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发展
2018-01-24陈思思
陈思思
(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向前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他在研读大量关于生态思想的文本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生态思想理念,其中的核心理论是著名的“地理环境学说”,主要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自然环境与社会互相作用的辨证关系
首先,普列汉诺夫承认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具有重要作用。他认为在人类社会的不同时期,当时的自然环境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社会生产层面上来说,在原始社会,人和动物还没有明确的区分开来,两者都完全依赖于自然界而存在。随着不断地进化,特定的地理环境促使人手足分离,从事生产活动,慢慢与动物区别开来,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生产中所使用到的工具、劳动中所使用到的资料都来源于自然环境,人们正是通过借助和利用自然环境所提供的丰富资源,才能满足自己的生存和生活需求,从而进一部推动社会的向前发展;从生产部门分布层面上来说,在原始社会,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各个地方拥有的物质资料也不尽相同,各个群族为了更好地生存和生活,便开始进行交换。随着社会的逐渐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这时地理环境的不同则导致不同生产部门的出现,同时不同的生产部门又存在着不同的分工,这样一来,产品的交换愈加频繁。除此之外,跨国公司的设立,更是加强了国际间的贸易和交流,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从生产力发展速度层面来说,在相同时期,地理环境不同,它们对生产力发展速度的影响也会有差异,使得生产力发展的状况也不同。“地理环境对于凯撒时代的不列颠人的影响和对现代英国居民的影响大不相同”[1]其次,普列汉诺夫还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可以通过实践改造自然界。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既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依赖于自然界而存在,又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着自然界。
二、生产力是“中介”
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普列汉诺夫的生产力作为中介发挥作用的理论奠定坚实的基础,普列汉诺夫始终坚持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理论不动摇,提出了自然环境利用生产力来促进社会进步这个想法。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认为现实活动使物质世界划分为大自然和社会,又通过实践将两者统一起来。如果脱离实际活动来说社会与大自然的关系,就会走到形而上学中去。普列汉诺夫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一方面,他认为,人类利用生产力影响和改造地理环境,而地理环境反过来也利用生产力制约着人类社会。另一方面,他认为,生态环境不仅影响人类生活,而且还影响生产力,正是因为这样,它才会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众所周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也决定着影响社会发展的其他关系,但是,这些决定关系从根本上可以说是主要靠当时的自然环境的。因此,地理环境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生产力这个媒介间接的作用于人类社会,影响着社会经济、社会政治、社会结构、科学艺术等。例如,他在一本书中提到,“农业公社的共和联盟,几乎只产生在山区里、或者一般来说自然条件使其与外界隔绝的国家里。但是另一方面,居住在辽阔平原的大河流域的农业民族,却到处形成专制制度。”[2]这就是地理环境间接地影响社会发展的一个有力证明。
三、地理环境是“可变量”
普列汉诺夫关于地理环境在影响人类社会发展时是一个可变量的观点,又一次更新了前人对生态的研究。首先,他认为,人要进行生产劳作就必然会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但在不同的阶段,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也是有所不同。在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人的生存和生活主要依赖于自然环境。这时,自然界对人类的影响尤为显著。但是,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地理环境的作用开始逐渐减弱,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由直接转为间接,主要通过生产力来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其次,他认为,地理环境作为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活动场地,其中包含着各种不同的因素,有平原、山脉、大海等,这些因素对社会的发展也具有不同的作用。例如,靠海的国家,利用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进行海上贸易,从而形成了海洋文明;而作为闻名世界的四大文明古国都产生于地势平坦,水源丰富的地区,进行田地作业,从而形成了农耕文明。因此,普列汉诺夫通过指出地理环境是影响社会发展的可变量的观点,从而揭示了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变化发展的,我们不能用静止的眼光去看待它,而应该结合当时当地的地理条件,结合各地的生产力发展状况,用运动的方式和思维去看它。
四、社会运动有自身的逻辑和规律
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正是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矛盾的存在,人类社会才形成了自身独有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普列汉诺夫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新的观点。首先,他认为,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生产力发生影响,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地理环境的作用不能说明历史的全部过程,同时还应看到“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相互影响,造成了一个社会运动,这个社会运动有它自己的逻辑和它自己独立于自然环境的规律”[3]。这种规律是不依赖于地理环境的、是人类社会自己独特的规律,这一观念的提出,与地理环境决定论在本质上就大有不同。其次,还有一个观点,不同的国家和不同民族,它们的进步和发展也是有差别的,存在着不同的可能性,而地理环境和国际关系是导致这种差异性的重要因素。人类社会的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这个规律指的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一规律是各个国家都不能违背的。但是在现实中,由于各个国家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也不尽相同,所以它们在自己进行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着不同,因此他们最终的发展也不尽相同。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是一个全面的理论体系,同样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它既为世界各国受压迫的人民指明了道路,还为无产阶级提供了思想武器。同时它作为我国共产党人的指导思想,对我国的建设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普列汉诺夫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在对生态环境的探索过程中,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实际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可供借鉴的观点,并将其运用于实践,对改善我国自然环境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同时,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要关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为我国实现伟大梦想贡献出我们这代人的力量。