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害羞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

2018-01-24

山西青年 2018年15期
关键词:行为主义归因子女

赵 丹

(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一、害羞的内涵

害羞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复杂的心理反应。Henderson认为,害羞是指在社交情境中的不舒服,是一种对别人负面评估自己的恐惧,伴随情绪上的沮丧和行为抑制或者退缩,会显著影响对期望活动的参与行为或者对个体和职业目标的追求行为。津巴多等人指出,害羞可以界定为一种人际环境使人感到不舒服和压抑的状态,它影响着一个人人际交往和人生目标的顺利实现[1]。总而言之,害羞是一种对人际关系交往的逃避心理,其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二、不同心理学派对害羞的看法

(一)生物学基础

在生物学基础上对害羞生理成因的假设中有两种假设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一种假设认为害羞是人体机能自带的大脑皮层功能,是由大脑的边缘系统通过与下丘脑的联系和对情境的评定对大脑的交感神经系统产生影响,进而引发害羞的生理状况,如心悸、脉搏加快等;另一种假设认为大脑皮层和基因遗传都会引发害羞心理。如,拜特格里研究发现,害羞儿童与普通儿童相比有两个不同,一是处理人际交往的大脑皮层活动能力较弱,而控制焦虑和警惕情绪的扁桃体部分比较活跃;二是害羞儿童的遗传因子中有一两个异常短的基因复制体,基因复制体控制着大脑中血清素的运动,而血清素主要影响情绪的变化,一般而言,携带异常短基因的人易于害羞。

(二)行为主义观点

行为主义学派认为,害羞受遗产因素的影响但基因不起决定性作用,最主要是后天环境因素对害羞的影响。津巴多在其研究样本中显示,有40%的个体表示他们以前经常害羞但现在已经不再害羞,同时有另外20%的个体表示,他们以前从来没有感觉到害羞但现在却感觉到害羞。由此可知,害羞可以经由后天环境的影响而出现或得到改善,它并不是一种长期不变的特质,因此,它能够根据不同的表现形式,并结合个体的差异,采取合适的行为矫正方法去改变。

三、害羞心理的表现

(一)从生理层面上看,害羞者在害羞时会伴随脸红、心悸、颤抖等生理反应。当害羞者注意到自己害羞心理外显时就更难集中注意力在要解决的问题上,从而影响自己的正常发挥,没有将自己真正的实力发挥出来,然后,得到不满意的评价,不佳的评价又加重了害羞者的害羞,形成恶性循环。

(二)从行为层面上看,害羞者将自己的私人空间更加扩大化。在面对问题时害羞者总是逃避,如在课堂上,老师提问问题,害羞者总以沉默来逃避;在活动中,有节目需要上台展示自我时,害羞者不仅沉默甚至可能想办法逃避这一环节;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不敢向他人求助,害羞者从潜意识里面害怕自己被拒绝。

(三)从认知层面看,害羞者在面对问题时,第一反应是否定自己,“我不行,别人做的肯定比我好”,害怕他人的负面评价。害羞者也不适应被称赞,被别人夸奖时,会显得手足无措,甚至严重的,宁愿自己不成功也要逃避他人的称赞。生理、行为、认知三个方面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而是害羞者的害羞情绪从心理到外化的心理路程。

四、调节害羞心理的策略

(一)个体本身

害羞作为一种性格特征,它的形成主要是由个体本身所造成的,因此要想改变先从害羞者本身着手。

首先,害羞者要正视自己,进而接受自己。根据艾利斯提出的情绪ABC理论,害羞者要认识到自己的不合理认识是导致害羞的原因所在,只有将认知重构,改变不合理信念,相信自己的能力,客观的评价自己,才能改变现状,真正做到认同自己,用平常的心态接纳自己和他人。

其次,害羞者要改变消极的归因风格。害羞者可通过归因训练,合理的分析自己成功、失败的原因,学会将成功归因于内在、稳定的因素,将失败归因于外在、不稳定因素,进行合理的积极归因。让害羞者成功时肯定自己,失败时能维护自尊。

再次,害羞者要提高自己的社交技能。害羞者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社会效能感低。害羞者可通过可操作性的行为训练快速提高社交技能。如有意识地训练自己与不同的人交流的能力;认识新的朋友,扩大朋友圈;充实自己知识储备量,做到面对任何人都有话可说。此外,害羞者也应该学会赞美别人同时坦然接受他人的赞赏。害羞者要认识到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肯定自己、增强自信。

(二)家庭、社会的支持

行为主义认为,害羞是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逐渐形成的结果。家庭、社会是影响害羞形成的后天因素。

家庭是子女成长的摇篮,对子女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因此害羞型父母因先从改变自身做起,呈现在子女面前的永远是积极开朗的形象,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孩子。在家庭教养方面,父母需减少对子女的高控制策略,增加情感鼓励策略,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对孩子实行积极正确的引导,让子女能在正确的家庭教育中,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

当今社会科技高速发展,我们要抓住科技发展的优势来帮助害羞者克服害羞心理。如建立虚拟网络的心理支持平台,让害羞者可以通过网络传递自己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的为害羞者创造安全的心理环境,使其克服害羞,自信面对人生。

猜你喜欢

行为主义归因子女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论行为主义视野下幼儿学习行为的矫正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高中生学习成绩与成就归因方式的相关研究
促进高中生积极学习数学的归因方式研究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行为主义的兴起与转变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民事法律行为类型化的创新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