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网络道德危机及其应对

2018-01-24毕桐桐

山西青年 2018年15期
关键词:道德行为道德心理

毕桐桐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 100083)

当前,网络与大学生的生活联系日益紧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大多与网络相关,中国目前的网民数量还是以学生为主,网上阅读和网上学习已经成为大学生的日常,网络支付便利了大学生的生活,大学生可以网络与世界各地的人们沟通交流,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但是网络给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影响,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危机的表现

(一)道德认识偏差,价值取向混乱

传统的信息传递大多都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这些主流媒体,所传播的内容符合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方针、政策,是符合当今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标准的,大学生很容易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但是,由于网络所具有的虚拟性和复杂性等特点,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交汇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大学生很难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难以分辨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坏的,就有可能全盘接受,甚至会崇洋媚外。这样就可能会导致价值取向的紊乱,难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二)道德情感冷漠,社会责任淡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生活在社会中就一定会与周围的环境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不可能单独存在,人与人之间是需要直接面对面的的交流感情的,以此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但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打破了这种定式,人们已经不需要这种面对面的交流,完全可以通过网络社交媒体来完满足这一需求。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在网络上交友聊天,跟陌生人倾诉自己的烦恼,不必以真实身份示人,不必为自己的言论负责。网络世界是完全“自由”的,人们可以卸下现实生活中的重任,逐渐开始不愿意面对真实的人际关系,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烦恼和困难,缺乏承担本应属于自己的社会责任。

(三)意志心理薄弱,道德人格扭曲

在网络世界中,大学生可以以不同的身份和背景示人,发表言论也不用顾及社会的道德规范,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现实中的责任,无拘无束。网络的虚拟性特征使心智还不成熟的大学生们放肆妄为,完全解放自己的天性,内心得到极大的满足感和获得感,他们可能会沉迷网络难以自拔,难以区分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两个世界的不同的道德标准就会使大学生出现道德观上的迷茫和道德人格上的扭曲,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四)道德行为失范,相对主义盛行

在网络环境下人们可以说是绝对“自由”,可以用自己的虚拟身份随意交友,匿名发表言论,甚至可以随意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而不用承担相应的责任,完全不用在乎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标准。所以,有的西方学者称二十一世纪是在道德方面采取“相对主义”的世纪。网络社会的绝对“自由”,也使得心理还不成熟但个性极强的当代大学生无法抵抗诱惑,以致出现很多道德失范行为,甚至利用网络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导致大学生网络道德危机的因素

大学生网络道德危机是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导致大学生网络道德危机的外在因素

第一,网络的快速普及为大学生网络道德危机的产生提供了平台。网络技术日新月异,实现了很多之前我们所不能想象的功能,大学生在其中享受便利的同时,负面影响也接踵而至。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无法自拔,丧失自我,耽误学业;在网络上随意发表言论,对他人不尊重,甚至口出狂言,导致道德行为示范;在网络世界中,面对多元的文化和多元的价值观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出现价值选择困惑;沉迷网络世界,依赖网络中的虚拟关系就会出现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障碍,不会处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与人交往是畏首畏尾,没有共同话题交流。

第二,家长对大学生上网行为的认识不够。当前,很多家长可能只会看到网络功能的积极作用,而忽视其消极作用。家长鼓励孩子在网上学习,开阔自己的眼界,增长见识,从而完全忽略了网络的虚拟性和复杂性等特征,一旦自己的孩子在网络上学到了一些与现实生活不符合的行为,家长不知道如何正确处理,不能正确的引导孩子。不同网络文化的浸淫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对父母家庭地位的怀疑,对父母在家庭中所承担的角色产生质疑,这种心理上的冲击会使青年学生更渴望通过虚拟的网络对外交流,寻找感情的慰藉。

