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设计类专业课堂教学的现状及改革措施**
2018-01-24辛路娟
辛路娟
(西安财经学院行知学院,陕西 西安 710038)
一、高校设计类专业课堂教学现状
(一)设计基础课和专业课关系不清
虽然我国各高校设计类专业在多年教学探索中形成了较为科学的基础课与专业课教学体系,但在笔者的实际调研中发现,课程内容重复、课程衔接不够紧密的情况仍广泛存在于我国很多高等院校,设计类专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往往因此受到较为负面的影响。
1.课程内容重复
在艺术设计专业课堂教学中,《素描》和《设计素描》、《色彩》和《设计色彩》、《图形创意》和《装饰基础》等课程之间往往存在部分内容叠加传授现象,形式不同、实质相近的部分课程内容往往因此被重复授课,开课教师对教学大纲的不同理解很多时候也会引发这类问题。高校设计类专业出现的课程内容重复主要是由于新课程设置的随意与旧课程体系改革的不够彻底,同样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例,传统写实主义课程和现代表现主义课程的冲突、传统装饰变形课程和现代构成课程之间的冲突均会导致大量课程内容重复的出现,这类课程内容重复导致的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等问题必须得到关注[1]。
2.课程衔接不够紧密
高校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属于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这使得二者必须存在较为紧密的联系,但在笔者的实际调研中发现,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与专业课程教学衔接不紧密的情况极为常见,这种情况可以称得上是我国设计教育的通病,很多高校设计类专业实施的以“分段式教学”为主教学模式便很容易引发课程衔接问题。此外,非专业教师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基础课程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交流偏少等情况同样可能导致课程衔接不够紧密的问题出现。
(二)课堂教学未真正融入“互联网+”理念
虽然近年来微课、翻转课堂、开放式网络课程等新型教学模式广泛应用于我国高校设计类专业课堂教学,但在笔者的实际调研中发现,很多高校艺术类专业的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更多局限于形式上而非理念上,“互联网+”理念未真正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情况广泛存在,仍旧存在的乏味讲授、老套教学观念、滞后教学内容自然会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在我国很多高校的设计类专业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在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支持下仍旧开展照本宣科式的教学,将课本中的概念、特点、性质等理论直接输入教学课件的情况也极为常见,这类情况不仅会导致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无从发挥自身价值,课堂也往往给人索然无味、气氛沉闷之感,高校设计类专业课堂教学效果自然难以得到保障。
二、高校设计类专业课堂教学改革措施
(一)实现基础课与专业课教学融合
为解决设计基础课和专业课关系不清的问题,高校设计类专业必须推动基础课与专业课教学融合,通过在设计基础课前设置专业设计内容、在专业课程中融合基础内容教学,即可有效解决上文提到的课程内容重复、课程衔接不够紧密等问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批判研究精神培养也将获得有力支持。
1.在基础课中植入专业内容
高校设计类专业大一基础课多偏向美术训练、构成训练等基础训练,而为了在这类教学中植入专业内容,教职人员必须赋予基础课程教学设计融合特点,同时还应强调主动学习的重要性。具体来说,教师为布置的作业应引导学生获取信息、展开调研,由此学生即可进入设计研究的专业语境,而随着这种作业引导的常态化,学生进入高年级后将自动形成主动研究的习惯。例如,教师在基础课程教学中可为学生布置“色彩研究”、“原创主题海报”、“木质玩具设计”等趣味性、灵活性、设计融合性较高的课后练习作业,如“色彩研究”作业可要求学生对自己喜欢的世界名画开展色彩研究,学生需首先围绕画作的色彩、光影、构图开展分析并写成一篇小论文,并在论文完成后设计一幅画面和色彩重构的丝网印刷作品,由此实现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即可更好实现基础课程中的专业内容植入。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作业的布置应强调师生共同探索的可能性,通过循序渐进联系、协调创新、动手实践,即可为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提升奠定坚实基础[2]。
2.在专业课中穿插基础内容
为实现专业课中穿插基础内容,高校设计类专业应围绕工作室课程安排相关基础知识和技能学习,由此实现工作室实践与基础知识、技能学习的结合,即可大幅提升教学有效性。例如,在室内设计专业课的空间构成练习中,教师便可以要求学生做一些基础练习热身,这种基础内容的穿插即可保证学生在完成专业性较强项目设计的同时,不断增加自身知识和技能的积累,这种“用中学”的教学模式将进一步解决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衔接不够紧密问题,教学效率也将由此实现长足提升。值得注意的是,为实现创新型、应用型设计人才的培养,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还应鼓励原创并尽量减少对学生思想的束缚。
(二)推动“互联网+”课堂教学改革
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深化属于“十三五”阶段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而对于本文研究的高校设计类专业课堂教学来说,这种深化应体现在推动“互联网+”课堂教学改革方面。
1.加深互联网与课堂教学联系
对于高校设计类专业学生来说,互联网是其获取新理念、新思维、新观点的不可或缺途径,因此教职人员应正视自身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前瞻性和思路方法狭隘、落后等问题,真正加深互联网与课堂教学联系,这种联系的加深可围绕以下几方面开展:(1)实现网络视听与课堂教学融合。高校设计类专业课堂必须避免出现“念教材”、“念PPT”等落后教学行为,如在艺术概论、设计史等基础性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可采用高质量的MOOC及开展分组讨论的形式真正解决课堂中的“瞌睡一族”的问题,有能力的教师还可以结合网络流行文化传播前沿设计理念,由此即可保证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教师则能够真正赢得学生认可并占有课堂主动权。(2)开展自主学习模式探索。基础薄弱、视野局限、思维封闭属于很多高校设计类专业学生的通病,缺乏沉淀和积累使得很多学生在学业的进步上也较为吃力,因此本文建议教师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索类作业,并鼓励学生通过网络等渠道自主收集资料,上文提及的“原创主题海报”便属于不错的选择,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真正打破传统教学对学生施加的原有的束缚。
2.建设O+O教学模式
随着计算机与智能手机逐渐成为大学生标配,O+O教学模式能够实现的打破时间、空间限制教学理应得到关注,这里的O+O教学模式指的是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在O+O教学模式支持下,高校设计类专业可改变部分专业课程的专门讲授传统,并将关闭的
课程变为由老师为学生制定计划、建议自学途径、关键节点检查和交流讨论,这种学生不主动、不努力便无法完成课程学习的模式将大幅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在O+O教学模式的建设中,高校必须为学生提供专业性较强的基础课网上平台。值得注意的是,为保证O+O教学模式更好服务于高校设计类专业课堂教学,高校还应开展小班研讨式教学的探索,这种教学需将15人左右的学生组成研讨班,由此实现的面对面课堂互动、相互质疑即可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在笔者开展的15人左右设计教学研讨班实践中,笔者惊奇的发现研讨班中基本没有学生玩手机,这种情况的出现是由于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劳动和其他同学的强烈关注和期待,被忽略感的消失将大幅提升高校设计类专业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结论
综上所述,高校设计类专业课堂教学改革存在较高必要性。而在此基础上,本文涉及的在基础课中植入专业内容、在专业课中穿插基础内容、加深互联网与课堂教学联系、开展网络创新实践、建设O+O教学模式等具体改革措施,则证明了研究的实践价值。因此,在高校设计类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本文内容能够发挥一定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