,善于表现自我、彰显个性的青年比较喜欢采用图文结合、反语等轻松幽默的方式与他人进行社交,而以“悲伤蛙”“马男波杰克”为代表的人物形象及“蓝瘦”、“香菇”、“新的一天新的绝望”为代表的丧话则在很大程度上贴切了青年的这种表达需求。另一方面,相对于传统的心灵鸡汤,通过尖酸犀利的话语,采取自嘲挖苦的方式来吐槽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更能引起青年群体的共鸣,同时这也是青年面对来自社会工作家庭生活种种压力的宣泄方式。

二、如何引导当下青年理性看待丧文化

(一)拓宽引导路径,关注网络发展新动态

网络微时代遭遇新青年,势必会引起新文化潮流的产生,而丧文化的广泛流行则是这种文化潮流下的缩影。我们不必妖魔化丧文化。丧文化其实是社会问题的一种反映,年轻人以一种类似于撒娇和抱怨的方式,向他们所生活的社会和世界提出温和的抗议[2]。身处社会洪流中的我们应当顺应时代潮流,理性看待这种青年亚文化现象,而非过度解读。在日常生活中,拓宽对青年思想状况和社会心态的引导路径,时刻关注网络发展趋势,构建“线上与线下、即时与延时”相结合的思想教育体系。通过对青年群体经常使用的微信、微博、抖音等APP的监控与引导,发布社会新动态和新标语,引导正确的价值走向,在青年群体中弘扬正能量,传播积极向上的主旋律。

(二)加强舆情监控,提高青年独立思考与理性判断能力

互联网的普及与运用,使得网络成为社会现实生活中不可分割的组织部分。在互联网给我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性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危害。虽然透过丧文化可以窥见与洞察当下青年群体真实的社会利益诉求,但也要时刻谨防它被一些别有用心者利用,成为引发青年群体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的导火索[5]。在网络信息良莠不齐、自媒体软件盛行、社会舆情较难监控的形势下,引导青年学会甄别信息和独立思考,提升其网络媒介素养迫在眉睫。

猜你喜欢

流行语潮流群体
流行语大盘点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大学流行语考察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巧借 流行语
潮流
潮流
潮流
从2014到2015潮流就是“贪新厌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