第三,学校对大学生上网行为引导不力。高校校园网络的建立使得学生能够更加便捷的利用网络,受到网络消极影响的机会也越来越多。高校只是给学生提供了便利的上网条件,而对学生的上网行为没有做出道德上的规范和约束,在网络道德和心理方面的教育更是少之又少,任由学生自由发展,没有正确的引导和规范。

第四,社会对大学生上网管理不足。社会对于网络的监管不足,没有明确的法律来约束网络发展,监管工作不到位。高校校园周围各色网吧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往往经受不住诱惑,上网时间保证不了,经常沉迷网络无法自拔。同时,商家为了追求商业利益,甚至回会提供一些色情、反动和暴力的内容来吸引学生,这些都极易导致大学生网络道德危机的产生。

(二)导致大学生网络道德危机的内在因素

第一,大学生身心发展不平衡,认知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心智不成熟,没有形成正确牢固的价值观念,对于一切新鲜事物都有好奇心,任何事物都想尝试,不能对道德行为作出深入的判断,极易受到网路上不良事物的迷惑,做出不当的道德行为。

第二,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强,个性独立。当代大学生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希望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不愿袒露自己的内心,不愿找人倾诉自内心的烦恼,遇到事情自己能够做出独立的判断。但是,他们又很敏感,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和爱护,想要得到别人的关注。这种极端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一旦在社会交往中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依赖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从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危机的应对策略

(一)净化网络环境

网络环境的净化需要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合力作用,仅仅只是单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作为大学生生活的社会,必须要给学生提供安全舒适的社会环境,要完善相应的网络法律法规,依法规范学生的上网行为,网络不良行为和言论要受到相应的处罚,同时要加强网络信息的监管,阻止不良信息对大学生思想上的荼毒;家长要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家庭网络环境,对学生的上网时间要严格把控,以免学生沉迷网络无法自拔,影响身心健康;学校要加强校园网络监管,建立和完善校园网络系统,加强校园网络技术的发展,阻止不良信息进入校园网络,同时还要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向学生宣传网络的不良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判断网络不良信息和行为,在思想上正确认识网络是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

(二)强化网络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就是“一定的社会或阶级为使人们接受和遵循其道德规范体系的要求,并按其价值标准处世做人、塑造人的品德而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们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的活动。”网络道德教育对于约束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和履行道德义务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要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大学生只有具备强大的理想信念,才能不会在道德行为上有动摇,才能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才能做出符合大学生身份的道德行为。同时,高校也要加强校园网络平台建设,通过校园网络平台搭建丰富多彩的主体教育网站,让学生在享受网络服务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加强网络道德观念,从而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另一方面,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与时俱进。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加强大学生的网络的自律性,还可以规范大学生网络中的道德行为,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认识。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要开展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教育,紧跟时代的步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与新时代相符合的内容,并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三)培养网络自律心理

净化网络道德环境不能只是从外部确立一种规范,只有大学生从内心对正确的道德行为认同才可以,如果大学生只是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赞同,内心并不认同,那么就不会达到约束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的效果。当大学生出现不良的网络道德行为时,只是一味地接受外界的评判,并没有从内心真正的反省自己的行为,甚至会出现抵触情绪或者逆反心理。因此,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引导,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或能在多大范围内取得良好的效果,归根结底,还是要看大学生对道德标准的主观认同程度。

第一,要提高德育教师的网络素养。应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危机,首先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这些教师除了具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外,还要具备必要的心理知识,当学生因为网络出现某些不良的道德行为时,教师要进行正确的引导,给予必要的心理疏导,避免学生出现心理问题。

第二,要积极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引导。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渐凸显,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但当代大学生心理敏感脆弱,不愿面对面地向别人倾诉自己的苦恼,这样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心理问题难以解决,甚至会危害大学生的生命安全。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平台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心理引导,利用网络保密性强的特点,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让学生放心大胆的倾诉自己生活和学习中的烦恼,并根据网络平台的正确引导疏解心理问题,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道德行为道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刘娟、赵玉生:自我损耗会对道德行为产生负性影响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远和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