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毛泽东探寻救国之道的背景探析
2018-01-24陈璇
陈 璇
(江苏商贸职业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1)
一、时代背景:内忧外患与民族觉醒
中国近代社会的变动性调整源于中国近代的民族危机,同样毛泽东救国思想的嬗变也是在这个内外交困、危机重重的年代中完成的。1840年前,中国还以“天朝上国”的姿态面对世界。但在经历了一次次战争的重创和浩劫后,“中国该向何处去”的问题亟待解决。在当时民族危机的背景下,爱国志士纷纷提出各种救世的改革主张,也掀起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于国家问题研究的狂热探寻。毛泽东在1919年7月的《健学会之成立及进行》一文中,激情阐述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引领救国思潮的历史贡献:“二十年前,谭嗣同等在湖南倡南学会,招集梁启超麦孟华诸名流,在长沙设时务学堂,发刊《湘报》,《时务报》。一时风起云涌,颇有登高一呼之概。原其所以,则彼时因几千年的大帝国,屡受打击于列强,怨痛愧悔,激而奋发。知道徒然长城渤海,挡不住别人的铁骑和无畏兵船。中国的老法,实在有些不够用。‘变法自强’的呼声,一时透衡云澈云梦的大倡,中国的实际的转变,在那时候为一个大枢纽。”[1]
可以说,正是由于国家内忧外患的艰难时局,才唤醒了昏睡中的国人,进而激起了知识分子救国救亡运动的兴起。
在当时这样一种风云变幻而又充满悲壮豪情的历史背景下,也促使了青年毛泽东救国思想的历史内涵也变得更为丰富。首先,在毛泽东救国思想嬗变过程中,始终都激荡着一种御侮图强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结;其次,其早期救国思想的内容多次转变,也显示了他所寻求的国家模式不再是向中国传统封建国家模式的回归,而是一个与时俱进、面向新的世界及新的时代,同时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新国家”。也就是说,青年毛泽东救国思想既继承了中国传统爱国主义的历史传统,同时又具有现代民主与进步的精神。
二、思想背景:中西政治文化的激撞
1840年的鸦片战争,把中国传统臣属型政治文化推上了没落之路,同时也拉开了中国近现代政治文化更新重塑的帷幕。中国儒道互补的传统政治文化受到了冲击。中国思想界上演了几番中西政治文化的交锋和对峙,最终在新文化运动中,中国封建传统政治文化真正败下阵来,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批判和抨击。
此时,恰逢处在学生时期的毛泽东,也从这场运动中捕捉到了中国政治改革的先机。他深深感到中国要实现深层变革,必须先走上政治文化现代化的道路,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可以说,青年毛泽东救国思想的锤炼,得益于新文化运动春风化雨般的启迪。但同时,从实质上讲,也是中西政治文化激撞的结果。
在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一批民主主义者,将矛头直指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旧思想和旧道德,且对封建落后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予以无情抨击。毛泽东在1919年发表的文章中,谈到新文化运动给中国政治文化带来的影响:“近数年来,中国的大势斗转。蔡元培,江亢虎,吴敬恒,刘师复,陈独秀等,首倡革新。革新之说,不止一端。自思想,文学,以至政治,宗教,艺术,皆有一改旧观之概。甚至国家要不要,家庭要不要,婚姻要不要,财产应私有共有,都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2]在此段文字中,毛泽东评价新文化运动“革新之说,不止一端”,即说明了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政治文化的启蒙是全面和空前的,其中包括国家上层建筑、政治制度和财产分配的问题也有涉及。
在所有新文化运动健将中,青年毛泽东最推崇陈独秀,同时他的很多思想也都受到了陈独秀的影响。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之一在于,他指出了中国封建专制主义政治文化是民主思想难深入人心,以及中国革命失败、帝制复辟的症结。他说:“共和建设之初,所以艰难不易实现,往往复反专制或帝制之理由,乃由社会之惰力阻碍新法使不易行。”[3]这里的“社会之惰力”是指传统政治文化所致的思想惯性。陈独秀认为解决“社会之惰力阻碍”的办法在于“将这班反对共和的伦理、文学等等旧思想,完完全全洗刷得干干净净”[4],且“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说也。此不攻破,吾国之政治、法律、社会道德,俱无由出黑暗而入光明”[5]。毛泽东对陈独秀的观点十分认同,他说:“我们对于陈君,认他为思想界的明星。陈君所说的话,头脑稍微清楚的听得,莫不人人各如其意中所欲出”,“现在的中国危险极了……危险在全国人民思想界空虚腐败到十二分。中国的四万万人,差不多有三万万九千万是迷信家。迷信神鬼,迷信物象,迷信运命,迷信强权。全然不认有个人,不认有自己,不认有真理。这是科学思想不发达的结果。中国名为共和,实则专制,愈弄愈遭,甲仆乙代,这是群众心里没有民主的影子,不晓得民主究竟是甚么的结果。”[6]
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包括毛泽东在内的许多知识分子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要实现国家的现代化、追赶世界的步伐,中国必须需要一场旷日持久的政治、经济领域的大变革,而这场变革的先行者也必然是政治文化的革新。只有将阻碍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封建传统政治文化扫除,中国才能顺利进入到政治、经济的变革道路中去。
三、文化背景:知识分子的救世情怀
青年毛泽东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同时又适逢生活在一个“乱世”。当时中国社会经历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政治变革运动,腐败的封建王朝最终覆灭。但此后昏暗腐败的政治时局,又让国人陷入一筹莫展。中国政局落入了名为共和、实为专制的北洋军阀之手,中国又陷入了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也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然而,越是在国事艰难、国难当头的大动荡时代,国家越有敢于自我牺牲、“敢为救世先”的知识分子出现。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知识分子一贯以一种“救世主”的姿态出现,并将拯救人民于国家危难之中作为难以推卸的历史责任。
青年毛泽东从小深受传统湘学的影响,可谓是“身无分文、心忧天下”,面对一个亟待革新和建设的中国社会,他以救国作为自身使命,努力吸收和比较各种新书籍、新思想,再加上致力于兴邦救国之道的前辈们的激励,这些都成为了青年毛泽东确立和实现理想抱负的“助推剂”。因此毛泽东“年十四五而志于救国”,将造福社会和人民作为他最崇高的使命和理想。青年时期的他立志为国家崛起而读书,他誓言:“在这种国家危急之秋,急迫需要知识的时候,是不能讨论女人或私事”,就连他结交朋友,也是意欲结交对学问、时政感兴趣,能耐艰苦,有决心,直至能为国牺牲的朋友。在他们之间也“只谈大事,只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事”。[7]可见,青年毛泽东基于知识分子的救世情怀,立志承担救国救民的历史使命,刻苦学习中外先进的文化和思想,真正实践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训诫。同时,他也将自我实现与国家命运紧紧结合,全新全意为国家、民族的解放事业不懈努力。
四、结束语
正是在这样的近代历史背景下,他的目光最终才投向了马克思主义,并且青年毛泽东也以这一辗转探寻救国之道的历程作为起点,最终成为了国家的“中流砥柱”,并最终以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作为指导,带领中国人民站了起来,深刻改变了中国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