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和电视中虚构人物带来的自我扩张

2018-01-24黄唯佳汪振国崔恒曦韦义平

山西青年 2018年19期
关键词:亲密关系虚构娱乐

黄唯佳 汪振国 崔恒曦 韦义平

(广西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应用心理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广西 桂林 541000)

一、引言

在生活中,人们会发现所谓的“夫妻相”,无论是相貌还是性格,会渐渐的趋于一致和相似的现象。即便是室友,也会发展出各个寝室独有的风格,比如热爱文艺,或者加入电子竞技的队伍。在1986年,Arthur Aron和 Elaine N.Aron 在研究自我和恋爱等问题时,将自我进化、爱情本质的心理学观点与关于动机、认知的心理学研究相融合而建构了自我扩张模型。

二、自我扩张模型观点

(一)真实自我导向与理想自我导向

当我们发现自己与他人相似的时候会促成一个最初的认知重叠。那么我们在思考相似特征的时候肯定会涉及Higgins’s(1987)提出的一个真实自我概念,即人是如何看待现在的自己的。当人们感知到与他人相似的时候受真实自我导向。当然感知到的相似不可能成为关系建立的唯一理由,人们建立关系还是为了给自己提供一种新奇感和成长体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关系能够帮助我们缓解 Higgins 提出的理想自我与真实自我之间的矛盾。亲密关系长期被看做一个实现理想自我的有价值的资源。现在有研究发现人们与偶像建立的准社会关系受理想自我导向,这也缓解了理想自我与真实自我的矛盾(Derrick,Gabriel,& Tippin,2008)[1]。

(二)对“相似-吸引”理论的修订

该理论认为人际吸引不再遵循着“相似导致吸引”原则,而是由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1.与他人发展关系所能获得的自我扩张程度;2.对于建立亲密关系的把握。而Arthur Aron(2006)招募了纽约大学77名大学生,实验一要求被试:“说出你至少5个爱好”。一星期后招募进行实验二:给A 组同学提供其他班同学的资料,告诉他们这些资料是由上次的兴趣问卷统计出来的,告知被试他们与这些人成为朋友的可能性很高。但是在B 组那里告知这些是随机匹配的。最后主试询问被试匹配后的这个人可能会是什么样的?结果显示:1.男性知道与特定同性有交往可能时,更喜欢与自己不相似的个体2.在没有提供交往可能性信息的时候,这种相似-吸引的确存在。3.女性不存在这种反转效应,但之前的小样本施测却存在这种效应[2]。

三、阅读和电视中虚构人物带来的自我扩张

接近引发吸引中通常说的是一种物理接近,但是Gerrig(1993)认为人们进入故事世界时也像真实世界中一样。这种心理运输往往需要更大的认知注意和更强烈的情感反应。我们每天花三个小时看娱乐媒体,花在娱乐媒体上的时间比起真实的人际交往还要多。我们通过娱乐媒体接触虚构人物时,会与虚构人物发生认知重叠并且产生自我扩张。虚构人物并不是像Allport(1985)所说的仅以图像的形式呈现,而是充当了社交圈中的角色。当参与者面对自己喜欢的电视人物时,也会出现社会助长现象(Gardner and Knowles,2008)[3]。可见这种准社会关系与真实社会关系存在相似的特征。除此之外这种准社会关系还具有一些优势,能作为遭受社会拒绝后带来的消极影响的缓冲剂,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很难得的机会,他们可以遇到一些现实生活中见不到的人,还为接近一些有趣但又危险的人物提供了可能性。

猜你喜欢

亲密关系虚构娱乐
亲密,别陷入相处误区
亲密关系不会真的无疾而终
虚构
聪明的人善于经营亲密关系
虚构的钥匙
融媒时代,如何正确地“非虚构写作”
暴力 亲密关系中的致命毒瘤
娱乐眼
娱乐眼
娱乐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