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独立性
2018-01-24陈方程
陈方程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一、当代大学生独立性表现现状
据国家统计局和教育部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目前共有在校大学生人数为2695.8万,全国具有大学教育程度人口共有1.9593亿人。”通过这些数据,让我们看到了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而高校的精英教育再后来的扩招过程中却在逐渐地转变成大众教育、通识教育。今天的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多元化,获得知识的渠道多,但学习主动性却较缺乏,考试成绩60分万岁,上课能不去就不去,不喜欢主动思考、专研,遇到问题就选择求助他人或直接回避,依赖性强,追求个性,抗挫折能力弱,普遍在思想和行动方面独立性都较差。我们也时常会从新闻中了解到,例如有大学生连袜子都不会洗,脏衣服、臭袜子都打包寄回家,让妈妈洗了再寄回学校;例如有大学生生病了,找老师说不知道该如何去医院看病等等,这些都是生活独立性差的表现。也发现现在有的大学生陷入传销、校园贷,甚至受境外反动势力煽动,做一些有损国家利益的违法行为等相关案例多发,这些也说明当代大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弱、独立思考能力差。人们常说:“少年强则国强”,大学生独立自强是最低要求,也是最高要求,当代大学生的面貌如果真是这样每况愈下,那真的是令人堪忧了!
二、造成当代大学生独立性缺失的原因
(一)家庭原因
1982年我国正式将计划生育定为基本国策,由此,中国特殊的一代——“独生子女”诞生了。一家人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这一个孩子身上,他集中了家庭的万千宠爱于一身,从小被家人溺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这样的背景下长大的孩子,由于从来没有机会去自己动手,哪怕进入大学里,他的生活行动能力依然很差,并且孩子在进入大学后,很多家长也还没有转变角色,还在一味包办,也让大学生依赖性更强。
(二)学校原因
传统的教育模式强调“听老师的没错”,再加上长期的应试教育,造成中、小学校普遍不重视孩子的思想教育,孩子们擅长的是模仿,“依葫芦画瓢”,没有引导孩子主动独立思考,这就造成学生养成思想独立性差的陋习。
(三)社会原因
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当代的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非常多,课堂上老师留下的问题,轻轻松松就能在网上找到答案,他们不再愿意去主动钻研、探索、思考,学习变得更加被动。我们也发现,小吃外卖如今随时穿梭在高校校园里,一个网上订餐让学生足不出户就能获得食物,学生们在行动上也变得懒惰了。这些都造成当代大学生思想、行动独立性差。
三、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独立性
(一)引导学生认识自己
很多孩子从小到大只知道考试、分数,上大学选专业也是家长帮忙选择的,学生本身并不清楚自己的喜好、自己的特长,不了解社会的需求,更谈不上对未来发展的规划,导致现在许多大学生在刚进入大学后都普遍出现一片茫然的状态,陷入不知所措的困惑中。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应该是高校教育的第一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喜好、特长、优点、缺点,进而在大学中有规划有目标的去完善自己,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一点非常重要,只有具备独立的思想价值观,学生才能真正去发现和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这一过程,就是确立自我的过程。自我确立的过程,也是独立性成长的过程。毕业以后,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通过自我奋斗,成就一番事业,对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二)加强家校沟通,共同教育
今天的大学生独立性差,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家庭教育,孩子们从小就被包办得太多,进入大学,不光学生要学着独立,家长也要转变角色,要敢放手。因此高校加强家校沟通,共同教育尤为重要。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网络,建立家长QQ群、家长微信群等等,在和家长沟通孩子在校表现的同时,有效指导家长从家庭层面配合学校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学会自己处理事情,教会学生处理事情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包办。
(三)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培养大学生的独立能力
学生们在进入高校的第一天,基本上就开始需要真正独立地面对身边的人和事了,而校园活动则是最考验大学生能力的时候,这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也是最佳的引导时机。学生们需要自己策划、组织,通过活动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短板,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集体精神、责任感,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最关键是充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更有行动力。
(四)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为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做铺垫
大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后通过学习、校园活动,不断地认识自己、完善自己,锻炼自己思考、行动的独立性,而参加社会实践才是自己真正独立处理解决问题的机会,让自己真正成长起来,也要通过社会实践才能了解社会的需求,不至于让自己一直待在“象牙塔”里做井底之蛙,在毕业之际才能更好更快地融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